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62|回复: 0

[对联] 趣味对联之名胜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8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胜联赏析

1、望江楼
2、青山禅院
3、华亭寺
4、昆明龙门
5、二十四桥
6、浔阳楼
7、大观亭
8、滕王阁
9、湘妃祠
10、五峰仙馆
11、武侯祠联-1
12、武侯祠联-2
13、平山堂
14、宜春台
15、方广寺
16、天心阁
17、桃花源
18、大观楼联
19、岳阳楼
20、黄鹤楼
21、锁江亭
22、颐和园涵虚堂
23、中岳嵩山绝顶亭
24、日月潭玄光寺
25、九江甘棠湖烟水亭
26、安庆大观亭
27、澳门松山寺
28、温州江心寺楼
29、南京玄武湖
30、开元寺书舍
31、辽宁鞍山千山
32、陕西华阴玉泉院
33、潼关
34、西湖平湖秋月
35、西湖净慈寺
36、台北阳明山
37、杭州灵隐寺
38、古水仙祠
39、苏州沧浪亭集句
40、莫愁湖胜棋楼
41、恒山行宫
42、庐山虎溪三笑亭
43、豫园点春堂
44、拂云楼
45、憩亭
46、止息亭
47、观瀑亭


1、望江楼联赏析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余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顾复初撰 成都望江楼联

【注释】①顾复初:清代有名的诗画书法大家。字子远,号幼耕,清代元和(苏州)人。他是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幕僚。他的著作有《乐静廉余斋文集》。②成都望江楼:位于成都市东门外的锦江南岸,古名“碧鸡坊”,因有唐代女诗人薛涛的遗迹而闻名。清代以来,这里开始兴建亭台楼阁,现存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薛涛井等遗迹。

【鉴赏】这虽是一副对联,作者却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诗般的美妙意境,着意写了月夜登楼远眺的感受。

“引袖拂寒星”,举袖便可擦亮寒天高嵌的星星,则楼的高耸可想,作者不贸然道破“高”字,从上联的起句中巧妙地引出“高寒”,展现出月夜的清幽景色,衬托了作者独自登楼的寂寥之情。“古意苍茫”,对月怀远,不由自主地寻觅旷远无边的古意,缅怀往事古人,“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为薛涛诗)。诗写久别重逢的喜悦与思念,此时,作者与女诗人的重逢也只能在追怀之中,无太多的兴奋,感慨怕是多于思念吧。“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登高临远,只见四面群山云雾环绕,似乎一切都笼罩在来自大剑山外的茫茫青色中。上联突出一个“看”,眺望远处的“云山”“青色”,不经意地衬托“苍茫”,实为传出作者怀古的心境。青山依旧,而人事全非,景物与心境契合神会,相得益彰。

“停琴伫凉月”,写抚琴曲终之时,作者独自临楼伫立在清冷的月色下凝思。“余怀浩渺”,怀远的思绪在心头泛起波澜,如绕楼而下的锦江流水,无边无尽。下联以“思”字着眼,由此撩拨开来。下面是“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这缓缓而流的一江春水,激起了作者的无限情怀,缕缕思绪又如流水连绵不断,多得都要“溢”出来了,还不如将这不尽的怀思汇入锦江,随着春水,一起流向远方。一个“绿”字点明了锦江春水的美丽夜景,寄托了作者的浩荡情思。

此联给我们展现了望江楼幽静、秀丽的春江月色,读联有如欣赏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收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2、青山禅院联赏析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佚名撰 九龙青山禅院联

【注释】①青山:位于屯门墟青山半岛,古称“屯门山”,又名“怀渡山”、“圣山”等,是新界西陲的最高峰,绝顶层岩重叠,有如欧洲中古时代的城堡,从海月亭登上绝顶,西望浩瀚伶仃洋,近处沙洲一线如戟;东眺,新界西隅全景,奔临眼底,气象万千,蔚为壮观。②九龙:即九龙半岛,一名大鹏山。位于广东省宝安县东南,珠江口东侧,隔海同香港对峙。原属新安县(今深圳市)。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半岛南端尖沙嘴一带为英侵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复强租半岛北部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诸岛(内九龙城管辖权,仍属我国)。③青山禅院:位于青山东麓,是九龙新界最著名的千年古刹,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约一千五百年,它与灵渡山的灵渡寺被称为全港最古老的两座寺院。青山禅院四周苍松翠杉,环境宁静肃穆。寺院包括护法殿、青云观、九德观、诸天宝殿、海月亭、居士林、地藏菩萨殿、石门等,构成一组复杂完整而又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前港总督金文泰称之为“香港名山”,青山也因禅院名扬天下。

【鉴赏】这是一副风景名胜联。它分别从近瞻、远眺的角度,将九龙青山半岛的青山和青山禅院周围二种不同景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上联的“十里松杉围古寺”写的是近景、静景,描摹了青山禅院四周苍松翠杉、连绵十里、松杉与古寺相辉映的动人景色。这种把清幽的自然景观同千古禅林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给人以一种环境幽雅、宁静肃穆、清新自然的感觉,使人读之,如历其境。令人神往,俗念全消,留连忘返。下联的“百重云水绕青山”,写的是远景、动景,描绘了九龙青山半岛青山面对浩瀚伶仃洋,四周云雾缭绕,水环渡涌的雄伟景观,有如一幅变幻神奇的壮丽画面,给人一种眼观风云,胸襟开阔,气象万千的感觉,让人遐思忆想,回味无穷。这样以“近景”对“远景”,以“静”对“动”,近远相衬,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该联妙趣横生,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而增加了楹联的艺术魅力。

这副对联运用了数字联的艺术技巧,如上联的“十里”与下联的“百重”相对,不仅对得工整,而且十分贴切。“十里”、“百重”实际上都是数量词,“十里”并不是真正的十里,“百重”也不是真正的一百重,而是形象地描述了青山禅院处于苍松翠杉之中,青山在云绕水环之间。但数量词在这里的精妙运用,使该联对景观的描写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表现有力,充满着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虽只是一副正对联,平仄也不完全合律,但用词讲究,寓意深刻,一语双关。上联中的“古寺”,既可当作一般的寺庙理解,又暗指千年古刹青山禅院;下联中的“青山”本指九龙青山半岛的山名“青山”,但又可当作泛指一般的青山来使用,语关双意,别有风趣,是作者对语词的巧妙运用。上联的“围”和下联的“绕”,是个动词对,也用得十分贴切,恰到好处,分别对上下联起了互相衬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上联的“围”字,将青山禅院包围在十里松杉之中的清幽雅景描绘得自然逼真,下联的“绕”字,把百重云水环绕青山的壮丽景观,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眼前,把读者带入变幻莫测、神奇奥妙的胜境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华亭寺联赏析

一水抱西城,烟霭有无,柱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杨慎撰 昆明西山华亭寺联

【注释】①一水:滇池,在昆明城西,紧畔西山麓。②抱:这里是环绕的意思。③烟霭(āi):云气。唐德宗《重阳日即事》诗:“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④柱杖僧:指老年僧人。⑤苍茫:云雾迷茫的样子。⑥群峰:指昆明四周的山峰。⑦朝:朝拜,这里是拟人化的用法,形容群峰宛如拥来的情态。⑧雨晴浓淡:这里指山中烟雾云气的变化,雨天云雾浓,晴天云雾淡。⑨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做过翰林修撰等职,嘉靖初,因议“大礼”开罪于明世宗朱厚熜,被廷杖下狱,充军云南永昌(今保山),寓滇四十余年,讲学著述,以其学识渊博,能诗文,名重滇蜀。杨慎生平著作达一百余种,后人收入《升庵全集》。⑩华亭寺:在昆明市西郊的西山中,是我国元朝时建造的古寺。昆明西山,是昆明附近的太华山、华亭山、罗汉山和碧晓山的总称。华亭寺因山取名,寺庙规模宏大,为昆明众寺庙之冠。寺外有莲花池,寺内有罗汉堂彩塑五百罗汉。自元朝建寺以来,经过多项修建,规模逐渐增大。在茫茫的林海中,华亭寺古刹深藏,庄严肃穆,景色动人。现存于寺内的三尊三世佛金身塑像和殿壁上的五百罗汉塑像,皆为雕塑珍品。

【鉴赏】此联描绘滇池西山美景,用秀美清丽而富于色彩感的词语,写出了山寺的环境、气氛、情调,诵之觉有一种静气荡漾,若有若无,似天上宫阙。上下联俨如两幅工笔山水画。上联写在华亭寺居高远望之景:滇池环抱昆明城西,薄烟淡霭,似有似无;寺僧柱着手杖,踩着云彩,从云雾苍茫的外面归来。下联写的也是立在西山眺望四周的情景:群峰朝拜于华亭寺的楼阁之下,云雾缭绕,时雨时晴,朦胧中看到倚在游廊栏杆的美人,犹如在图画中一样。这副对联没有用很深的典故,也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却从中澈出清新:“一水”使人想到清丽透沏,绿水青山,“烟霭”给人以飘逸、潇洒之感,如能腾云驾雾,而“雾”又是白色的,它的浓淡时刻在发生变化。“柱杖僧”使人联想到长袍袈裟、鹤发童颜的老人,而其衣裳又该是灰色的了,“群峰”是“青色”,“雨”是透明无色的,“晴”为阳光的金色。“倚栏人”让人想起古代的美人,衣着华丽,因而是多色调的。所以此联用平常而仅有的几个字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读此对联,闭目遐想:绿水环抱,烟霭缭绕,群峰苍崖栉比,禅院楼阁遍布……都历历在目,真有身在图画中之感。人们常说王维诗“诗中有画”,那么说杨慎这副对联“联中有画”也不失妥,它如一首优美的写景白描诗,景中寓情,情从景出,把昆明美丽的湖光山色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4、昆明龙门联赏析

一径飞红雨;
  千林散绿荫。
    ——佚名撰 昆明龙门联

【注释】①一径:一条沿山开凿出来的石道。从三清阁穿过镌有“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沿石阶而上,至云海、石林的石室平台,眼界豁然开朗,继往南行,危崖壁立,岩间开辟一条傍山开窗的隧道,抵慈云洞,这是登龙门的必经之路。②龙门:在昆明市西南郊十五公里处的西山罗汉崖的峭壁上。上有云海、石林、石室、平台、慈云洞、达天洞等胜境。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到咸丰三年(1853)期间开凿出来的一处整齐美观的名胜。全部是沿岩凿就的石刻艺术。诸如石磴、石栏、石道、石殿、石对联等。尤其足达天阁,踞于龙门峭壁之上,横空出世,为龙门胜境。登上龙门,身临其境,海天一色,视野开阔,晨观日出,烟霞变幻,气象万千,堪称滇中第一胜境。

【鉴赏】这副为被称作昆明第一胜境的西山龙门而撰写的短联,仅有十个字,但由于作者别具匠心,精心地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描摹这一胜境的秀丽佳景,因而字字玑珠,开拓出深远的意境。它以极为省俭而又传神的笔墨再现了龙门胜境的秀姿奇态,使人们为祖国山河的无比秀丽而感到万般自豪。

西山龙门是一处巧夺天工的石刻艺术宝库,但本联没有直接去表现它,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指向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意境更为开阔。上联“一径飞红雨”,描绘的是雨天景象:天上飘洒着雨水,击打在龙门峭壁上,那经过人工开凿的暗红色的峭壁把飞溅的雨水衬托成红色,看上去就象天上落下来的红雨。短短的五字,勾画出一幅壮观动人的龙门雨天佳景。下联“千林散绿荫”,描绘的则是晴天的龙门胜境景象:红日高照,那苍翠欲滴的丛山绿树成荫,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充满着勃勃生机。作者在这副对联中虽然没有直接描绘龙门景色,但吟赏此联,同样是祖国西南风光自然美的享受。

本联用字技巧高超,可以说是字字千钧、句句传神。数字,本来是比较枯燥的,但在对联中如运用得当,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本联上下联分别用“一”和“千”这两个数字开头。“一径”说明通往西山龙门胜境只有这一条险峻而又风光无限的石径,从侧面说明了龙门胜境开凿工程之难,风光景色之奇绝,也反映出创造这一胜境的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作者给这极简单、不起眼的“一”字赋于了极深的含意。在下联中,“千林”既和上联的“一径”对仗工整,又形象地表现了西山一带苍翠的山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联中的两个动词“飞”与“散”,十分传神地使所写景色具有了动态美,堪称神来之笔。

5、二十四桥联赏析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江湘岚撰 题扬州二十四桥联

【注释】①胜地据淮南:扬州在淮水的南面。②与水平分秋一色: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有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③扁舟:扁(plán偏),小舟。④闻箫声何处:唐诗人杜牧《扬州二十四桥》(又名《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即美人,指扬州歌妓。⑤江湘岚:生平事迹不详。⑥二十四桥:唐时扬州繁盛,城内共有二十四座桥。后专指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传说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说:“西自浊汶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惟不足二十四桥之数,或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鉴赏】扬州素为名城,既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又有众多名胜古迹,自古为“淮盐总汇”,商业发达,堪为繁盛。从这短短的三十四字的对联秒可见一斑。

上联是写扬州的自然风光。“胜地据淮南”,领笔不称扬州,而直冠胜地,赞誉之情夺口而出,总领全联。据:占据。云影是指云彩映在水中的影子,本应在水中才见,可作者笔下的云影却当空,意即返映在天空。水映云,云映水,秋水秋云难以分辨,足见天清水平,真乃为平分秋色。下联是写扬州的社会风情。一叶扁舟穿桥而过,悠然自得,箫声四起,是那般清脆悦耳,秋风微微吹拂,人们在皎洁的月夜里正欣赏着这迷人的夜色,聆听着欲醉的箫声笛音,不知不觉已近三更,好一幅恬淡、优雅的扬州月夜风情图。杜牧的诗境在此再现,升华。

从对联的写作手法上看,这是一幅正对联,上下联互为补充,和谐统一,上联重在一个“影”字,是写白天所见的自然风光,给人以静。下联重在一个“声”字,是写月夜,写社会风情,给人以闹。按常规,白天是喧哗的世界,晚上是静谧的时刻,而作者在描绘白天的扬州时,独独摄取“云影当空”这无声无息的景致。在勾勒月夜的扬州时,竟是桨声、箫声、笛声、风声、声声骤起,闹到三更。这是颇具匠心的安排,月夜如此喧闹,白昼就可想而知。就这样,白天与月夜,自然风光与社会风情,影与声,相互补充,和谐而又全面地反映了扬州的繁盛景象。

6、浔阳楼联赏析

举杯酹月,想公瑾麾戈,陆郎怀志,青莲高咏,白傅慨歌,千古风流弘此世;
  纵目凭栏,收匡庐郁黛,扬子雄涛,湓浦风霞,柴桑远照,八方灵秀萃斯楼。
    ——宋才葆撰 江西九江浔阳楼联

【注释】①公瑾:周公瑾,即三国东吴大将周瑜。②陆郎:陆逊,继周瑜之后东吴大将。③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④白傅:白居易,曾为太子少傅。⑤匡庐:庐山。⑥扬子:长江。⑦湓浦:亦称湓口、湓城,湓水流入长江之处,在今九江市内。⑧柴桑:今九江市。⑨宋才葆:生卒不详。

【鉴赏】浔阳楼是九江的一座名楼,《水浒传》中就写到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结果粱山泊英雄演出了一场“大闹江州”的活剧。此联即从浔阳楼为基点,尽情搜寻有关的历史掌故和自然风光,加以排比渲染,突出古柴桑人杰地灵的特色。

上联列举历史掌故,“举杯酹月”是说登楼饮酒,以酒奠月,借用了苏轼《赤壁怀古》词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很容易产生想象。一个“想”字,贯穿四个短句,涉及四个掌故。“公瑾麾戈”,是说周瑜曾在此大动干戈,事实上,赤壁之战时,周瑜就是从柴桑发兵的。“陆郎怀志”,是说陆逊胸怀大志,史载陆逊辅佐东吴大将吕蒙败关羽,占荆州,其后任大都督。“火烧连营”,打败刘备。“青莲高咏”,是说李白有过歌咏浔阳的诗篇,今有《望庐山瀑布》《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等可证。“白傅慨歌”是说白居易在浔阳有过慨叹时事的诗篇,其《琵琶行》可证。末句“千古风流弘此世”是对“看”以下各句的总结,指出千年以来那些不平凡的人物和事件,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张扬。

下联描绘自然景物。“纵目凭栏”是“凭栏纵目”的倒装,这是总起,仍然扣紧“楼”字来写。“收”字贯穿以下四个短句,分别写了望中四个地方的风物特点。“匡庐郁黛”,是写庐山的山色,“扬子雄涛”,是写长江的水势,“湓浦风霞”,是写城外风光,“柴桑远照”用了“桑榆未晚”典故,这里是说傍晚时候的阳光还照射在很远的地方。末句“八方灵秀萃斯楼”是对“收”以下各句的总结,说明浔阳地处要冲,山川灵秀,荟萃于此。以“楼”字煞尾,点明场所,使联语更为切题。

全联咏史写景,都体现了地方特色,而且上下联有分说,有总说,结构严谨。对仗方面,唯“麾戈”与“郁黛”、“怀志”与“雄涛”,以动宾结构对偏正结构,不甚工稳。上下联各短句的末字,即“月”“戈”“志”“咏”“歌”“世”与“栏”“黛”“涛”“霞”“照”“楼”,平仄都能一一相对。


