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月十四过大年的讨论 高致贤 按:昨天(2022.2.13)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网友张光祥《正月十四过大年》(原文附后)的文章,加了:“我的家乡的元宵节过的是正月十四,老人们说的理由是:江西籍的过十四,湖广籍的过十五。这个我没有看到来历记载。 “还有一种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说法是:苗十三,裸十四,汉十五。这是民间少数人说的,不足为凭!转发此文,想听听各地网友们的说法!从中学点知识!”的按语。 让我们先看看几种有代表性的评论,再与张先生的原文对照一下吧—— 下面选其中几位文化人对于我按语要求发表的回复—— 彝文彝俗专家马昌达:我认为:江西籍入黔较早,他们入乡随俗过十四。入黔较晚者,保留着中原"正月十五闹元宵"习俗吧。 追溯节日习俗,彝族过春节、过正月十四,都应该是向主体民族学习的。 彝族注重的是:第一个星回节(火把节)和第二个星回节(十月年),还有赛马节、祭山神、祭水神等等,是对宇宙自然界"万物有灵"的敬畏。与现今恢复生态和生态建筑无矛盾冲突。 倮啰(龙虎)夷人氏族即今彝族,过十四是真的。 文化人崔兴勇:正月十四过小年,但它不是元宵节,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正月初一是春节,不是农村人过的,都不浓重,除了年三十的大年,正月十四的小年,其他的不管。 博士教授陈晓军:我家那边的说法不一样,叫苗13汉14裸15,我妻子家是汉族,过的是14 文化人蒙光睿:我家乌溪那里杨姓几百户都是过十三。 民俗实践人林惠君:我们家乡汕尾过十三,炒菜茶,为添丁茶,加上十三菜等,家家户户今晚好热闹。相互请客吃茶。 十三晚上,各社头張灯挂彩。演大戏,唱曲,猜灯谜,抢炮头,摆贡品祭天神。男女老少熙熙嚷嚷观灯。很热闹。 源于广东汕尾的开丁节,已经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渔二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节日。那是元末明初时,不断有海陆丰的渔民迁徙至而今深圳南山区的渔二村,并将开丁节的习俗一并带过来。 2005年,深圳市政府将开丁节设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渔二村会举行开丁祭祖酬神仪式和开丁茶斗吃饮宴两个节。 彝俗研究者陈宗屏:小年应该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大年就是除夕之夜的三十。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汉族人在湖广填四川迁移的路途中错过了小年,在到达目的地之日(正月十四),补过小年。 2022.2.14于深圳 附:正月十四过大年 张光祥 这里所说的过大年,并非是指农历腊月最后那一个日子,也不是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我的老家遵义深溪永安这一片并不广阔的区域内,一直称年末之日为过小年,所谓过大年,是指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过大年,我们称之为“火烧门前纸”,有民谚这样说:“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产,小的捡狗屎。”这是对春节近半月以来吃喝玩乐,走亲访友,敬神祭祖等一切活动的正式结束。 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多年,在故乡居住的前些年,正月十四这一天,我们中午吃过饭,我便与同祖辈的弟兄,明、大头菜、撮箕、儒、茂或是分头与侄儿雍、德、强、亮,先走大坡、捱堡、万家坡、保陵坡、甲子头、双龙溏、罗家坟等给故去的先人些跪拜烧钱化纸,焚香燃烛,回家等待吃下午饭。在吃饭前要摆上菜饭,倒上酒敬请先人,也要焚香燃烛放鞭炮,然后家人才上桌吃饭。 当暮色渐起的时候,我们才去周家堡、青冈林、百捱、坟堂、余老幺家旁边、老坡顶、新坟山那些故去的先人那里跪拜烧钱化纸,焚香燃烛天气秦朗的日子且要做好防火安全工作。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田野上,山洼里到处都能见到走动的人影,提篮背筐,里面放着香蜡纸烛,鞭炮刀头,还有一些白纸糊的圆筒形纸罩,到了自家的坟前,先用三根小棍把纸罩架好,罩内点上红烛(也有点菜油灯的,那要照得久些),现在都用罩着的蜡烛,然后就是烧纸化钱放鞭炮,磕头作揖送亡灵平安归去……这种仪式,一般都伴随着一种神圣而欢乐的情绪,对小孩子们来说,毋宁说是一场快乐的游戏。当暮色降临的时候,整个山野便呈现出了一派