7、大观亭联赏析


樽前帆影,槛外岚光,数胜迹重重,都向江头开画本;
楼上仙人,阁中帝子,溯游踪历历,又来亭畔吊忠魂。
    ——邓廷桢撰 安徽安庆大观亭联

【注释】①樽:酒杯。②槛:栏杆。③岚光:岚为山中的雾气。岚光即由山中雾气反射的光芒。④开画本:打开图画本。⑤楼上仙人: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句中“昔人”,即古代传说中的骑鹤来去的仙人。⑥阁中帝子: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佳句。“帝子”原指创建滕王阁的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⑦溯:逆流而上。⑧游踪历历:作者在做安徽巡抚之前,曾为湖北廉访使和江西藩台,湖北、江西均地处长江中游,故曰“游踪历历”。此联作于任安徽巡抚之时,时安徽省城在安庆。⑨忠魂:大观亭原祀余阙。余阙(1303-1358):元末官吏,唐兀人,世家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统进士。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监察御史。红巾起义爆发后,出任淮东行省左丞、都元帅,守安庆。至正十七年(1357),赵普胜、陈友谅等联合进攻安庆,次年初,城破身亡。有《青阳集》。⑩邓廷桢(约1775-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嘉庆进士。长期在浙、陕、鄂、赣等省任地方官。道光六年(1826),擢安徽巡抚,兴利除弊,拆平冤狱,政绩卓著。十五年升两广总督。十九年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整治海防。1814年初调任闽浙总督,加强守备。7月,英舰进犯厦门,他亲督水勇击退侵略军。嗣后因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革职,充军伊犁。后起用为陕西巡抚、陕甘总督,在西北大力组织垦荒。善诗文,尤精于音韵,有《双砚斋诗钞》《双砚斋词》等。⑾大观亭:在安庆市西南隅的正观门外,又名“大观楼”。为明代知府陆钶创建。亭近江岸,气势雄壮,俯瞰长江,帆船掠影,遥望都市,热闹繁华,是为“大观”。系有名的亭台之一。亭旁还有联盖亭、徐锡麟纪念亭和余阙墓。

【鉴赏】这是一篇登临写景抒怀的联作,用语十分凝练。

上联写景,写到了俯视长江中的帆船掠影和山雾重重及其所反射的光芒。作者所见,实难一一列举,便以“数胜迹重重”予以概括,又以打开的画本作比喻,盛赞登临大观亭所见的长江风景美,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焕发起人们向往和欣赏这美景的情感。

下联述怀写事。列举了凭临长江水系的名楼——黄鹤楼和滕王阁,借用黄鹤楼及滕王阁中的佳句,感怀先人。作者当年任鄂、赣两省地方长官,长江中游名人胜迹所见极多,故以“溯游踪历历”予以总括。由远及近,进而落笔于亭前的余阙墓地,称赞他对朝廷的忠节,借以寄寓自己的一片爱国忠心。

全联对仗工整,意境超妙,开朗而爽健,令人读后颇富回味。

8、滕王阁联赏析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李春园撰南昌滕王阁联

【注释】(1)“我辈”句: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2)“目极”句:出自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3)“奇文”句: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优秀或奇特的文章。此处指王勃那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 (4)“人在”句:由《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脱化而来。 (5)李春园:清代学者。 (6)滕王阁:在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交汇处。唐永徽四年(653年),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治南昌)时营建。落成时,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故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洪州都督阎伯玙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应邀,即席作《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原阁规模宏大,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一千三百多年来,屡毁屡建,不下二十八次。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1989年主阁重建竣工,并于当年重阳节向游人开放。

【鉴赏】本联系一副集句联。集句,是对联的写作手法之一。古往今来,集句成联的范围甚广,如集诗句、词句、帖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本联则分别集自两首诗和两篇散文。

上联开头一句“我辈复登临”,妙在一个“复”字,它实际上是藏了一句“潜台词”,令人读后立即联想到无数前人登临滕王阁的情景以及他们所留下的大量墨迹题咏和种种掌故。因“复”字在此起着承古启今的作用,加之本联集句本来就是集自古人,故本联中每一句所述的其事其景,莫不既是古人之所为所见,又是今人(“我辈”)之所为所见。古今一线牵,“复”字是关键。

上联第二句“目极湖山千里而外”,气势磅礴,蕴含丰富,是写登临九丈危阁,高瞻远瞩,视野广阔,将千里而外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此处系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阁高而天晴,心旷而神怡。此时此刻,作者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当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描绘的万千气象。

下联首句“奇文共欣赏”正表明了这层意思。“我辈”登临高阁之上,边饱览风光,边欣赏玩味王勃那篇气贯长虹、情景交融的千古杰作,兴致无穷。

《滕王阁序》中佳句甚多,而最令联作者喜爱的想必是不朽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只是为了对仗的需要,联作者不得将此脍炙人口的佳句脱化为“人在水天一色之中”。而这一脱化,竟将所有的游人都“化”了进去:要在画中游,画面顿时活了。显然,新句比原句更添意境,略胜一筹,就连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流流”等著名诗句也因见景不见人而为之逊色。

作为集句联,其特点就是用现成的语句,按对联的形式、格调编结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往往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甚至比自己遣词造句所创作的还好。本联无疑即是一例吧!

9、湘妃祠联赏析


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多少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鱼艭。一个个头顶竹箬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闇,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三终聆帝乐,纵观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竟响渢渢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皦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张之洞撰 题湖北洞庭湖屈原湘妃祠

【鉴赏】在号称“八百里洞庭”的万顷碧波中,有一座方圆不足两里的小岛,这就是千百年来一直为游人所称道的君山。山中古迹甚多,其中尤以舜及其二妃的故事更加哀艳动人。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寻丈夫来到君山,闻说舜帝已死,痛不欲生,悲愁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忠贞,将此岛名为君山,并立庙祭祀她们,尊封她们为湘水之神。此庙当建于秦以前,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曾记载说,秦始皇南巡至君山,遇大风浊浪,手下官吏对他说是湘水神作祟,秦始皇大怒,命人将山上树木伐倒,放火烧山。这个传说在《湘妃庙纪略》的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载,“洞庭湖中有君山,湘君之所游处,君山有湘妃庙。”后来,人们因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写了《湘君》和《湘夫人》篇,就在湘妃庙中同时祀屈原,逐渐湘妃庙也习惯地称为“屈原湘妃祠”。清代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不久他为巡阅水师来到洞庭湖,游览了君山,整修了屈原湘妃祠,是时写了洋洋洒洒、共四百字的长联。


张之洞,字香涛,又字孝达、香岩,号壶公、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人。他是我国晚清时期一个较有作为的政治家,同时他在文学上也有较深的造诣,著作大都收在《张文襄公全集》中。他一生创作的楹联也很多,这副楹联是其中最长的。在我国已经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数百字以上的楹联中,这副楹联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全联立足于凭吊屈原湘妃祠,围绕洞庭湖,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名诗名作糅合在一起,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绵绵之情。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北连天险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古来一直是争战的水军基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刘备与孙权结成同盟,在赤壁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洞庭湖此后便成了东吴的水军据点,许多战舰每日在洞庭湖中操练。公元二一五年,东吴和蜀汉关系紧张,东吴的鲁肃和蜀汉的关羽,各领水军云集洞庭,准备决一死战。当时虽然没有打起来,但剑拔弩张的气势真是千钧一发。后来,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青雀舫(船首画有鹢鸟头的战船),从益州顺流而下,击毁了东吴的横江铁链,打败了洞庭水师,直取金陵,宣告了东吴的灭亡。上述历史事实,就是上联中“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艭?”的历史根据。然而,楹联没有更多地去渲染历史上的争战,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洞庭湖秀美的景色描绘中,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的宏伟气势上。作者将郑谷的著名诗篇《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衍化为“庙唤鹧鸪,落花满地”。将崔颢的著名诗篇《题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衍化为“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大诗人李白在《江夏赠韦南陵水》中写有“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写有“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我国最早的诗人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下著名的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众多的名诗名作,经过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衍化,形成了“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的精妙构思,浓缩出极其动人的诗情画意。至于说到人物,即有神话传说中伶伦、荼唐、援尧、丹朱、虞舜、娥皇、女英,还有舜的妹妹敤首。又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奸臣靳尚、说客张仪,昏君楚怀王、诗人宋玉、胸怀抱负的贾谊,以及“箭射钱塘”的钱缪。

作者在楹联的写作中,打破了一联叙事、一联抒情的惯用手法,熔事件人物和诗情于一炉,在衍化名诗名作方面,自然得体,不露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对诗词典故深切渗透的工力。全联在句式的安排上,采用四字、五字、七字、八字和十字的交替排列,上下联中皆以排比句的形式,集中排出与风光、景物密切相关的人物名,不仅加强了气势,同时能给人以联翩遐想之机,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由于句式活泼、匀称而大方,不仅在听觉上可以获得节奏铿锵和谐的美感,同时在视觉上也可获得长而不冗、起伏有致的效果。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这副楹联写于清代末期国势危难、政府腐败、矛盾重重的时候,作者虽然在上联和下联中以“同读招魂呼屈子”、“还思鼓瑟吊湘灵”为结句,以表明自己的吊古伤今之意。但是作者终究是一个忠于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他不会也不可能在楹联中涉及时事,能够提提楚怀王的昏愦,丹朱太子的无能也就不错了。

10、五峰仙馆联赏析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陆润庠撰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联

【注释】(1)书:《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一批古代历史记录。其中所记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有的出于当时史官的记录,有些是根据史料的追述。因它是上古之书,故称《尚书》,相传为孔子所编。 (2)易:《周易》,亦称《易经》。《周易》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富于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旧传孔子作。 (3)骚:《离骚》,或《离骚》与《楚辞》等骚体辞合称。战国时屈原作。作品运用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象丰富,文辞绚烂,是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4)庄:《庄子》,亦称《南华经》。战国时庄子所作。道家经典之一。其文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5)汉文:汉代的散文。这里特指西汉前期的散文,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 (6)菊、梅、莲、兰、海棠:皆花名。 (7)陆润庠(184l-1915):字凤石。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年状元,历任工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土。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能联擅书,时有双壁之称。 (8)苏州留园:我国名园之一。约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原有东西两园,清嘉庆年间就东园遗址建成寒碧山庄,光绪年间改称留园。中部为池塘,临水设置山石楼阁,东部多厅、堂、轩、斋,间以奇峰巨石。西部漫山枫林,绕以清溪。园中小桥、长廊、漏窗、龙墙,依势起落,相互交错,形成无数幽深庭院。为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远翠阁、楠木厅、鸳鸯厅、冠云楼等。布局紧凑,富于变化。充分体现造园艺术中分合、高深、曲直、虚实、明暗等对比手法。

【鉴赏】这是一幅言志抒怀联。

苏州留园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典范,这里山石奇美,庭院幽深,流水依依,小径在花草林间迤逦而行,鸟儿在树梢嘤嘤啭啼。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吟对,定然情趣横生,忘却尘世。楹联作者正是身处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携着书本流连于兰草、野菊、梅花、海棠的神韵里,谈世上万千之事,看水塘清莲傲立。

从上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抒发了自己忘情书中,以书为伴的文士之乐。他读《尚书》懂得了为人如何正道直行;读《易经》知道了“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读《离骚》《楚辞》又为其章句的幽雅不凡所倾倒;而庄子的旷达大度蔑视权贵的精神使他脑海迷雾尽失,心胸豁然开朗;汉文里那朗朗正气又使他初衷不改,意志弥坚。谁说远离了名利场所就会孤独寂寞?在书卷中寻找寄托不亦悦乎!下联则笔锋一转,作者以花草作喻。他赞赏野菊的随遇而安,寒梅的铮铮傲骨,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兰草的朴实芬芳,海棠的恬恬神韵,以此巧妙地表达了自己鄙视名利富贵,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志气。

该对联在技巧上有两大特点:一是隐喻法。初看上去,上联只是教人读书,强调读书之乐,下联也不过描写自己对花草的钟爱罢了,但细细品味,却能够看出其中寓意深刻。作者深受屈原诗的影响,善以花草作譬言志。人之于书,之于花草,能够入其中而怡然自得,这境界本来就不是俗人所能企及,而作者却能超乎于外。二是排比法。作者连用五个“读”“取”“与”“同”,上下联的各句首、句中皆同字相对,加之每句都简洁凝练,使全联语势回畅迭宕,舒展飘逸,把文士的那种与世不群的超脱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联上联言书,下联言花,表面上似乎不太贴切,但下联中的花实是上联“读骚取幽”之“骚”中反复出现的,一语相关,其意无穷,不愧联中上品。



11、武侯祠联赏析-1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佚名 名成都武侯祠联

【注释】(1)谨慎: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七擒:七擒孟获。刘备去世后,彝族首领孟获与建宁豪强雍闿起兵反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曾对孟获七擒七纵,使之心悦诚服,誓不复反(后仕蜀,为御史中丞)。 (3)南渡:渡过泸水(金沙江)南征。 (4)六出:六出祁山(在甘肃省)。相传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北征曹魏。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出兵伐魏仅五次,而出祁山者仅两次。 (5)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余日后,病卒于此。 (6)十倍:《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水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7)八阵:古代的八种兵阵。其名目不一。《三国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的八阵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冀、握机、连衡。 (8)两川:一曰“二川”。东川、西川的合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因有两川之称。 (9)三分:指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

【鉴赏】本联仅用52字,简明扼要地评价了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光辉显赫的一生。诸葛亮,东汉末年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自比管仲、乐毅,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乃得见之。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对抗曹操,统一中国的对策,即“隆中对”。他辅佐刘备取荆州,定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死后,他辅佐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争战,病故于五丈原军中,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上联第一句,以“谨慎”二字首先点出了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征。这“谨慎”二字,看似平常,其实非同小可。诸葛亮自己认为:刘备临终之时,之所以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就是因为“先帝知臣谨慎”。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成都武侯祠题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曰:“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所见略同。诸葛亮审时度势、决事用人,之所以足智多谋,甚至“料事如神”,与他的细心谨慎、思维周密是决然分不开的。上联第二、三句,作者以两个短小对仗的排比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两大重要业绩。他率兵南渡泸水,“七擒孟获”,不仅从军事上,而且从人心上征服了西南地区的敌对势力,从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效地改善了同西南各民族间的关系。他又率兵北驻汉中,“六出祁山”,频频伐魏,以求“北定中原”。接着,作者用“何期”二字,将笔锋一转,道出了诸葛亮病逝沙场的憾事。这一句充满了感情色彩,似哭、似吼,惋惜、意外、悲怆、崇敬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深受感染,读来催人泪下。最后一句,作者以“九代”这一虚指的数量词开头,指出诸葛亮虽已去世,但其精神永垂不朽,其未竞事业,后继有人。下联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写起,进一步歌颂了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相信他“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不仅托他辅佐后主,还请他必要时取而代之。因此,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这下联首句所说正是此事。第二句写诸葛亮长于巧思,智慧过人。他不仅革新了连弩,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接着是写诸葛亮辅佐后主当政期间的业绩。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使当地经济、文化得以发展,人民受益。最后,作者以讴歌诸葛亮善结统一战线,从而三分天下的丰功伟绩结束全联。

作者高屋建瓴,饱蘸浓墨,选择诸葛亮生平中的典型事迹和重大特征,从大处落笔,一气呵成,把诸葛亮的历史功勋及其深远影响写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本联一个显著的遣词技巧,就是“用数”。上下联各五句,每句嵌进了一个数字,正好是从一到十共十个数字,只是次序有所变动而已。

说来也巧,纵观成都武侯祠的对联,“用数”者特多,盖因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与数字格外有缘吧。比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又如“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等等。不过,其中“用数”最多的当推本联。“用数”可使词语表现出一种不可替代的特色,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12、成都武侯祠联赏析-2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联

【注释】

①攻心:历代兵法,皆注重攻心为上,所谓攻心即瓦解敌方的军心,使之心归己方,失去战斗力。《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②反侧:不顺从的意思。《荀子·王制》:“遁逃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后汉书·光武纪上》:“令反侧子自安。”李贤注:“反侧,不安也。”

③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

④知兵:即懂得用兵,懂得兵法。

⑤好战:即喜欢使用武力,爱好用战争取胜。

⑥审势:审为分析、考察、推究;势为形势。审势意为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之意。

⑦宽严:宽大与严厉。

⑧皆误:都失误。

⑨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又字蝯仙,号石禅。云南剑川人。清光绪举人,精诗文书法,有《向湖村舍诗文集》、《小欧波馆词钞》等著作行世。

⑩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明初(公元十四世纪末)与昭烈庙合并一起,人们仍习称为武侯祠,至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祠内文物古迹颇多。

【鉴赏】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



13、平山堂联赏析

几堆江上画图山,繁华自昔。试看奢如大业,令人讪笑,令人悲凉。应有些逸兴雅怀,才领得廿四桥头箫声月色;
  一派竹西歌吹路,传诵于今。必须才似庐陵,方可遨游,方可啸咏。切莫把秾花浊酒,便当作六一翁后余韵流风。
    ——伊秉绶撰 江苏扬州平山堂联

【注释】(1)江上画图山:扬州位于长江北岸,登临平山堂远眺,江山如画,一派美好景象。 (2)繁华自昔:扬州自古为我国繁华都市之一,从汉吴王刘濞建都始,历代都有增建。 (3)奢如大业:奢即奢侈。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这里以年号代指隋炀帝。据史载,隋炀帝为了到扬州观赏琼花,劳民伤财开凿运河,他是中国历史上奢侈腐化的皇帝之一。 (4)令人讪笑,令人悲凉:由于隋炀帝穷奢极欲,淫佚荒诞,役使民夫百万,大修宫室长城,凿运河,终逼迫农民造反,使隋朝崩溃于一朝。他自己在扬州也为宇文化及等所杀。令人讪笑,令人悲凉即指此。 (5)逸兴雅怀:指不流于庸俗的兴致和情怀,多系指文人们饮酒赋诗之类的雅兴。 (6)廿四桥:位于扬州旧城西门外。据清《一统志》:“扬州二十四桥,在府城,隋置,并开以城门坊市为名。”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补遗》中记载说:“西自浊河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惟不足二十四桥之数;或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7)箫声月色: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句当从杜诗中化用而出。 (8)竹西歌吹路:唐代杜牧《题杨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上扬州。”竹西路,指的是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一段路。附近有竹西亭,后来向子固据杜牧诗易名为歌吹亭。联作者为了对仗的需要,将杜牧诗予以演化而成此联句。 (9)庐陵:本为地名,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因欧阳修是江西吉安人,故以“庐陵”代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为翰林学士,博极群学,文章冠绝一时,才华横溢。必须才似庐陵,是指因杜牧描绘扬州的诗在前,后人少有超过,直到欧阳修才可与之相比。 (10)啸咏:啸歌、吟咏,即歌咏。 (11)秾花浊酒:喻花天酒地的腐化放荡生活。 (12)六一翁:即欧阳修。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何谓“六一”,他自言是:“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 (13)余韵流风:诗文表现的风格韵味。 (14)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清乾隆、嘉庆间做过刑部员外郎、惠州和扬州知府等。擅长诗文,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该联一说梁章钜撰。 (15)平山堂:位于扬州城北的蜀岗上,为宋代欧阳修所建。时欧阳修知扬州,他常在此饮酒、赏景、吟诗作赋。堂址坐北朝南,登堂眺望可见金山、焦山和北固诸山。在直观中,似堂与山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下有“法海寺”,寺墙有大石,上刻“淮东第一观”和“天下第五泉”等大字。堂后有欧阳修祠,内有欧阳修塑像。平山堂是扬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鉴赏】这是一副登临赏景的对联上品。上联首句描绘俯瞰扬州那如画图般的美景,次句赞叹扬州自古以来的繁华,由远及近,由静至动,展现扬州城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图。接下去便联想到扬州历史上的大事件:隋炀帝这样荒淫奢侈的暴君,在扬州为部下所杀,一统江山败在他手下,令人讥笑;落得如此下场,亦令人悲凉。只有那些具有“逸兴雅怀”的人,才能够真正领略扬州那如画的美好景色。

下联顺着有“逸兴雅怀”的人这一思路拓展开来,继续写下去。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一是宋代散文家欧阳修,均紧紧地扣住了与平山堂有关的人和事。杜牧描绘扬州的诗传诵历代,只有欧阳修的才学方可与之相比。但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少年。”可不是那秾花浊酒般的放荡生活啊!

上下联在历数扬州的风物、历史、人物时,作者寄景于情,时发议论,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颇能发人深思。

14、宜春台联赏析


分野踞吴头楚尾,名贤过此,尚睹典型,读海潮赋,鹧鸪诗,昌黎谏书,赞皇治谱,千百年流风余韵,犹有存乎?凭吊感沧桑,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
  拓园旁秀水袁山,旧地重游,又留逆旅,览涌珠泉,云谷瀑,仰峰积雪,钓台晚烟,数十里美景春光,良堪娱耳!登临饶乐趣,况近看两渡虹桥,万家蜃市,半江鸥艇,几点渔火。
    ——欧阳绍祁撰 宜春市宜春台联

【注释】(1)分野:古时星相家以天上星辰与地域的位置相对应,称为分野。这里指地理位置。 (2)吴头楚尾:江西宜春地区古代属于吴、楚之间,故曰“踞吴头楚尾”。 (3)海潮赋:唐代宜春人卢肇,曾作《海潮赋》。 (4)鹧鸪诗:唐末诗人郑谷,字宋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光启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故人称郑都官。因其七律《鹧鸪》一诗为时人传诵,人又称其为“郑鹧鸪”。鹧鸪诗即指郑谷名作七律《鹧鸪》。 (5)昌黎谏书:唐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其为“韩昌黎”。昌黎谏书即指唐代韩愈的奏疏《谏迎佛骨表》。韩愈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几乎被杀。因朝中大臣谏阻,被贬为潮州刺史。至潮州,韩愈乃以表哀谢,宪宗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宰相皇甫镈素来忌恨韩愈直率,仅内调改任袁州刺史。韩愈在袁州兴利除弊,有政绩。 (6)赞皇治谱:《新唐书·李德裕传》载,李德裕曾封赞皇县伯。这里以赞皇代指李德裕。赞皇治谱,即指李德裕献疏敬宗的治国方略。李德裕曾因唐敬宗听信谗言,“遂贬德裕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复贬袁州长史”。 (7)秀水:在江西西部,流经宜春的袁水。 (8)袁山:旧时称宜春为袁州,境内有袁山。 (9)逆旅:旅馆。 (10)涌珠泉:即玉泉涌珠。宜春台山上胜景之一。 (11)云谷瀑:即云谷飞瀑,宜春台山上胜景之一。 (12)仰峰积雪:“宜春八景”之一。 (13)钓台晚烟:亦为“宜春八景”之一。 (14)虹桥:指桥梁似虹。 (15)蜃市:海市蜃楼那样热闹繁荣的城市。 (16)鸥艇:象海鸥鸟那样自由自在的游艇。 (17)欧阳绍祁:民国时期江西宜春人。 (18)宜春台:为汉代宜春侯在山上所建五台之一。明代扩建亭台。宜春台座落在宜春市内山上。坐南朝北,为全市最高点。现存石坊、种桃亭、峰亭、春风亭、沩山阁、中山亭等建筑。1957年重修。

【鉴赏】上联从描绘宜春台的地理位置入手,进而联想到历史上与宜春有关系的唐代名人。他们这些典型人物,有的是当地名流,有的是国家一代栋梁,他们都曾留下传流千古的华章。他们千百年的流风余韵,今犹存否?然而,作者所看到的只是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碑。面对这一切,只能是无限的感慨。

作者在上联中总写了登宜春台的联想和对眼前的宜春台的衰败发出一番感慨之后,在下联接着写宜春台的方位,并细写游览宜春台所见的玉泉涌珠、云谷飞瀑、仰峰积雪、钓台晚烟,数十里美景的游兴以及登临宜春台所见的拱形虹桥、热闹的城市、江中的游艇、渔火等等所获取的无穷乐趣。

这副对联先写登台后的种种联想和感概,使人们对宜春人杰地灵的历史现状有个总的了解,进而再细写在宜春所见的美景春光,把读者的思绪引入那美景胜地,似与作者一道在欣赏、在评价、在赞叹。

联语用词洗炼,层次清晰,宜春台的典型历史人物和胜迹,尽纳联中。

15、方广寺联赏析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佚名撰 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

【注释】(1)梵呗:佛教歌赞。呗,为梵文“呗匿”之略,意为赞叹,原为歌曲。 (2)色:佛教名词。佛教把物质的可感触的东西称为“色”,属于精神领域的则称为“心”。 (3)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 (4)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为中国佛教禅宗天台宗一派发源地,山中今有国清寺、高明寺,上方广寺今已不存。其山势高,四万八千丈是传闻中的夸张,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鉴赏】曾有人评论这副对联极“画工”之微、尽“化工”之神,自然之美、哲理之玄,具在醇厚之韵味中。诚不为过也。首先,作者象个高明的画家,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峰峦、云霞、树、草、山、月,林林总总,色色入目;又象个文明的音乐家谱出了天地间神妙之曲:风、水、虫、鸟、梵呗、钟鼓,万万千千,声声入耳。有声有色,可谓赏心悦目。更由于用上了“三百六十击”“四万八千丈”等数量词,在时间上非常长久,空间上又非常高阔,便使这幅图画非常奇伟,这首乐曲非常雄壮。上联一连用了七个“声”字,使人耳无暇听;下联一连用了七个“色”字,使人目不暇接。总而言之,此联写尽了自然之美。更可叹的是,联语在句尾巧妙地一转,好象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只用魔杖一指,千万个声音突然不闻、万千种景色突然不见,使人恍若梦中醒来,有所惊讶,有所发现,进而有所深思,这里又写出了佛理之玄。明明有千万种声音,为什么说都是“寂”呢?明明有千万种色相,为什么说都是“空”呢?佛教《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而在禅宗那里,这个“空”即是人的本心,本心犹如虚空、无有边畔,“我心就是一切”。佛书中说:“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此说来,答案就在这里:心生诸景,心灭景自灭,当然这是一种抹煞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界限的唯心理论。但是,当我们从佛理中抽取它的合理的内涵时,我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哲理:有些特殊的场合,我们对一些事物淡然处之,将有作无,或许能缓和矛盾,得到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

此联可以说是佛理式的对联、对联式的佛理。

16、天心阁联赏析


望不断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明月当头,如许江山赢我醉;
  是谁赋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幽情无限,满城风雨自西来。
    ——佚名撰 长沙天心阁联

【注释】(1)衡岳:衡山,在湖南衡山县西。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著。 (2)赢:容受。在《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赢作“容”。 (3)屈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4)贾太傅: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 (5)前席:移坐而前。古人席地而坐,移坐向前,表示虚心求教。(6)天心阁:在湖南长沙市东南城堞上,与岳麓山遥相对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乾隆年间曾重修,现又重建一新。

【鉴赏】此联以天心阁为视点,放纵笔墨,将登阁揽胜所得,尽情写出,其中有对山川形胜的描述,有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几乎把整个湖南的风光文物都概括进去了。上联写山川形胜,主要点出衡山和洞庭湖。湖南形胜,以此为著。写衡山,突出七十二峰;写洞庭湖,突出八百里。一言其山峰多,一言其湖面大,这就抓住了特点和重点。江山如此多娇,又喜“明月当头”,使登阁揽胜之人如置身于仙境,顿时为之陶醉。着一“醉”字,既形容了山川之美,又道出登临者对“如许江山”之爱,用语精妙,极富表现力。下联写历史人物,特举屈原、贾谊为代表,这两个人物与长沙、与整个湖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许多事情可纳入篇幅,然而,作者只抓住他们的不幸命运着笔,并对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原因提出了大胆的质问。此处连用两个问句,问得很有力量。前一问,把矛头对准了楚怀王,正是由于楚怀王昏庸无能,听信谗言,才使屈原横遭贬逐,满怀忧伤,自沉汩罗。后一问,把矛头对准了汉文帝。“虚前席”即用文帝“宣室求贤”之典,李商隐《贾生》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据传,文帝和贾谊谈话至半夜,越谈越有兴味,文帝不断地移席向前。但文帝所关心的,不是人间的疾苦,而是鬼神之事。贾生在政治上很有才干和见识,文帝不去任用贾谊治国,却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这不是滑稽可笑吗?回想历史,缅怀前贤,真可谓“发思古之幽情”了。一句“幽情无限”,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前贤的态度。末句是说古长沙通过了风风雨雨,令登临者感慨万千。此联咏史咏物,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种“把自己摆进去”的写法,与纯客观的叙述和描写,是大异其趣的。数词的运用,句式的多变,为全联生色不少。对仗上,“七二峰”与“屈大夫”、“八百里”与“贾太傅”等,文字上对仗不一,但意趣上避免了一般化。上下联由短句组成,各短句的末字都能平仄相对,符合常规。

17、桃花源联赏析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罗润章撰 桃源桃花源联

【注释】(1)卅六洞:道家所称的“卅六洞天”。 (2)渊明记: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3)辋川行:王维的诗歌。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这里指王维所作的《桃源行》一诗。 (4)太白序:指李白《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 (5)昌黎歌:指文学家韩愈。韩愈祖籍河南,因河北昌黎韩姓为一郡望族,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歌,指韩愈所作《桃园图》一诗。 (6)五百年问今何世: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已五百余年。 (7)鹿亡秦:语出《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帝位。 (8)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 (9)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 (10)瓜分晋:东晋末年,各族统治者互相混战,先后建立许多国家,总称十六国。瓜分晋朝土地。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11)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 (12)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作《桃花源记》,说有一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看见晋时避乱者的后代生活安乐并不闻世间的变化。渔人从洞中出来后,再也找不到该山洞了。后人将陶渊明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象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战事连绵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有的笑,有的哭,真是可悲可叹啊。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18、大观楼联赏析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撰 昆明大观楼联

【注释】

(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云:“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滇池:现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 

(3)岸帻:岸在这里做动词,推高的意思。帻即头巾。岸帻这是推高头巾。

 (4)骧:指马昂首奔驰。

 (5)神骏:骏即马,神骏即为神马,这里指昆明的金马山,该山在昆明之东面,故曰:“东骧神骏。”

(6)翥:即飞翔。

 (7)灵仪:凤凰为灵禽,凤凰来仪,称为灵仪。这里以灵仪代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相传曾有凤凰鸣其上,当地人不知是何鸟名系称其为碧鸡。此山也由此而得名。 

(8)蜿蜒:即指昆明北面的蛇山,该山有如长蛇曲折前伸,山势蜿蜒而去。 

(9)缟素:缟即白缯,素乃生帛,均为洁白。这里以缟素代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10)高人:即旧时说的“高士”,他们是一些蔑视权贵、退隐山林江海的封建知识分子。 


(11)韵士:即诗人。 

(12)蟹屿螺洲:即指散落在滇池中的小岛。它们有的形似螃蟹,有的状如泫螺。 

(13)风鬟:即高髻,有如风吹,显得蓬松秀丽。

 (14)雾鬓:指双鬓梳裹的似薄雾。

 (15)蘋天苇地:蘋指水草;苇指芦苇。蘋天苇地,泛指水草之多、芦苇之茂。

 (16)翠羽:泛指各种翠绿色的禽鸟。

 (17)丹霞:即红霞。 

(18)孤负:孙髯原作为辜负,1888年赵藩重书时写作孤负。孤负与辜负相通。 

(19)九夏:即夏季中的90天。 

(20)芙蓉:即莲花。

 (21)三春:即春季中的三个月。

 (22)把酒凌虚:高举着酒杯对着天空。 

(23)汉习楼船:据《史记·武帝纪》及《史记·平淮书》载云,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周围40里“治楼船高十余丈”以操习水军。 

(24)唐标铁柱:典出《新唐书》及《大唐新语》。云公元707年,因“吐蕃及姚州蛮寇边”,唐中宗遗御史唐九征率兵回击,大败之,在今云南祥云县建铁柱以示纪念战功。 

(2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写字时镇纸用。相传北宋初年在论定边界时,宋太祖赵匡胤竟手持玉斧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置大渡河以外而不顾了。

(26)元跨革囊:革囊即皮筏子。据《元史·世宗本纪》云,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孙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统兵取云南,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收回大理,统一云南全境。 

(27)伟烈丰功:即丰功伟烈,指功业多而且伟大。 

(28)尽珠帘画栋:珠帘画栋,形容宫廷的豪华,以珍珠串成帘幕,以雕梁彩画构建宫室。尽:尽管之意。 

(29)卷不及暮雨朝云:卷即卷起。“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系王勃《滕王阁序》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的化用。

 (30)断碣残碑:碣为圆形的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碣碑,经过风化雨蚀而断裂残破。


(31)苍烟:暮色苍茫中的烟雾。

 (32)落照:落日时那昏暗的光线。

 (33)几杵疏钟:寺庙中那疏落的钟声。 

(34)一枕清霜:一觉醒来,遍地寒霜。

 (35)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这副长联。

(36)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的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上下联各90字,全联计180字。是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把东边的金马山比喻为奔驰的神骏;把西边的碧鸡山比喻为凤凰在展翅挎翔;把北边的蛇山喻为长蛇有蠕动;把南边的鹤山喻为仙鹤在扇动着洁白的双翼。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有如少女的鬟髻和鬓发,在微风和薄雾中散发着幽香;那一簇簇的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叹——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挥镇纸的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于1252年奉命从甘肃经四川,乘坐牛皮舟,先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扫平内乱,迁都大都(今北京),故灭南宋,定国号为元。这一系列壮观伟大的场面,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潇潇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长联对仗工整,字句洗炼;长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

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故道光初,任云贵总督的阮元读完长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其改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文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尽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

阮元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斥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诗云:“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隐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芸台是阮元的字),用以讥讽嘲讽他。阮元一离任,孙髯的长联又挂出来了。

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难免留下笑柄。

除阮元之外,清代另一位官僚程月川,亦随意将孙髯之佳联在21处胡编乱改,其篡改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宽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芳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只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孙髯佳制遭劫,被清代官僚两次砍杀,然而,众人慧眼识骥,终于恢复孙髯联之旧观,使长联与山河同辉,与日月同在,对后代楹联创作影响甚巨。陈毅同志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云:“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沫若亦赋诗赞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毛泽东同志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同志《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中说,毛主席“国内有些有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19、岳阳楼联赏析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撰 岳阳市岳阳楼联

【注释】

(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杜甫曾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 

(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6)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是改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该诗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 

(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 

(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 

(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

(11)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5)窦游:字坫,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罗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间官于湖南。该联一说窦垿撰,何绍基书;一说何绍基撰。据雁寒《岳阳楼长联及作者窦垿》一文,该联作者当可肯定是窦垿。 


(16)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鉴赏】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其显著特点之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之三是:排比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著名和雄伟奇特的原由。

上联一开始就赞叹岳阳楼的奇伟,接着便历数典型史迹予以论述:首先点出的是杜甫的五言绝唱——为世人称道的《登岳阳楼》诗,让人们从中去领略洞庭湖的浩瀚宏阔;其次点出使岳阳楼声誉倍添的范仲淹的佳辞妙句;再次提及岳阳楼的修建及范仲淹文中对滕子京政绩的评价;最后以吕洞宾的神话和陈子昂的诗句作结,从而把岳阳楼的奇伟美妙提到最高度。因为在岳阳,流传着许多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及诗句。其中有一首诗云:“朝游北越暮苍悟,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作者把诗、儒、吏、仙几个方面的史迹、典故,巧妙地溶入自己的联作之中,把岳阳楼的奇伟写到了绝处。然而作者到此笔锋顿转,移用陈子昂的佳诗妙句,借以发出不见前代贤才而悲伤感慨之情,寄寓着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

下联继续写岳阳楼之奇之美,不过不是借诗文典故,而主要是依据方位实写。登楼远眺,南可望潇湘,北可及巫峡,西可至巴陵山,东可穷山岩的边界。那宏阔的湖水,那滚滚奔腾的河流,那耸立的群峰,那雄镇一方的主峰均映入眼帘。作者写至此,切景着墨:发出了此中胜景真意,谁领会得来的设问。真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20、黄鹤楼联赏析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李联芳撰 武汉黄鹤楼联

【注释】(1)旷世:历时久长。 (2)凤凰孤屿:即凤凰屿,原在城外长江中。 (3)鹦鹉芳洲:即鹦鹉洲,原在城外长江中,明末逐渐沉没,清嘉庆间将汉阳拦江堤外的补得洲改为鹦鹉洲。 (4)黄鹤渔矶:武昌蛇山,又名黄鹤山,临江处称为黄鹤矶,即黄鹤渔矶。 (5)晴川杰阁:即晴川阁,在汉阳龟山东端禹功矾上,与黄鹤楼隔江相对。 (6)春花秋月:指景色美好。 (7)崔颢题诗:即崔颢的《黄鹤楼》诗,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青莲搁笔: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青莲搁笔即意为此。 (9)汉口夕阳: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有句云:“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10)洞庭远涨:洞庭即洞庭湖,洞庭远涨,即洞庭湖方向深远弥漫。 (11)潇湘夜雨:潇湘即湘江。潇湘夜雨即湘江夜雨。 (12)云梦朝霞:云梦即古代的云梦泽。据史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地区。云梦朝霞即指云梦方向的朝霞。 (13)笛声缥缈:唐诗人李白有吟黄鹤楼诗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古人临高台而吹笛,以此寄寓情怀。笛声缥缈即笛声隐隐约约的。 (14)鹤影蹁跹:黄鹤楼有许多关于鹤的故事传说。诸如王子安乘鹤过此;费文祎驾鹤返憩于此;吕洞宾橘皮画鹤……。故用鹤影一词。蹁跹,即轻快地跳舞的样子。鹤影蹁跹意指黄鹤轻快地起舞。 (15)李联芳:江西临川人,清代诗人。 (16)黄鹤楼:座落在湖北武汉市的蛇山黄鹤矶头。楼因山而得名。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建屡毁。清光绪十年(1884)被焚后,直至1984年才重建。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颇多,令人神往。唐代诗人崔颢题《登黄鹤楼》诗后,更是千古闻名。

【鉴赏】作者在上联中,首先列数登楼后所见到的历时久长的胜迹——凤凰屿、鹦鹉洲、黄鹤矶、晴川阁。这样春花秋月般的美好胜迹,现已残缺不全了。放眼远望,不由勾起古今的愁绪,回想起崔颢题诗、李白因此搁笔的故事。

下联由滚滚东流的万里长江,联想到人事的兴衰变化。凭楼眺望汉口、洞庭、潇湘、云梦一带的景致,顿时激起的酒兴风情,都留在那暮色苍茫的烟雾和晚间落日时昏暗的光线之中。放开心怀,让古今愁绪、酒兴风情,消失在隐隐约约的笛声和蹁跹起舞的鹤影中。

这副对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时代的变迁与现实联系起来,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写作手法上,以排比法把黄鹤楼四周的美景和历史典故写得淋漓尽致,加强了对联的语气,增强了对联的气势,使对联富于节奏感,具有旋律美。

21、锁江亭联赏析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
  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马当斜阳,匡庐瀑布,挹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
    ——彭玉麟撰 题湖口石钟山锁江亭联

【注释】①结束:指装束在一起。②湓浦:一名湓水或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③马当:山名,位于江西彭泽县东北,山形似马。④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雪琴,卒谥刚直,湖南衡阳人。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转战长江各省,战功显赫。曾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遭太平军截击大败。彭玉麟建水师昭忠祠于湖口石钟山,祠有锁江亭。

【鉴赏】这副长联,是彭玉麟为纪念阵亡将士而作的。上联颂扬忠烈们的英雄气概,切“昭忠”的主题。“昭忠祠”增光生色,浩气回荡。下联在上联述史点题的基础上,放眼南北东西,写尽了立身锁江亭所见的远近胜景:鄱湖烟波、湓浦明月、浔江浪涛、马当斜阳、匡庐飞瀑,尽收眼底,应有尽有。至此,上联与下联,写人写景,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这副对联用字奇特: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长短参差,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抑扬合拍,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与对联抒写的内容配合十分得体。“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似连珠实发,诉说不尽,极大地增添了对联的气势。此后字数增多,逐步趋于平缓,“合古今天地”“挹南北东西”,则一气概括无余,力有千钧,情透纸背。

此联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列品的修辞技巧。所谓列品,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运用列品手法创作的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邓石如自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22、颐和园涵虚堂联赏析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滴千峰宿雨收。
    ——佚名撰 颐和园涵虚堂联

【注释】(1)碧通一径:指颐和园绿树丛中的小径。 (2)润:潮湿。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中云:“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3)宿雨:指昨夜的雨。 (4)颐和园:在北京市海淀区,我国名园之一。初为金帝完颜亮的行宫,明辟为皇室的好山园,清乾隆15年(1750)改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为英法联军焚毁,光绪14年(1888),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全园由昆明湖、万寿山和各种宫殿组成,借西山为外景,占地约290公顷,园内山青水秀,阁耸廊回,富丽堂皇,兼有人工与自然之美,合南北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可谓集天下园林之大成。

【鉴赏】这是一副风景联,有如下特点:

1.以景为主,景联绝作。颐和园可写景很多,作者抓住雨后初晴的瞬间景色来描绘颐和园的胜景,可谓匠心独运,于平凡中见独特,于小处见全景。

首先,作者抓住颜色的特点来写景。雨后的颐和园,空气清新如洗,山水给人一种更晶莹、更灵秀的感觉,而这一切感觉都是由于山水的“绿”引发而来,因此,“绿”既是雨后颐和园最平常、也是最不凡的特点。作者先用一个“碧”字来写小径周围的景色和全景的特色相一致,说明小径处于碧绿芳香的树丛之中,再用一个“通”字来写小径的幽静、深远和若隐若现,把静的东西写成动的东西,使静中有动。之后,作者又把镜头拉高、拉阔,用“晴烟润”来写雨后的空间景色。仿佛给人这样一种画面:太阳出来后,朝雾仍弥漫着大地、天空,阳光穿透浓雾,折射出万丈金光,浓雾渐渐变稀、变薄,如烟、如纱般慢慢升腾。作者用一“润”字来修饰“晴烟”,既点出了雨后朝雾的潮湿,又化出如烟的朝雾象雨露般滋润着大地、天空的意境。下联作者先用一个“翠”字来描绘周围“千峰”的景色,仍是抓住一个“绿”字,再用一个“滴”字极言千蜂的绿,更是神来之笔。郁郁葱葱的千峰绿得好象要滴下一点一点的绿水来似的,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胜景图,看到这种景色,有谁能够不激动、不
先睹为快呢?“滴”字把静态的绿写成了动态的绿,是下联的关键字,它的神妙,完全可以和王安石诗句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相媲美。“收”字用在这里,也恰到好处,夜雨停歇,作者不用“止”、“停”、“歇”等字,而用一“收”字,好似一夜的夜雨突然被什么人收掉似的,这种人格化的作用,是“停”、“止”、“歇”等字无法达到的。

2.寓情于景。中国向有“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之说,此联也深得此味。作者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颐和园炽热、纯真的眷恋之情,完全赋予无限美好的景色中,情景交融,读来使入产生见景生情、情中有景的感觉。

3.本联采用了电影扫描的手法,镜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慢慢拉开。“小径”是近景、小景,“千峰”是远景、大景。近景与远景、小景与大景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给人以一种立体景观的感觉。

另外,本联对仗工巧,用词清丽,语言明快,读来使人感到其秀色可餐,如身临其境,是写景联的佳作。

23、中岳嵩山绝顶亭联赏析

翠色千重包楚塞;
黄河一线下秦川。
    ——佚名撰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注释】

(1)“翠色”句:这句的大意是,站在嵩山绝顶,鸟瞰四周的祟山峻岭,只见苍翠重迭,连绵纵横,一直延绵到古代楚地的边界。包,环绕。楚塞,指古楚国北边的边界险要之处。古楚国北边直到河南南阳一带。 

(2)“黄河”句:这句的意思是,站在嵩山绝顶朝北眺望,那自秦川蜿蜒奔腾而下的黄河,明灭一线,时隐时现,可见嵩山绝顶山峰之高峻奇绝。秦川,指约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之地的广大地区,因这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而得名。 

(3)中岳嵩山:属伏牛山脉,其主体在河南登封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等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古称外方。东周时始定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为我国五岳之一。中岳山峦起伏,峻峰奇异,有太阳、少阳、明月、凤凰等七十峰,另外还有五乳峰和峻极峰。嵩山绝顶,即竣极峰,是中岳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站立蜂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少林寺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令人目不暇接。

【鉴赏】这是一副描绘中岳嵩山绝顶风光的正对联,上下联分别从近瞰、远眺的角度描摹登上中岳绝顶所见的风物景象,以突出中岳山峰之高奇峻峭,展现出一种峻奇雄伟之美。读此联可感受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能让人具有眼界、胸怀和气概的开张之感,给人以遐思怡想的余味,启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神思中去寻觅那神奇变幻的美景胜境。

作为一副山水名胜联,乍看上去,本联仅短短一十四字,对仗工整,短小精悍,貌似寻常。经仔细吟哦玩味之后,就不难发现,这副对联具不凡的气度,高超的技巧,乃是名胜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以雄健的笔力,宏伟的气魄,摄取中岳嵩山绝顶风物之精英,显现中岳奇胜之特色。上联“翠色于重包楚塞”,取居高临下之势,从鸟瞰的角度,描绘高山绝顶处于郁郁苍苍的众山群峰簇拥环绕之中,从而突出显现峰项之高峻雄奇;下联“黄河一线下秦川”则取由近而远眺望北国之势,极目所见,咆哮奔腾、一泻千里的黄河,只不过是若隐或现的明灭一线,由此,可以想象高山绝顶是何等的高耸险峻。无怪乎千百年来,人们将嵩山称为中岳,封为名山。登峰顶,目望神驰,正如前人所谈的:“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开编相对,恍在目前。”

对联字数极为有限,但要表达的内容却几乎是无穷尽的。这就要求撰联时巧具匠心,惜墨如金,在遣字用词上下苦功夫。作为山水名胜联,必须以凝炼简洁的文字、画龙点睛地点透山水之神髓,撷得风物精英,呈现胜地特色。本联在这方面是颇具特色的。本联特别注重炼字。全联描绘登上峰顶所见之景观,本来是一幅无生命的风景画,但是对联作者运用比拟手法,在上下联中分别用“包”和“下”两个动词,使“翠色”“黄河”具有了生命,景物具备了动感,使本来是“静物写生”的风景画,变成了动静结合的山水诗。本联还巧妙地运用数字,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联中用“千重”来修饰翠色,用“一线”来修饰黄河,使得眼前的景物高度形象化,更加明确清晰,使全联意境更加深远。另外,本联还运用“借对”的方式,使对仗更为工整。本联运用的是借对中的“借义”这种方式,即同时用一个字的两种含义,用这个字的甲义表示内容,用其乙义适应对偶的需要。上联首字“翠”系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下联首字“黄”本义是表示河名的名词(甲义),但在本联里,它又同时具有表示黄色的形容词义(乙义),这就是完全适应了与上联“翠”字对偶的需要,兼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24、日月潭玄光寺联赏析


高潭悬日月;
法幢起国魂。
    ——佚名撰 台湾南投县日月潭玄光寺联

【注释】

(1)高潭:即日月潭。因高出海拔760米,故称其为高潭。 

(2)法幢:即经幢。我国佛教一种最重要的刻石。凿石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高三四尺,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幢各面及底头部,各刻佛或佛龛,在周幢雕像下,遍刻经咒,以《密经》及《尊胜陀罗尼》为最多。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自唐代永淳以后盛行各地。

 (3)国魂:特指崇高的精神,如民族魂。这里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4)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丛山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著名的风景区。水面海拔760米,面积7.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27米。湖中有一小岛,名珠仔山。以岛为界,潭的北部形如日轮,南半部状如弯月,故称日月潭。此潭水清如碧,波平如镜,游人泛舟,可登岛驻足,观赏环湖景色。潭的四周,林木扶苏,翠峰环抱,朝霞暮霭,明月清辉,时或烟雨迷濛,湖山隐约,环境幽谧,风光旖旎,夏季凉适,山腰和湖畔兴建着许多寺庙楼宇,是风景名胜和避暑的胜地。 

(5)玄光寺:位于日月潭南岸青龙山畔。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从南京天禧寺劫走的部分玄奘遗骨,于1966年从日本取回后曾安放在该寺(后又移存玄奘寺)。从此,使湖光山色又添一胜。

【鉴赏】台湾日月潭是中外闻名的风景和名胜古迹的胜地,法幢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楹联作者通过对日月潭自然景观的形象描绘,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同时把象征佛教标志的法幢与中华民族精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既肯定了佛教为宏扬民族文化所起的作用,又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激励炎黄子孙为继承历史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自强自力,努力奋斗的作用。

这是一副名胜古迹联,又是一副寄情抒怀联,它文字虽短,仅仅十个字,但意境高远、开阔,气势豪迈。它借古以抒情,借述史以喻理,全联上下,情景交融,语出自然。上联写景,将日月潭雄伟气势与壮观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形象生动,有如悬在高处的日月一样,令人神往,赞叹不已。作者在这里抓住了日月潭这个重点景观的突出特点,以概全貌,充分显示了对联具有高度的概括、点染景物的内在艺术功用。读后使人心胸为之坦荡开朗,谁能不为自己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河山而骄傲呢?下联借景抒情,用这个代表佛教的重要标志的法幢,隐喻曾存放过唐代著名佛学大师玄奘遗骨的玄光寺,表明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象征,让人感到情感真切,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这对我们从名胜古迹中去认识历史,激发人们热爱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伟大祖国,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内容凝练深厚,文辞隽永绮丽,既是一首优雅的赞美诗,又如一幅绚丽的风景名胜图,而且十分注重修辞用字技巧,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如上联的“高潭悬日月”,“日月”本是指日月潭中的“日潭”和“月潭”,又可泛指天上的“日”“月”。尤其是一个“悬”字,将位于丛山中而又高于海拔760米的日月潭,描摹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确实想象丰富,匠心独具。当然,该联把代表佛教的“法幢”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国魂”相比拟,显然是不够恰当的。但这副对联就其写作技巧来讲,称得上是风景名胜联中,绘景抒怀两者兼美而不可多得的佳联。

25、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赏析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催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佚名撰 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注释】

(1)骀荡:舒缓荡漾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南朝齐谢眺《直中书省》诗:“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刘良注:“骀荡,春光色也。” 

(2)风籁:风声。宋苏辙《会景亭》诗:“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3)澄鲜:清新。宋朱熹《入瑞严道闲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诗:“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4)共:通“拱”,环抱,拱卫。 

(5)夜珠:夜明之珠,亦称“夜光珠”。唐宋之问《晦日昆明池应制》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此处系比喻,指甘棠湖四周灯火点点,似颗颗夜明珠。 

(6)甘棠湖烟水亭:在江西九江市中心,湖面积约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湖中筑有长约50米的长堤,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清风徐来,满湖碧波涟漪,景色优美动人。烟水亭立于甘棠湖中,原名浸月亭,初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点将台旧址。该亭多次兴废。据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修建此亭时,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而名为“烟水亭”。现亭为清末僧人古怀化募修建而成,亭前有石剑匣两座,亭内有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宴会厅、境波楼等。1972年全面修复,并建曲桥一座,自湖畔蜿蜒接于亭上,以便游人参观。

【鉴赏】本联是一副对仗工整、意境清新的扇对名胜长联。它以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触形象逼真地描绘了烟水亭四周的湖光水色,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巧夺天工的名胜古迹的无限热爱之情。吟哦这副对联,仿佛置身亭中。瞩目亭外,甘棠湖的春情秋景、烟柳月色似乎历历在目,不啻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的享受。

作为一副风景名胜联,本联采用鹤顶格嵌字法,将亭名“烟水”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之首,显得十分贴切。全联围绕“烟”、“水”二字展开,写景状物具有巧夺天工之妙。上联首句“烟柳有情”,系将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的最后一句“烟柳断肠处”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入手,传神地描绘烟水亭及其所在的甘棠湖春天的清晨景色:湖畔烟雾缭绕的杨柳含情脉脉地随着春风飘拂,春光明媚,风送笛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唤醒了贪睡的人们,真是好一派令人陶醉的烟柳含情、春光荡漾、晨笛悠扬的早春风光,大有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之魅力。下联首句“水天无际”是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而成。下联刻意摹状烟水亭及其四周的秋夜景色,更是别具神韵:秋日之夜,眺望甘棠湖,清新透彻的秋水茫茫,水天相接,碧波无际;明朗的月色下,闪烁着点点灯火,仿佛无数的夜明珠撒落人间。这迷人的秋夜景色,怎能不叫人赞叹不已。

本联最大的特点是抓住甘棠湖烟水亭这一名胜的特征来做文章。烟水亭春天的清晨风光和秋日的月夜景色别有情趣,各有特色,对联作者即抓住不同时令所具有的特征来绘景状物,并且寄情于景,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感。

这副对联是一副严式扇对长联,上联平起(烟yān)仄收(起qǐ),下联仄起(水shuǐ)平收(来lái),上下联各对应句、对应词的对仗极为工整,尤其是“有情”对“无际”、“春光”对“秋色”、“晨笛”对“夜珠”等,更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

总之,本联撷湖光水色之精英,用隽永绮丽之文辞,以写景为主,以景带情,寄情于景,内容凝炼深厚,格式严谨完备。

26、安庆大观亭联赏析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早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辜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王珊森撰 安庆大观亭联

【注释】

(1)莽乾坤:即莽莽乾坤,意同“苍茫大地”。 

(2)铁板铜琶:演奏歌曲时的乐器。宋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学士指苏轼。 

(3)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是“大江东去”,为人传诵,认为这首词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因将“大江东去”用作《念奴娇》的别称,作词牌用。 

(4)好风月不用一钱买:唐李白《襄阳歌》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这里是化用。 

(5)红树:秋天枫树的枫叶,因霜后叶子呈红的颜色,故称红树。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芦花千顷雪,红树一川霞。” 

(6)安庆大观亭:在安庆市西南隅正观门外,为明代知府陆钶创建。大观亭气势雄壮,俯瞰长江,是江南有名的亭台之一。亭旁还有联盖亭、徐锡麟纪念亭和元代余阙的坟墓。

【鉴赏】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站在气势雄伟的大现亭,俯瞰涟滚东去的长江,遥看远处的青云红树,面对秋高气爽的天气,观赏着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呼吸看清新的空气,不觉心潮汹涌,遐想联翩,情不自禁地振笔疾书,惜古喻今,写下了这副境界开阔,气象豪迈,意境深远的对联。它将大观亭周围的壮丽秋景和奔腾不息的浩瀚长江,描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胜景图。它既赞美了大观亭这个名胜景观,缅怀了千古风流的历史人物,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崇敬心情。


这副对联既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又是一副抒情联,它采用了“集引”、“藏典”的艺术技巧,把历史典故运用到对联中,暗寓哲理,一语双关,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内容,使人产生联想,而且以典故对照现实,加深了思想深度。如上联的“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是宋俞文豹《吹剑录》文句的化用。它用短短的几句话,将苏轼《赤壁怀古》中描绘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壮阔境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又由浩荡的长江,波涛滚滚,日夜奔腾,无止无休的景观,联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因而在缅怀千古风流人物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江山如故,人事已非的感觉之情,慨叹了莽莽乾坤能有几个像苏轼一样饱览江山胜景,写出《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也为作者自己能有幸一睹大观亭的壮丽奇观感到兴奋和自豪。下联的“好风月不用一钱买”,是唐李白《襄阳歌》诗句的化用,“红树”是引自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在这里作者描绘了满目青山,一川红叶的奇丽的秋天景色,告诉人们不要辜负这“不用钱买”的“好风月”,要自由自在地呼吸着从西风中送来的清新空气,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给人造就的旖丽风光,但又不是消极的享受,而要象“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珍惜这大好时光,奋发向上,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这种借用典故,集引前人诗词文句组成对联的艺术技巧,使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景物的描写更加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倍增了诗情画意,令人读之,心往神驰,陶醉在无边的秋色之中,既联想起风云变幻的历史往事,又增加人们的游兴。古人云:吾人读书,于妙词警句,哪怕是抄来的,嵌于文中,合乎情调,也称可观。这副对联正是一副运用得宜,合乎情调的巧对佳联。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用典得当,全联上下,人以景移,情由人传,情景交融,使语言高昂、协和、流畅,而且对仗工整文词讲究。如上联的“莽乾坤”对“好风月”,“早安排”对“休辜负”,“铁板铜琶”对“青山红树”,“唱大江东去”对“送爽气西来”,对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早安排”,既突出了苏词纵论古今,横览江山,风格豪放的特点,又揭示了“大江东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下联的“休辜负”,既叫人尽情欣赏、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又叫人珍惜大好时光,奋发进取,对全联起了画龙点睛和抒发情感的作用。令人读来,心胸开朗,豪情满怀,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山河和“风流人物”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27、澳门松山寺联赏析

松风送抱,正荡胸怀,近看镜海波光,莲峰岚影;
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嫣阁钟声。
    ——佚名撰 澳门松山寺联

【注释】

(1)松风送抱:松风,梁简文帝诗:“城傍疑复道,树里识松风。”送抱,《南史·张元传》:“充与王俭书曰:所可通梦交魂,推襟送抱者,唯丈人而已。”松风送抱是指风从松林间入人的怀抱。 

(2)镜海:形容大海水平如镜。 

(3)莲峰:美称山峰,秀如芙蓉。 

(4)岚影:岚,山林中的雾气。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瀑布沙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岚影,指山林树木在云雾笼照中呈现出的奇异景色。 

(5)山雨欲来:唐许浑《丁卯集·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青洲渔唱:青洲,指长满青草的小洲。渔唱,指渔民们互相唱和的歌声。 

(7)嫣阁:指佛寺中雕刻华丽的楼阁。这里指松山寺的楼阁。 

(8)澳门松山寺:澳门,在广东省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暴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光绪十五年(1887年)进行强占。松山寺就在澳门境内。

【鉴赏】澳门地处广东珠江口西侧,面对浩瀚大海,奇绝出峰,是一个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具有沿海特色、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而座落在这里的松山寺更是个山青水绿、松柏连绵、环境幽雅的胜地。对联作者在这里用饱含激情的笔墨,通过对水平如镜的大海、美如芙蓉的山峰、雕刻华丽的松山寺楼阁的生动描绘,对渔歌互答、钟声和鸣乐境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

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它采用了互相衬托,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澳门松山寺周围的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有如一幅瑰丽的图画。上联写的是静,它将山峰,浩海风光与松山寺名胜融为一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无边大海象一面镜子,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美丽的山峰,葱郁的树木,在云雾的笼罩下,变化莫测,气象万千;海风从松树间扑入怀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荡漾着人的胸怀,给人一种气势壮观而又庄严静穆的感觉,把人带入蓬莱仙境之中。下联写的是动景,描绘的是山雨欲来,游人停步躲雨时的情景,把从长满青草小洲那边传来的优美渔歌和松山寺传出的嘹亮钟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渔歌互答、钟鼓和鸣的动人交响曲,令人读之,心畅神怡,置身瑶台,乐而忘归。这种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对联产生出较高的艺术效果,倍增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运用了“集引”的修辞手法,直接地引用几人几处的话语,集引恰当,使用适宜,加强了对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精炼语言的目的。上联“松风送抱”的“松风”,引自梁简文帝诗,“送抱”引自《南史·张元传》,将海风从松林间吹入怀抱的情景,描绘得更加活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下联的“山雨欲来”,引自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这里虽只引了短短的四个字,却将“山雨欲来”前,那种风起云涌,日色昏暗,风满楼的景状,描摹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让人自然产生出驻足避雨的念头,与下文的“且留脚步”,有不谋而合、水到渠成、异曲同工之妙。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入律,用“松风送抱”对“山雨欲来”,“正荡胸怀”对“且留脚步”,“近看”对“遥听”,“镜海波光”对“青洲渔唱”,“莲峰岚影”对“嫣阁钟声”,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恰到好处。而且文辞优美,用词讲究。上联的“近看”,将松山寺周围的浩海、秀峰、苍松、翠柏,尽收眼底;下联的“遥听”把渔歌、钟声尽入耳中。一个“近”,一个“遥”,相反相成,巧妙结合,互相村托,妙趣横生,起了画龙点睛、连结全联的妙用,真称得上是神来之笔。这样一副情景交融,幽雅别致,新颖自然的名胜风景联,题在远近闻名的松山寺,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无怪乎,题在地处边远的山寺的一副对联尚能传扬中外,并为对联家们所选用和赞赏。

28、温州江心寺楼联赏析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李宗昉撰 温州江心寺楼联

【注释】

(1)青山二句:脱自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孤屿:南朝诗人谢灵运曾为永嘉(今温州一带)太守,写有《登江心孤屿》诗:“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天日相辉映,空水相澄鲜。”双塔:指东塔和西塔。 

(3)晓风杨柳:脱自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两诗人:江心寺楼旧时祀有南朝谢灵运和初唐孟浩然两著名诗人的像。此处当指他俩。 

(5)江心寺:在温州滨江小岛上,建于唐代咸通年间。江中原有两座小屿,中贯川流,后填塞中川,使二屿合而为一。两屿上各有一塔,一名”东塔”,一名“西塔”。屿上建江心寺与文天样祠。寺院周围云水环绕,古木苍翠,景色清幽。 

(6)李宗昉(?-1846年),字静远,号芝龄。江苏山阴(今江苏淮安县)人。清嘉庆间进士,道光间做过礼部尚书。

温州江心寺楼联赏析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李宗昉撰 温州江心寺楼联

【注释】

(1)青山二句:脱自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孤屿:南朝诗人谢灵运曾为永嘉(今温州一带)太守,写有《登江心孤屿》诗:“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天日相辉映,空水相澄鲜。”双塔:指东塔和西塔。 

(3)晓风杨柳:脱自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两诗人:江心寺楼旧时祀有南朝谢灵运和初唐孟浩然两著名诗人的像。此处当指他俩。 

(5)江心寺:在温州滨江小岛上,建于唐代咸通年间。江中原有两座小屿,中贯川流,后填塞中川,使二屿合而为一。两屿上各有一塔,一名”东塔”,一名“西塔”。屿上建江心寺与文天样祠。寺院周围云水环绕,古木苍翠,景色清幽。 

(6)李宗昉(?-1846年),字静远,号芝龄。江苏山阴(今江苏淮安县)人。清嘉庆间进士,道光间做过礼部尚书。

【鉴赏】此联是写景联。但它通过对江心寺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山水诗派仰慕之情,流露了浪迹山水的归隐之心。

上联化用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名句,勾勒了一幅雄浑而自然的图画:远处青山苍茫,城廓巍然,近处江水如带,飘拂而过。正是在这雄浑而自然中,孤屿砥柱中流,东西塔院遥相矗立。如果说青山横郭,白水绕城是匆匆晃过的虚远景,那么,孤屿大江双塔院,就是笔力凝重的实特写。

下联的景观清新、活泼,“初日芙蓉,晓风杨柳”,色彩堪为绚丽,情感更为强烈。“一楼千古两诗人”,完成了前后的景色勾画后,按捺不住的心中感叹油然而生。观景怀古,正是表现自己,赞美谢、孟的同时也就披露了内心胸襟。谢灵运虽然曾热衷仕途,晚年却以登山临水而自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孟浩然虽不乏有仕宦之心,但终生布衣,力效谢灵运,也终成唐代第一位山水诗人。作者在吟叹“千古两诗人”之时,其情怀不就显露无遗了吗?

对联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脱化”。上下联写景一脱自李白。一脱自柳永,它们不仅切景熨贴,妙合天成,而且代表了山水诗派的两种特色:雄浑与清新。青山,白水;晓风,杨柳,这各显姿色,相映成趣的景,本是李白、柳永笔下景,千年未变。然而李白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引出的不过是“落日故人情”、“箫箫斑马鸣”的别恨。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过衬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愁。而在此联中,“青山”、“白水”、“晓风”、“杨柳”均溶入“初日芙蓉”之中,一扫伤愁、悲戚、暗淡,创造了一幅激奋、自信、璀灿的新图。


29、南京玄武湖联赏析

三百年方策犹存,剩凫渚鸥汀,时有云烟入图画;
四十里昆明依旧,听菱歌渔唱,不须鼓角演楼船。
    ——薛时雨撰 江苏南京玄武湖联

【注释】

(1)三百年方策:明初在湖中洲上建黄册库,贮全国户籍赋税档案。 

(2)凫:野鸭。 

(3)四十里昆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两次在玄武湖操练检阅水军楼船,并称为“昆明湖”。湖宽约四十里。 

(4)鼓角:战鼓和号角。楼船:战船。 

(5)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著有《藤香馆诗删》等。 

(6)玄武湖:在南京玄武门外,湖中有五个小洲,湖光山色皆美,是南京胜境。

【鉴赏】这副对联是玄武湖湖神庙题联,是一副优秀的登临寄慨之作。对联首句用典介绍了与玄武湖有关的历史事件。三百年前,这里曾是明初的黄册库,贮藏了全国的户籍赋税档案。既写出了玄武湖悠久的历史,又抒发出文物尚在,人事全非的感慨。接着,用“剩”二句转入对玄武湖自然风景的描绘。远远望去,映入作者眼帘的是“渚”“汀”“凫”“鸥”。水中之洲,松竹挺拔,青翠葱珑,繁花点点,艳丽迷人。野鸭在水中纵情嬉戏,白鸥在空中自由飞翔。真是“渚”“汀”为“凫”“鸥”增色;“凫”“鸥”为“渚”“汀”添情。把玄武湖特有的风光一下子呈现在游人面前了。可是作者还嫌不足,他又采来时隐时现,浩浩渺渺的烟波云雾作点缀。把玄武湖装扮得如诗如画,美若仙境。让人产生江山如此娇美之感。

尔后,作者以“四十里昆明依旧”,承上联,既指湖的面积为四十里,又喻玄武湖风光历来美丽,且暗合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两次在玄武湖操练检阅水军楼船,并称之为“昆明湖”一事。这里用玄武湖旧景为今日新貌作映衬,给第二句绘景,第三句抒情作铺垫。“听”句,是指采菱人和打渔人的歌声此起彼伏。似乎只有声音,诉诸人的听觉,但仔细想来,里面含有人的活动,还有视觉效应。我们仿佛看见采菱人、打渔人的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往来穿梭。他们一边互唱互答,互逗互乐,一边干着活儿,忙忙碌碌,好不热闹。湖面上人的音容笑貌、景的勃勃生机都被刻划得栩栩如生。秀美如画的自然风景,配以诗趣盎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派安居乐业,恬然自得的升平景象。此时作者的情绪仿佛也受到菱歌渔唱的感染,一句“不须鼓角演楼船”表达出再也不愿听到战鼓擂、号角鸣,再也不想见到战船在湖面上横冲直撞情景的愿望。尾句与首句相照应,完成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介绍,反映了作者追求平静、安宁生活的理想,同时还隐蕴着作者深深的忧虑。

全联既描绘了玄武湖烟云,又咏史抒怀,写得平稳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它寥寥数语便把玄武湖的史、景、事都“点”了出来。读着它,似呷了一口醇酒,象含了一颗橄榄,耐人品味。

30、开元寺书舍联赏析

鸟识玄机,衔将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朱熹撰 漳州开元寺书舍联

【注释】

①玄机:道家称奥妙之理。张说《道家》诗:“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这里指气候变化的规律。

②弄:玩弄。引申为戏耍。

③地脉:指地的脉络。这里指地下水沟。水流像人身血脉,故称地脉。

④挹:吸取。

⑤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时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和宁宗四朝,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是宋代著名理学大师。他一生著述甚多,有《朱子全集》等传世。

⑥开元寺:漳州开元寺在漳州西北面天宝山,寺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后历经修建,面积达120亩。镇国、仁寿两塔(俗称东塔、西塔)耸立于东西广场,大雄宝殿高20米,堂皇壮丽,雕刻精美,但这些名胜古迹,现多已不存。

⑦书舍:旧时读书讲学的地方。这里指朱熹侨寓建阳(今福建)时,在开元寺建的一栋书舍。

【鉴赏】北国的孟春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地处南方的漳州的开元寺,早已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季节。朱熹面对青山绿水,群芳斗艳,鸟语花香,鱼游水面,风景如画的迷人景色,不觉心旷神怡,欣然命笔,用短短的二十二个字的对联,将其描写、概括得淋漓尽致。现在读起来,还能如身历其境,令人陶醉在其无边的春色之中。

这虽是一副状景联,但寓意深刻,字里行间,饱含哲理。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这里,他告诫人们:燕子等鸟类尚且辨别、把握住气候的变化规律,戏耍于花间树林之中;鱼儿尚且能穿过地下水沟,游出水面,吸取春天的气息,何况是人呢?所以这副对联题在读书、讲学的书舍,就有着异乎寻常的深意,也用得恰到好处。他要读书士子,珍惜时间,把握时机,努力进取。这种用鱼、鸟作比喻,阐明哲理,启迪士子,勉人进取的艺术手法,在风景名胜联创作中是少见的。它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这一事理的主题,获得了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效果,令人读之,回味无穷。

这副对联,虽属于骈体文句式的一般正对联,但它文词清丽,对仗精工,平仄入律。鸟对鱼,识对穿,玄机对地脉,衔对挹,花对水,弄对吞,符合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的要求。在写作技巧上,本联主要采用了动词对的手法,上联的“识”、“衔”对下联的“穿”、“挹”,不仅对得贴切,而且将鸟和鱼的不同特点和习性写活了。尤其是用上联的一个“弄”字与下联的一个“吞”字相对,把鸟在花木间戏耍,鱼在水中遨游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构成一幅动人的春意图。这种寓意有景,借景抒情,妙趣横生、吟来令人回味无穷的千秋佳联,题在漳州开元寺书舍这个名胜古迹上,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称得上古迹为山河增色,佳联为古迹生辉,并为媲美。无怪乎古迹不存,楹联犹在。

31、辽宁鞍山千山联赏析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
    ——臧乃用撰 辽宁鞍山千山联

【注释】

①水界辽河:千山山脉西北为辽河,河西为东北平原;东为以千山山脉为主干的辽东半岛。

②华表:华表山与千山相连,合称千华山。

③毓秀钟灵: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所聚。

④东都:清代统治者入关前都于盛京(今沈阳市),顺治帝即在此即位。入关后称这里为“东都”。⑤笏: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手板。

⑥遥连:这句的意思是:天南海北虽遥,云雨却相连一起。

⑦臧乃用:清人,生平不详。

⑧千山:在辽宁省鞍山市东。又名千华山和积翠山。
【鉴赏】千山是辽宁省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传说古时候,在辽东草原上,耸立着九百九十九座山峰。有一位远方的和尚云游到此,一座一座地数过,但差一座山峰,便足千数,遗憾,于是,他就在这群峰之间造出一座假山来,从此,就有了“千山”。千山的奇峰秀峦如千朵莲花亭亭玉立,故又称为“千朵莲花山”,古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此联乃千山五寺之一的祖越寺联。

对联首句从远眺的角度着笔,紧紧抓住眼前自然景观特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千峰争奇,万峦叠嶂,山水相依,山石相偎的壮美画卷。既点明了千山的地理位置,与辽河接壤,与华表相通。又用夸张的笔法,刻画了千山范围之广,山峦之多,渲染了千山辽阔广大的气势。接着,作者以聚积了多少天地间的灵秀之气,真不愧为东都有名的“胜迹”句,揭示了千山人杰地灵的历史风貌。据史载,隋唐时期,佛道两教开始在千山创建寺庙。明清时两教极为兴盛,官宦、文人墨客对千山也产生了极大兴趣。清朝康熙、乾隆帝曾来千山游览过。康熙在《入千山》诗中写道:“晓入千山路,烟光识翠萝。崎嵚绿石蹬,宛转历岩阿。”可见千山无愧东都最享有盛名的胜地。

如果把上联看成作者概写千山总貌,着力刻划它的气势和声望,那么下联,作者则转入对山、景的具体描绘。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连绵不断的山峰象千万棵拔地而起的石笋,直插天际,欲与天公试比高。层层峰峦,庄严肃穆,万籁无声,又似万臣毕恭毕敬地朝见天子。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千山高耸入云的形象,刻画了峰峦的神态,渲染了千山作为道家、佛家之地的清静深远的特色。短短八个字,将千山的形神概括得活灵活现。“看四时晴岚阴雨”,描绘了千山变幻莫测的风景。站在千山顶上,观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绘晴岚阴雨百色之图,无疑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作者在这里并未展开一幅幅奇妙秀美的画轴,而是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接着,作者宕开眼前之景,高瞻远瞩,放眼四望,把视角射向遥远的南海,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空旷的意境,一句“遥连南海慈云”,写出天南海北的云雨紧紧相连。抒发了作者宽广的胸怀,赋于祖国河山处处壮美的寓意。

此联将千山风景尽收一联,既切景构辞,又高瞻远瞩,诗怀豪宕,笔力沉雄,是关外楹联中之佼佼者。

32、陕西华阴玉泉院联赏析


三峰三霄通,宝掌千秋留藓迹;
一岳一石作,金天万里矗莲花。
    ——严长明撰 陕西华阴玉泉院联

【注释】

(1)三峰:指西岳华山的三座高峰。即芙蓉峰,玉女峰,明星峰。三霄:天空。 

(2)宝掌:古代传说华山与蒲州首阳山为一山,后巨灵把它分劈为两山,以通黄河。今东峰石壁上尚留有一个巨掌迹印,称为“华岳仙掌”,是关中八景之一。藓迹:藓,草本植物,古人认为生长藓的地方往往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藓迹也可作仙迹解。 

(3)金天:有二说。一说指秋天。张衡赋有“顾金天而叹息兮,吾欲往乎西嬉”。一说指古帝少昊的别称,此处喻西方之天。莲花:莲花峰即华山西峰,又名芙蓉峰,海拔2083米。传说华山由此得名。 

(4)玉泉院:位于华山北麓,因有“玉泉”而得名。传说唐玄宗的御妹金仙公主在华山镇岳宫中的井里汲水,不慎将一支玉簪掉入井中,后来竟从山下泉水中找到,因此命名泉水为玉泉。泉水清冽味甘,能治疗一些疾病,被视为神泉,于是后人就在这里修筑殿宇,建立了玉泉院。 

(5)严长明(1731-1787):字冬有,又字道甫,江苏江宁人。乾隆帝南巡,召试赐举人,官至内阁侍读。曾纂修《通鉴辑览》,后主办庐阳书院。著有《归木草堂诗文集》、《毛诗地理疏注》等。

【鉴赏】玉泉院是上华山必经之路,故又称为“华山之门”。此联虽书于玉泉院,实际却是描写华山的对联。

西岳华山诸峰林立,险象叠生;仙迹遍布,灵气弥漫。千尺蜂、乌龙背、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景点,足使游人却步。而华岳仙掌,陈抟下棋,劈山救母众传说,又令游人欲往。偌大华山景致入联者甚多,而作者善于抓住华岳的特色,单刀直入,极力渲染。“三峰三霄通”,起句突兀,明快。西岳以奇甲天下,尤以三峰为最。自古写华山之人,亦多从三峰起笔。如唐代诗人崔颢的名句:“天外三峰影不成。”潼关联:“华岳三峰凭槛立。”玉泉院联的作者虽然也从三峰起笔,目的却是五言句,配以二三节奏和双拟对的手法,一下就造成了险峻、高矗的气势。紧接“宝掌千秋留藓迹”,你瞧,那华岳仙掌,就是仙人上天留下的足迹。不错,华岳三峰中明星、玉女之峰皆为仙名。《太平广记》:“明星玉女者,居华山,白日升天。”华山是仙人上天之山,似乎不可置疑。

“一岳一石作”,华山不在于高,而在于险。整座西岳仿佛是一块巨石构筑,浑然一体。人常言:自古华山一条道。的确华岳山道大多从石缝中开凿而成。“金天万里矗莲华”,金天,似作西天解更妥。莲花峰矗立在万里西天,写出了华岳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点出了华山得名的缘由。

从艺术上看,从峰起笔,到峰落笔,全联围绕峰写,先写三峰,最后突出一峰,主旨明确,意在写出华山气势。从对仗看,这是一幅工对联,无论是从词类、词结构、平仄看,上下联对仗工稳。而且上下联的首句和尾句,从风格上看,首句明快,尾句含蓄。尽管尾句典故深藏,但并不影响一般读者阅读,从意义上看,相互映衬,乃写景佳联。


33、潼关联赏析

两边峡束黄河去;
万仞根连太屋蟠。
    ——佚名撰 潼关联

【注释】

(1)潼关:关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北,古为桃林塞地。据《通典》记载:“渔关本名衡关,黄河自龙门南流,衡激华山,故名。”东汉末设潼关,它东接桃林,南临商洛,西近华山,北据黄河,古为长安出入三门户和屯兵之所,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仞:古代长度单位。据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谓周、汉、东汉一仞分别为八尺、七尺、五尺六寸不等。 

(3)太屋:太行山、王屋山的简称。(4)蟠:盘曲而伏。《法言·问神》:“龙蟠于泥。”这里是指连绵的山脉。

【鉴赏】这是一副描写潼关景物的风景联。读后使人不仅体会到潼关的宏大气派,而且还从这种气派中领略到一种雄伟向上的精神。分析起来,有如下特点:

1.景物描写抓住了潼关的特征。潼关作为全国著名的关隘之一,险峻挺秀,可写的景很多,但作者只写了潼关的“峡”、“黄河”、“万仞“、“太屋”等几个近、远景,就把潼关的雄伟险峻的气势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读者好象身临其境领略潼关的无限风光。黄河之水自北盘蜒而下,在潼关为华山所阻,曲折东流,水击峭岩,震天撼地,浪花飞溅,形成险要水势,作者用“两边峡束黄河去”来描绘黄河穿过潼关浩荡东去的雄伟景观,十分贴切,是通过写黄河的雄壮来写“峡”的雄峻。下联一开头就用“万仞”起头,极言潼关的高峻,下笔惊人。然而作者的着笔并不在此,而是落在万仞潼关的“根”上,作者用“根连太屋蟠”来极言其根基的坚固、宽广。于陕西境内的潼关,其“根”居然和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太行山及山西、河南交界处的王屋山相连,它们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从中可以想象潼关的“根”的深广。另一方面,通过对“根”的描写来反衬潼关的“万仞”之高,因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语意前后关照,使人回味无穷。

2.静、动结合。如果在一副对联中能把静景与动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就能使对联生色不少,给读者更多的享受。本联中的“映”是静景,“黄河”是动景,作者用一“束”字很自然地把静的“峡”与动的“黄河”连接起来,使对联顿生光辉。

3.在语言艺术方面,本联也有很多独到之处。首先,作者只用寥寥十四言就将潼关的内在美和外在势勾划出来,使人读来意趣横生,妙味无穷,恨不得身临其境,先睹为快,说明作者构思的高妙;其次,作者在措词方面功夫独到,一“束”一“连”字,就把“峡”、“根”写活写神。“束”字一方面表示潼关的雄健有力,即使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至此也不得不“束腰”而过,向“两边峡”低头,另一方面,通过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本无生命的“峡”赋予勃勃生机。“连”字的用法和”束”字有同工之妙。“束”、“连”两字,在本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4、西湖平湖秋月联赏析


玉镜净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
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静月当头。
    ——德馨撰 西湖平湖秋月联

【注释】

(1)玉镜:喻明月。《郑守愚集·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诗:“冰含玉镜春寒在,粉傅仙闱闱月色多。” 

(2)葛岭:山名。在杭州市西湖北岸,相传晋葛洪曾在此山炼丹,故名。 

(3)苏堤:亦称苏公堤。在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堤长2.8公里,南起南屏山,北接岳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架有桥梁六座,桃柳夹堤,所谓“六桥烟柳”即指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 

(4)澄:水静而清。《淮南子·说山》:“人莫鉴于沫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 

(5)冰壶:盛冰的玉壶。比喻洁白。《文选》南朝宋鲍明远(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冰壶。”这里用来比喻清洁的湖水。 

(6)濯魄:濯,光大,著明;魄,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濯魄是比喻明月下清澈著明的湖水貌。 

(7)六桥:指苏堤中的六座桥。 

(8)三竺:位于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山,合称“三竺”。《宋诗钞》林景照白石樵唱西湖:“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 

(9)德馨:即德晓峰,旗人,清末江西巡抚。 

(10)平湖秋月:在杭州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故誉为“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就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游览面积不到2000平方米。今扩大到6000平方米,修建、改建了亭台楼阁等园林小品建筑。

【鉴赏】这是一副风景名胜联。它不仅将“平湖秋月”胜景的秋夜,玉镜高悬,湖平如镜,清辉如泻的风景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将皓月下的葛岭、苏堤、六桥、三竺等胜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平湖秋月这个优美的自然景观平添了绚丽的色彩,倍增了诗情画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旖丽多姿,既赞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平湖秋月,又追溯了历史,联想了葛洪炼丹,苏轼筑堤等美丽传说,令人产生出一种湖光山色虽美,但更美的还是创造祖国悠久历史的人的感觉,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它比石冶堂“万顷平波长似镜,四时月好最为秋”联只写湖光月色,更富于感情和想象力,境界开阔,感情真切。

这副对联字数虽较多,但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技巧,将平湖秋月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有如一幅美丽动人的秋夜图。上联把秋月形容为一面清辉如泻、无一丝尘迹的玉镜,高悬当空,葛岭、苏堤在皓月下清晰可见,显得幽静而又优美,而明月、星光灿烂的天空在浩瀚平静湖水中的倒影,则使水天融为一体更加楚楚动人,令人有置身星际瑶台之感。下联把清洁的湖水比喻成洁白的冰壶,清澈得光洁著明,与苏堤六桥、三山三竺相辉映,景色奇绝,而在深邃莫测、月到中天的秋夜,又是最美妙动人的时刻,秋静夜深,月光如水,万籁无声,令人如身居蓬莱仙境,有乐而忘返之感。这种上下联互相交错,相互衬托的艺术手法,将“平湖”“秋月”统一在同一个意境之中,使该联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这副楹联是一副正对联,它不仅文辞优美,意境高远,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的“玉镜”对下联的“冰壶”,“净无尘”对“清濯魄”,“照”对“对”,“葛岭”对“六桥”,“苏堤”对“三望”,“万顷”对“九霄”,“波澄”对“秋静”,“天”对“月”,“倒影”对“当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地名对地名,对仗严格,声律和谐,示意完美,无一不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万顷波澄天倒影”,与下联的“九霄秋尽月当头”,将平湖秋月最美妙的境界和最佳的时刻点缀出来,使这个西湖著名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观,更具特色,更增异彩,更加形象生动,更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读之,怡然神往,欲一睹其奇观为快。


35、西湖净慈寺联赏析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乾隆撰 杭州西湖净慈寺联

【注释】

(1)乾隆:清代皇帝,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故清高宗亦称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巡幸江南。 

(2)净慈寺:在浙江杭州市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原名慧日永明院,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改今名。寺分前、中、后三殿,中间的大雄宝殿于1960年重修。寺内西首旧有济公殿,供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塑像。东首旧有运木井,是从济公运木建寺的神话而来。寺前有“南屏晚钟”碑亭。

【鉴赏】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乾隆是一位身为九五之尊的风流天子,他喜爱诗文,在位时曾多次南游,饱览了江南各地的名胜风景,本联就是乾隆游玩西湖净慈寺时留下的。这副对联虽只短短的十四个字,却通过对云间树色和山涧泉声的生动描述,将西湖净慈寺及净慈寺周围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有如一幅清幽绚丽的图画,从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

净慈寺座落在南屏山慧日峰下,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作者不仅通过这副对联将净慈寺周围的景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运用了楹联中比喻、夸张的艺术技巧,将云间树色、竹里泉声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如上联的“云间树色千花满”,写的是远景、静景,它把云雾中的树木在阳光照射下出现的奇异景色,形容为像长满着各种花朵,千姿百态,千娇百媚。下联的“竹里泉声百道飞”,是写近景、动景,将竹林里传出的淙淙泉水声比喻为从千百道竹缝间飞出一样传入耳中,似一曲清脆悦耳的动人乐曲。树色泉声,组成一幅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画图;耳闻目睹,令人如进入一种清幽高雅的仙境之中。这副对联题在千年佛地净慈寺,是最恰当不过的。佳联与胜迹相结合、互相衬托,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它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胜地的特色,而且使楹联倍添了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不仅写景形式活泼,丰富多彩,而且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用字讲究。如上联的“云间”对下联的“竹里”,“树色”对“泉声”,“千花”对“百道”,“满”对“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对得十分巧妙,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一个“满”字,把云间树色的生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像真的长满着千百种奇花一样,绚丽夺目;下联的一个“飞”字,将山涧的泉水声响描摹得活灵活现,好象泉水声真的从竹林中飞出传入人的耳中一样,形象逼真而又生动。它把净慈寺周围的山水神髓点透出来,对全联起到了画龙点晴的妙用,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36、台北阳明山联赏析

水清鱼读月;
花静鸟谈天。
     ——陈定山撰 台北阳明山联

【注释】

(1)陈定山:名蘧,字小蝶,1927年生,浙江杭州人,陈栩园先生长子。他与其妹小翠、弟次蝶早负文名,当世将他们比做眉山(四川)苏氏。陈定山先生尤富文翰,解音律,诗文、词曲、书画、戏曲、小说,无一不精通,著作甚富,对楹联艺术也有较深的造诣。历任过中兴大学、淡江文理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又同父亲陈栩园共创实业,办过造纸厂、汽水厂、碳酸钙厂、滑石粉厂等四十余厂。陈定山先生也很关心民族存亡,热心从事过抗日事业,任过上海市商会执行委员兼抗敌后援会副主任,曾被日军逮捕入狱,直至日寇投降后,方获释出狱,并由重庆迁往台北。 

(2)阳明山:原名草山。在台北市北部,位于七星山之南,纱帽山东北,磺溪上游。附近青山翠谷,原野开朗,遍植有樱、杜鹃、桃、杏等花木。春季花开,众芳争妍,游人如织。辟有阳明公园,分前山公园和后山公园。有中山楼、阳明山庄、阳明湖、小隐潭、阳明瀑、快雪亭、永河台、鱼乐园等胜景,是台北的著名风景区。

【鉴赏】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美丽富饶的海岛,而地处亚热带的台北阳明山,更是个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风景名胜之地。在这里,楹联作者陈定山先生通过这副对联,将阳明山清幽雅致的迷人景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流露出他自己在经过大半生奋斗、到了暮年之际的一种贪求清逸和超脱世俗的思想情感。这种写景抒情,借联言志的艺术手法,显得清新自然,毫无做作,是名胜风景联这个百花园中开放的又一支鲜艳夺目的奇葩。

这副对联采用了楹联中衬托和比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阳明山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互相衬托,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比拟。如上联的“水清鱼读月”,以“水”之“清”作参照来突出“鱼”之“读月”,把阳明山清澈的泉水、湖水描绘得一清见底,清澈得鱼在月明之夜欣赏月亮的微妙情景,也看得清清楚楚。这里的“鱼读月”就是对鱼在水中活动情形的形象比拟,好象鱼和人一样会“读月”。“鱼读月”本是动景,和“水清”相互衬托,巧妙结合,又反过来加深了对水的清澈程度的渲染。下联的“花静鸟谈天”,同样是以“花”之“静”作参照来突出“鸟”之“谈天”。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将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描绘得幽静异常,连鸟在花丛中“谈天”也听得清清楚楚。这里的“鸟谈天”,不仅是对花海中的鸟鸣声作了形象的比拟,而且对繁花似锦的幽静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有静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技巧,使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清幽深邃、世外桃园的感觉,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这副对联还采用了“藏字”的艺术技巧。所谓藏字,就是作者把要表达的意思用字藏入联内,让人细心体会,慢慢思索,是一种构思精巧的艺术手法。这副对联,作者在上联中藏了一个“清”字,下联中藏着一个“静”字,连起来就是“清静”二字,这里既对阳明山环境清幽优美的特点起了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清静舒逸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妙趣横生。

这副对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入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的名胜风景联中,同时运用衬托、比拟、藏字三种不同的艺术技巧,这在楹联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37、杭州灵隐寺联赏析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江庸撰 杭州灵隐寺联

【注释】

(1)白傅留诗:白傅,即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安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后迁居下邳(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晚年曾任太子少傅,故称白傅。白傅留诗,是指白居易在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时,对灵隐寺风景十分赞赏,常与韬光禅师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如《寄韬光禅师诗》:“一山门作二山门,两寺原以一寺分。东间水流西间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思吾师传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2)苏公判牍:苏公,即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嘉祐进士,历神宗、哲宗两朝,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判,评判,处理。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汉书·昌邑哀王传》:“簪笔,持牍趋谒。”后世称公文为文牍。苏公判牍,是指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常在灵隐寺、冷泉等地处理公务。 

(3)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是宋代柳永《望海潮》词:“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倒装运用。桂子,即桂花。三秋,指秋季,亦指阴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4)江庸:原上海文史馆馆长。他到杭州灵隐寺玩赏时,题写此联。 

(5)灵隐寺: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始建,明重建,清康熙时曾改名云林寺。1958年重修大雄宝殿。寺前有飞来峰、冷泉、龙泓洞等胜景,高崖深穴,有宋元石刻佛像,为西湖游览胜地。

【鉴赏】这是一副名胜古迹联,楹联的作者江庸先生在金秋的九月来到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游览了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的灵隐寺。他见古寺面对飞来峰,背靠北高岩,岩深壁立,景色奇绝,寺中天王殿、大雄宝殿气势雄伟,肃寂庄严,游人不断,香火不绝,触景生情,不觉思潮滚滚,浮想联翩,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借联抒怀,吊古颂今,赞誉古寺为湖山增色,历代文豪之游踪墨迹,使古迹生辉。他为自己能亲来观赏这千年福地,结此善缘,感到由衷的欣慰。他用自己的感受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不但江山如此多娇,而且人杰地灵,才人辈出,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要人们不要忘记象白居易、苏轼这样的历代名贤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告诫人们,面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的大好河山,莫虚度光阴,要为建设文明昌盛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这副对联的突出特点是联想丰富,借古颂今。上联的“白傅留诗,苏公判牍”是两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作者在这里将白居易这个唐代大诗人在杭州为官时,经常同灵隐寺韬光禅师交往,题诗作对,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的佳话,誉之为“白傅留诗”。把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大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佛印大师交厚,常在灵隐寺、冷泉等地处理公务的故事,赞之为“苏公判牍”。这种把历史佳话同古刹胜迹巧妙结合的艺术技巧,使楹联别开生面,内容不落俗套,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既赞美了千古胜迹,壮丽河山,又颂扬了宏扬民族文化的历代文豪。令人读之,心潮起伏,豪情满怀,意往神驰,倍增游兴。

这副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灵活运用了集句联的艺术手法描写西湖风景。如下联的“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是将宋代柳永《望海潮》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倒装运用。楹联虽未直接描写西湖的景色,但这里已把十里荷花与湖光相辉映,九月桂花遍地飘香的动人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将人引入一个清幽别致、风景如画的仙境中,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另外,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子飘香而圣洁,在这里用“荷花十里,桂子三秋”与千年佛地灵隐寺想衬托,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巧妙运用,可谓构思奇巧,恰到好处,怪不得此联至今仍能悬挂于千年名胜灵隐寺之中。

这副对联,虽属一般的正对,但对仗工整,平仄入律,寓意深刻,同词贴切,而且又是楹联中难度较大的事对。古人云:“言对为易,事对为难。”江庸先生在此用“古迹重湖山”对“胜缘结香火”,“历数名贤”对“来游福地”,“白傅留诗,苏公判牍”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不仅以事相对,且用历史典故相对,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尤其是一个“最难忘”对一个“莫虚负”,对得巧夺天工,是作者寄情言志的关键之处,对全联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上联的“最难忘”,包含了江庸先生对白、苏二贤的无限崇敬的心情,下联的“莫虚负”,表达了江庸先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依恋之情和不负良景,努力进取的精神。这种将感情赋予客观事物的移情手法,真切感人,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是现代楹联中难得的佳作。

38、古水仙祠联赏析

一盏寒泉荐秋菊;
三更画船穿藕花。
    ——刘鄂撰 《老残游记》古水仙祠联

【注释】

(1)一盏寒泉:盏,浅而小的杯子。寒泉:是指清凉的泉水。《易·井》云:“井冽寒泉食。”但这里又有暗喻济南之意。济南有“泉城”之名,谓“家家有泉水”,著名的有“趵突”等七十二泉,泉水千姿百态,十分壮观。 

(2)荐:献、进。《论语·乡党》:“君赐醒,必熟而荐之。”这里指供献的意思。 

(3)秋菊:即菊花,菊科,多年生草本,原产我国。久经栽培,种类繁多,为著名的观赏植物,因菊于秋季开花,故又称秋菊。 

(4)三更:晚上十二时左右,约半夜。 

(5)画船:装饰华丽的游船。 

(6)藕花:即莲花。 

(7)《老残游记》:中篇小说,题洪都百炼生撰,实为清末刘鄂所作。刘鄂(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阳(今镇江市)人。因得罪袁世凯,遣戍新疆,通于通化(今乌鲁木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一生,勇于作为的一生。他博学多才,知识面广,著述丰富,拓印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先后写了《治河七说》、《勾股元无草》、《要药分剂补正》、《铁云诗存》等。《老残游记》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完成的,全书三十回,写了他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某些官吏的残暴和虐民行为。 

(8)古水仙祠:据《老残游记》记载,位于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东侧,祠仅三间破屋,门上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清末阮芸台《杭州·苏公祠》联:“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故“古水仙祠”大约是一座水神的祠。

【鉴赏】这是一副文学作品联,又是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名胜风景联。作者刘鄂在小说《老残游记》中,通过这副楹联对古水仙祠和大明湖铁公祠、小沧浪、历下亭周围景色的描写,反映了济南市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及优美环境,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其显得更加丰富多采,生动活泼。

这副对联不仅将大明湖的景色描摹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助于作品对环境的描写,就对联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突出的艺术特色。

一是寓意深刻,用隐喻的手法,暗指了“泉城”济南市。济南自古有“泉城”之名,著名的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泉”等七十二泉,泉水千姿百态,或白浪翻滚,如银花玉蕊;或晶莹温润,如明珠璎珞;或如洪涛倾注,虎啸狮吼;或如细雨潇潇,冰弦低语。元代于钦《汇坡楼记略》云:“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刘鄂也谓:“济南家家有泉水,户户有垂杨。”可见用“泉城”来称誉济南市是一点不过份的。上联的“一点寒泉荐秋菊”的“寒泉”,正是突出了济南市这个泉城的独有特点。济南的“秋菊”也是著称全国的,在这里用天下闻名的清澈泉水供献给闻名全国的菊花,确实是用词精巧立意不凡,称得上是珠联璧合,妙绝人寰。它使泉、菊并茂,相得益彰,给予人一种圣洁高尚、清新自然的感觉。所以,这副对联题在“古水仙祠”是最恰当不过的。下联“三更画船穿藕花”,写的是晚景,将游人时至半夜还坐着漂亮游船在荷花中间穿行的情景,描绘得形象而又生动,把一种月光如水、清幽自然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但也使人联想到,大明湖古水仙祠四周的晚景尚且如此迷人,白天的景色自然风光秀丽,游人如织了。这种以隐喻加烘托的艺术手法,真是神来之笔,产生出奇特的艺术效果。

二是用词讲究,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如上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中的一个“荐”字,下联的“穿”字,都是属于人的动作行为。画船是物,只有通过人来驾驶,所以一个“穿”字,把“三更”半夜游人驾驶“画船”在“藕花”中穿行的情景形象地刻画出来。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楹联对景状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这副对联还运用了数字联的艺术技巧。上联的“一盏”与下联的“三更”相对,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选用的非常巧妙、贴切,把事物表达的既具体又形象,既和谐通畅,又生动有趣。这样将“隐喻”、“拟人”、“数字”三种修辞技巧用于同一对联的艺术手法,使这副仅仅只十四个字的普通正对联,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难怪至今胜迹不存,楹联仍在。


39、苏州沧浪亭集句联赏析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梁章钜撰 苏州沧浪亭集句联

【注释】梁章钜,清文学家。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纵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也能诗。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楹联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琐记》、《藤花吟馆诗钞》等。沧浪亭:江苏苏州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在园内建沧浪亭,故名。全园结构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物环绕四周,高低起伏,树木苍翠,有山林气象。并利用借景法,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扩大园景。在园林设计中独具一格。

【鉴赏】这是一副巧妙的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是一副佳联,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是无价之宝,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远山近水都是有情之物,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使人入得园来,觉得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分外可亲,满园美景都是无价之宝,真令人留恋难舍。名园对名联,相映成趣。倘若我们略加分析,此联就更加值得玩味。中国的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受佛道的影响很深,崇尚高雅、清淡、闲适的意境。由于中国社会政体的特殊性,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具对社会政治实体的依附性。儒道两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精神支柱,达则尊孔孟,积极入世,讲究修、齐、治、平;否则重老庄、消极出世,转向自然,寄情山水。在古典诗歌中,家国之忧与对山林的陶醉是两个基本母题。对政治的消极引来了对审美的积极,换句话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恰与积极的审美态度接壤。由此,在文艺作品中士大夫通过移情作用,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从大自然与秀丽中得到美的享受,当西方文学家把大自然视为恶敌,笔下常指写人与自然力的搏斗,流露出恐惧之意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在大自然中怡情养性,自得其乐。话说回来,清水、明月这自然之物是特别受文人青睐的,吟水弄月者为高人雅士。如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再看欧阳修《会老堂口号》是“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文人对山水有情的就更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清风、明月、近水、遥山成了失意文人心灵的避难所,所以这副对联情趣的高雅获得了普遍的赞赏。


40、莫愁湖胜棋楼联赏析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
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
  ——佚名撰 题莫愁湖胜棋楼联

【注释】

①粉黛:搽脸的白粉和画眉的黛墨,妇女的化妆用品。如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处借指美女。

②王侯:封建时代的最高封爵。

③棋枰:即棋盘,隐喻盘面形势,自始自终的运子过程。

④莫愁湖:在南京水西门外,水陆面积700余亩,湖面宽阔。相传南宋时,有洛阳少女莫愁远嫁江东卢家,住在湖滨,因此叫莫愁湖。

⑤胜棋楼:在莫愁湖公园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徐达曾在此下棋,朱元璋输了,便把莫愁湖送给徐达,因称胜棋楼。

【鉴赏】这是挂在莫愁湖胜棋楼外的一副园林楼阁联,讲述了君臣间的一个故事。当年朱元璋与他的开国元勋徐达常在莫愁湖畔下棋。徐达棋艺卓绝,可是与朱元璋对弈却每着必败。朱元璋认为徐达没有亮出真本领,于是许诺说,如果徐达能胜了他,便将莫愁湖送给徐达。他俩从早晨开始布棋,直到红日西沉,尚未分胜负。终于一局围成,朱元璋大笑,说:“这一回,我是真的胜了!”徐达谦和地说:“还请主公细看这盘棋,方知胜负!”朱元璋听话中有话,便举灯照棋,发现徐达的百余颗闪亮的棋子分明排出繁体的“万岁”二字,顿时惊叹不已,亲自斟酒,双手捧着送到徐达面前。徐达连忙跪下接过一饮而尽。后来,人们就在朱和徐下棋的地方,建了这座胜棋楼。

上联意为:当年的莫愁美女和明王朝江山,如今已不存在了,只留有半湖烟雨让人缅怀追念那逝去的历史故事。下联则生发出作者更深意义的感叹:那些帝王将相攻战杀伐,争名夺利,最终都象一局棋势,随时间的匆匆过去,是非成败转眼化为过眼云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联寥寥二十字,把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美景,有关的人物,有趣的传说都含蓄地“点”了出来,令游客读后如饮醇酒,如含橄榄,情奋而味长,陶冶了性情,增添了游览兴趣。类似这样的楹联,在全国各地的园林中为数极多,饱含诗情画意,对于美化环境,渲染气氛,都有积极作用,可惜在“文革”浩劫中损毁不少,这是又一笔难以挽回的无法估价的损失!



41、恒山行宫联赏析

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
灵山钟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
    ——佚名撰 题北岳恒山行宫联

【注释】

①幽燕:古代北方有幽州、燕州,在今北京一带。

②翊:辅佐,赞助。

③黄图:古有《三辅黄图》一书,作者不详。今本六卷三十六篇,记载汉时长安古迹,对宫殿苑囿记述尤详。此处引申为江山社稷。

④和会:协和而会同,意思是风调雨顺。

⑤钟:汇聚、专注。《国语·周语下》:“泽,水之钟也。”

⑥毕昴:毕宿和昴宿,都属二十八星宿之列,接古代星象分野胃、毕、昴都在西方。

⑦紫塞:指长城。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鲍照《芜城赋》:“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

⑧贞元:《易》以“元亨利贞”配春夏秋冬四季。贞下起元,阴极阳生,以表示冬去春来,四序运行不息。

⑨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在今山西省境内,为我国古代五岳之一。相传舜帝巡狩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恒山西衔雁门关,东跨河北省,连绵数百里,横亘塞上,主峰在山西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双峰对峙,浑水中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天峰、翠屏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古有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另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今题咏,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有特定环境和时间的自然景观,更为游人向往。

【鉴赏】上联以“峻”字开头,将恒山挺拔高峻、雄伟威严的内在美勾勒、点染出来。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恒山的雄伟山势,壮丽景色,而是让读者通过一“峻”字去尽情想象,可谓构思高妙。“幽燕”各州是中原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样险要的地区,却是由恒山来镇守,这一方面说明恒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衬恒山的高峻,和“峻岳”在语意上相辅相承。然而,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以此为头,引出“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的续文,即是说,恒山不仅镇守幽、燕各州,而且还担当起保卫国家社稷、昭示风调雨顺年成的重任,语意都比前半部分进了一步。

下联作者用一“灵”字承启下文。恒山地势险要,风景秀丽,古迹众多,又是历代皇帝行宫所在地,光一“峻”字还不能包罗恒山的山秀地杰。“灵”是指“灵气”,带有人格化的意义,这和它能够成为皇帝行宫所在地和担当起镇守幽、燕,保卫国家的重任相一致。“毕”“昴”都是星宿名,我国素有天上星宿下凡、救国救民的美好传说,作者在此借用这一民间传说,表明既然恒山汇聚着毕宿和昴宿的仙气,当然是“灵山”。万里长城是中原帝王防御北边少数民族进攻的屏障,气势磅礴,是人间奇迹之一,作者用“遥连”两字把恒山和长城连接起来,一方面说明恒山的广博,另一方面,通过把恒山和长城相提并论,更加重了恒山的“峻”“灵”之气。“阴阳迭起贞元”,是说恒山还保护着中原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时序的正常运转,和上联的“风雨永昭和会”在意义上紧紧呼应。

本联字面上虽是写恒山的巍峨挺拔,实际上在景中寓入作者的志向与追求,恒山的气势,其实是作者壮志豪情的象征。“镇幽燕”“翊黄图”象征着作者保家卫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遥连紫塞”则是作者宽阔胸襟远大抱负的写照;“风雨永昭和会”“阴阳迭起贞元”又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怀。本联写山势,极尽峻拨之能事,写壮志,可以憾天地。山势壮志,浑然一体,给人以澎湃向上的感觉。

另外,本联用词极其生动、准确,语言精炼流畅,清爽俊逸,对仗也十分工巧,字对、句对在语意上均十分贴切恰当。句对在对联中是一种较难的对仗形式,本联都对得十分自然贴切。



42、庐山虎溪三笑亭联赏析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唐英撰 题庐山虎溪三笑亭联

【注释】

①虎溪:在庐山东林寺门外的一条小溪,名为虎溪,《名山洞天福地记》称为“四十七福地”。

②三教;指佛、儒、道三教,暗隐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人属三种教派。其中陶渊明指为儒教,实属勉强。

③源流:水的发源地和泾流,此处比喻宗教的起源和经过。

④莲:莲花,此处指慧远和尚在东林寺结创的白莲社。因东林寺前种植了白莲,故称白莲社,他所创立的佛教宗派本称净土宗,亦因此又称莲宗。莲与佛有密切关系,佛在讲经说法时的座位称为莲座、莲台。

⑤僧:梵语“僧伽”的省称,为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和尚。

⑥舍:宿舍,住房。

⑦一花:天竺僧菩提达摩始传佛教禅学到中国,被禅宗奉为“禅宗第一祖”,至唐代慧能为第六祖,禅宗佛学发展到高潮。其后,禅宗又分化为五个宗派,后人称菩提为“一花”,五宗为“五叶”。

⑨世界:指佛教世界。

⑨如来:即释迦牟尼,泛指“佛”或成佛者、佛教领袖。

⑩三笑亭:在虎溪上原先建有一亭,取名三笑亭,后废。⑾唐英:字俊公,晚号蜗寄老人。清朝乾隆年间任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等官,擅诗、工书画等。


【鉴赏】庐山素以“匡庐奇秀甲天下”著称于世。它不仅是蜚声中外的避暑胜地,而且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佛法名山。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全国各地历代名人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和奇闻轶事。唐英撰写的这幅对联,即讲述了这样两则历史掌故。

上联向读者叙述了在庐山发生的一个传说:相传和尚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以溪为界,若过溪,寺后老虎就会吼啸起来,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由于情投意合,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虎即吼叫起来,三人相视太笑,从此传为佳话。该联叙及此掌故,认为他们三个人代表了佛,儒、道三种宗教派别和宗教泛流,发展历程。然而,对“三笑”事实持怀疑态度的自有人在。明代儒学提举王祎在《自建昌还径行庐山下记》中曾说:“修静始来庐山,时慧远亡时且二十余年,靖节时亦二十余年矣,安得所谓‘三笑’乎?或曰晋盖有两修静也。”王祎所言,不无道理,史实确凿可证。

下联则概括了东林寺白莲社的潮源历史: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久,庐山东林寺便成为“佛教阐化之基”。慧远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到庐山宣扬佛法,在江州刺史帮助下,创建了东林寺,结下了白莲社,创立了佛教新的分支净土宗,又称莲宗,世人称之为“一花”,其后禅宗佛教又演化为五个宗派,人们称为“五叶”,每一宗派都产生出自己的领袖人物。

楹联艺术是文学艺术的一脉。唐英如同许多天才的文学家那样,没有生硬地照搬历史,而是依据离奇的传说故事,充分发挥了对联的借景抒情、探胜猎奇、对仗严谨、音韵铿锵的艺术特色,使人读后只会顿感兴味无穷,而不会去责怪、去追究故事的不真实了。


43、豫园点春堂联赏析


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月朗风清。
    ——佚名撰 题豫园点春堂联

【注释】①馥(fù):香。②豫园:在上海市旧城东北区城隍庙中。初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据传园主为上海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为了孝养双亲,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豫园”。明万历五年(1577)又进行扩建,成为江南名园之一。明末时该园荒毁。清乾隆年间重建,改名“西园”。鸦片战争中被破坏,解放后重建。③点春堂:在豫园东北部,道光初曾在此设糖业公所,有厅堂五间,宏丽轩昂,周围还有快楼、假山、歌舞台、和煦堂等,构成一十景区。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将领曾在此设公署(指挥部),筹划起义大事,指挥作战。后遭到破坏,1956年进行修复,并在厅堂内陈列小刀会起义的历史文物、文献、武器、起义军的告示等。

【鉴赏】本联是一副对仗工整、写景状物十分形象动人的扇对联。扇对,亦称隔句对,本为格律诗对仗方式之一,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本联的一、三句“桂馥兰芬”与“花明柳媚”以花木相对,二四句“水流山静”与“月朗风清”以山水天地相对。同时,本联又采用当句对(即在一句中自成对偶),“桂馥”对“兰芬”,“水流”对“山静”,“花明”对“柳媚”,“月朗”对“风清”,使得对仗十分工整,成为一副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形式完备的名胜佳联。

这副对联是为“点春堂”而撰写的,因此作者极其巧妙地紧扣堂名做文章,仅用十六个字,以极其洗练的语言来“点”出堂前十分动人的“春”天景色:芬芳沁人、明媚娇艳的花草树木,流水潺潺的园中小溪,典雅幽静的假山叠峦,晴朗的蓝天,宜人的清风,这一切,各具情态,各显异彩,组成一幅饱含春意、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使人吟赏之余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春日胜境之中。

本联切情切景,画龙点睛,情挚画真,耐人玩味。


44、拂云楼联赏析


终南太华镇东方,杨柳金城,万井挹关中紫气;
葱岭昆仑睇西极,葡萄玉塞,一樽撰天上黄流。
    ——裴伯谦撰 题兰州拂云楼联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陕西省长安县西五十里,东至蓝田,西至皋兰,绵亘八百余里。太华: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因西有少华山,故华山又称“太华山”。

②镇东方:指终南山和太华山都在甘肃皋兰的东面。

③杨柳金城: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晋咸康七年(341),大将桓温出镇江至金城,看见当初自己任琅琊令时所种杨柳皆粗约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柳泫然流涕。又云,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左宗棠的幕府杨昌渭有诗说:“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杨柳”之意本此。金城:汉代设置金城郡,故城在皋兰县西南。

④万井:井,指地下泉。这里含千家万户之意,

⑤挹(yì):汲取。

⑥关中紫气:据《关中记》:“东自函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这里代指函谷关,紫气:用“紫气东来”的典故,传说老子将过函谷关,关令尹喜登楼,见紫气自东而来,知道有圣人经过,果然见老子前来。后人因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⑦葱岭昆仑:自新疆疏勒到蒲犁以西为葱岭山脉,东面进入新疆后称昆仑山,天山。

⑧睇:用眼睛稍稍斜视。

⑨西极:最西边。葱岭和昆仑山皆在甘肃的西面。

⑩葡萄玉塞;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玉塞:指玉门关,这里盛产葡萄和葡萄酒。

⑾天上黄流:黄流即黄河,李白诗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

⑿拂云楼:是甘肃省兰州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在原皋兰县城西北,位于黄河北岸,明代景泰年间建,楼共三层,可远眺群山,近俯黄河,清代曾是西北著名的骚人墨客、官绅富商集会之地。清代文人裴伯谦(字景福)谪戍新疆时,曾登楼题此联。

【鉴赏】这副对联通过登著名的拂云楼,展开想象,描绘了古皋兰的风貌。作者东观终南山、太华山,陶醉于两山的雄浑,而一个“镇”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当时观两山的感受:那两山是这样的伟岸,登楼观景之人也被之烘托,似能呼风唤雨;近看布满杨柳的金城关,此处也并不仅仅以“杨柳”来形容金城关,而是截取了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意,此时的作者正要谪戍边疆,他以“杨柳”寄情,通过杨柳依依,表达对故乡故土的留恋之情,并且把自己的美好祝愿寄于联中,即“万井挹关中紫气”,希望千家万户都能领受到“紫气”的祥瑞,过上幸福的日子。在下联中,作者又西睇葱岭与昆仑山,再看盛产葡萄的玉门关,喝上一杯葡萄美酒,顿时产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犹如李白无酒不能成诗,作者是无酒不能写联,却皆在表达自己由此而产生的激越、兴奋、豪壮的感情,似乎登高望远,人的精神境界也经过了山色洗涤,变得尤其高大,能与终南太华、葱岭昆仑媲美,因此而产生的感情是强烈而纯真的。总之,这副对联通过东观与西睇,远望与近瞧,既有力量的表现,又有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力量与柔美相结合,描绘了一幅雄浑开阔的画面。


45、憩亭联赏析

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鸣,寺钟响答,渔歌远唱,牛笛横吹。
    ——龚正谦撰 题福建邵武市熙春山憩亭联

【注释】

①眼界:一作“眼孔”。

②争鸣:一作“争啼”。

③响答:一作“答响”。

④渔歌远唱:一作“渔舟唱晚”,“渔歌唱晚”。

⑤牛笛横吹:一作“牧笛催归”。

⑥龚正谦:福建邵武人,清初文人。一说作者是洪麟绶,生平事迹不详。

【鉴赏】此联充满诗情画意,具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内容也较丰富。山与水,声与色,人与物,都是描绘的对象。

上联从视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眼”“看”二字相关联。“看”是领字,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日”“月”“雨”“云”四种景物。“朝日才上”是说太阳刚刚升上来,这是写白天的景物。“夜月正圆”则写出夜景之美,后两句写天气变化,作者于此用了一个典故,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原意是说,溪边开始弥漫雾气,太阳也从楼阁上落下去了,山中快要下雨的时候,大风刮进了高楼。此联引用这两句诗的前四字,显然是为了表现熙春山的气候特点,同时也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拓展视野,真正做到“放开眼界”。

下联从听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耳”“听”二字相关。同“看”字一样,“听”字也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鸟”“钟”“歌”“笛”四种事物。“林鸟”即林中之鸟,“争鸣”写出了众鸟喧哗的热闹景象。“寺钟”指寺庙所用之钟,附近各个寺庙的钟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这就是“响答”了。“渔歌远唱”也用了典故,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两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原意是说,渔船上在傍晚时传出了嘹亮的歌声,响遍了整个鄱阳湖畔。此联无论作“渔歌远唱”“渔歌唱晚”或“渔舟唱晚”,都表现了一种和平宁静的境界。末句“牛笛横吹”,表现的是一种田园生活,流露的是一种闲情逸致。
在写法上,此联的最大特点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落墨,新鲜别致。由于上下联各由五个短语或短句所组成,所以从声律上看,只要这些短语或短句的末一字平仄相对就算合符要求。上联的“界”“上”“圆”“来”“起”,下联的“根”“符”“鸣”“唱”“吹”,平仄分别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好一一相对,合于声律要求。


46、止息亭联赏析

雨过林霏清石气;
秋将山翠入诗心。

——佚名撰 题乐山乌尤寺止息亭联

【注释】乌尤寺:在四川乐山市东一公里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府河(即岷江)汇合处的乌尤山上。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将其凿开,故又称离堆。山上有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改今名。今寺内存有明、清时建筑的天王殿、弥勒殿、如来殿、大雄殿。大雄殿内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像系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全身镀金,高约三米;寺中的尔雅台,相传是汉代郭舍人注释《尔雅》之地,尔雅台右侧临江绝壁凿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是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止息亭即乌尤寺中供人休息、观赏之地。

【鉴赏】这是一副写景联,通过对乌尤山雨后秋景的描写,来衬托乌尤寺止息亭清爽、幽静的景观。

上联用分的手法,通过写雨后、森林、霏、石气四种景观,来写止息亭的景色特征,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读后,止息亭的主要景观就一一刻入脑海。“雨过”是时间,“林”“霏”“石气”是物景。雨后初霏,万物碧新如洗。阳光普照在地,愈来愈薄的云气弥满林间,似轻纱缭绕着林梢,渐渐轻盈、袅袅地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七彩光环,显现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之景。峻峭的岩石,被秋风冲刷后,洁净碧新,阳光一照,吐出缕缕如烟如雾似的青气,款款地向空中散发。整个景象,给人以一种幽深、寂静的感觉。试想,如果此时此地不是幽深静谧之至,何能看到、体味本没有的“石气”。作者用一“清”字把“雨过”“林霏”和“石气”相连,不仅把点景组成一幅全景,而且点出了这幅风景画“清”的特色,“清”字在这里被用神用活。

下联写是的全景,“山翠”是指乌尤山山色的翠绿欲滴,“秋”既是季节名词,又是整个秋景的代用词,作者还通过“将”“入”两字的修饰,使“秋”带有人格化的特色;“入”字在下联中是关键字,它不仅写出“山翠入诗心”的程度,而且还使“秋”字拟人化,“秋”好象人那样将整个秀丽的山色注入诗心。但是,本句的落脚点既不在“秋”“山翠”,也不在“入”字上,而是在“诗心”两字,“诗”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美好的代名词。“诗心”内涵无边无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不尽意的词来描绘不尽言的景,确是恰到好处,独具匠心,使人读后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领略“诗心”中的翠绿山色和秋的胜景,韵味无穷,比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要高妙得多。

本联虽看似写景,但在景中却蕴藏着作者的深情。作者通过对止息亭幽雅、寂静的世外桃源般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高洁、恬淡、雅静的情怀和志向,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另外,本联措词华丽而不失之妖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对仗也十分工整,语意交融,节奏明快。



47、观瀑亭联赏析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佚名撰 题黄果树瀑布观瀑亭联


【注释】

①弓:此指弹棉花的工具,形状如弓,以牛筋为弦。

②梭:纺织工具,俗称梭子,中空,两头尖。

③黄果树瀑布:在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观瀑亭在县西南白水河岸,古朴雅致,游人可凭栏正面观看飞瀑落入深潭的壮景。


【鉴赏】此联纯属写景,把站在观瀑亭前所看到自然景色用浓笔重彩地加以描绘,形象具体。亭名“观瀑”,但所写并不限于地上的瀑布,同时也写到了天上的“红霞”,极大地扩展了写景空间。显得气象阔大;又由于地下与天上的景物互相映衬,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上联把瀑布说成是“白水”,这是写实,但它不仅指白水河,固然,河水也会激起浪花的,也会“不用弓弹花自散”的;但是,它更主要的是写瀑,因为水流悬空而下,形成瀑布时,颜色是白色的,飞溅的水沫会像棉花一样,“不用弓弹花自散”。下联的“红霞似锦”,看似一个简单的比喻,其实,联系下句中的“梭织”来分析,不难发现此处暗用了织女的典故。传说织女原为天帝之女,因触犯天条,罚去纺织,每天“机杼劳苦”,织成“云锦天衣”,十分美丽。“红霞”是一种云彩,“红霞似锦”就是指“云锦”。这么优美的景色,加上优美的传说,黄果树瀑布就更为奇诡迷人了。

在表现手法上,此联善于运用想象和比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是值得称道的。上联从日常生活去生发想象,由白水想到棉花,由棉花想到弹棉花,读来感到亲切;下联从神话传说去生发想象,由红霞想到云锦,由云锦想到“机杼劳苦”的织女,把读者的艺术感受引向更新更佳的层次。可以说,上下联的想象和比喻,一俗一雅,一近一远,珠联璧合,自然贴切。

遣字造句不事雕琢,比较平实,个别字眼的对仗略嫌生硬,如“如”对“似”,完全是同义词。从平仄看,上下联的前四字一一相对,即“仄仄平平”对“平平仄仄”;上下联的后半部采用七言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平平”,前者合乎七言律句的要求,后者有失工稳,因末三字本应“仄平平”,而“天生成”却是“平平平”,此为“三平调”,是平仄调配中的忌讳,要设法避免才好。

阳朔画山联赏析
水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摘韩愈诗 题阳朔画山联


【注释】

①罗带:一种质地轻薄、手感柔软的丝织窄长带子。

②玉簪:旧时用来别住头发的一种玉制饰物。③该联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长庆二年(822),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韩愈作此诗相赠,诗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水作青罗带(注:有的版本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中盛赞了桂林的奇山秀水。自此,该佳联便与桂林山水相得益彰,名驰寰宇,誉满天下。

【鉴赏】此联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奇艳、绰约多姿、胜似仙境:江水青青,似条条轻柔鲜亮的绿色罗带;山峰重重,象根根雄伟神奇的翠色玉簪。令人陶醉、心弛神往,难怪陈毅元帅赞叹:“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桂林山峰的奇秀,源自于它独特的石灰岩地质条件。在距今三亿二千万年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含桂林)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后来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即“加里东运动”(或称广西运动),桂林等地曾露出海面,以后又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而时升时降,海水也随之时进时退。到了距今约一亿六千万年的“三迭纪”末期,急剧的造山运动——“印支运动”把整个广西掀起,成为大陆,从此脱离了海浸时期。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桂林地区的含钙石灰岩,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为雕塑师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而扮演雕塑师角色的是流水。我们知道,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极易被含二氧化碳的水所溶蚀。雨水与大气接触,大量增加了二氧化碳。雨水沿着裂隙或层面渗透流动,形成切割作用,又分下切和侧蚀两种。下切就是向下切割岩石,经过几千几万年,遂成剑戟千重、奇峰罗列;侧蚀则把岩石掏空,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风光迷人的深涧河谷,弯曲的江水也是格外的清澈妩媚!

该联词性、结构相对,“水”对“山”为名词对名词,“青”对“碧”为形容词对形容词,“罗带”对“玉簪”为名词对名词,“作”对“好”为副词对副词,对仗工整,愈显动人!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1-5 06:11 , Processed in 0.059109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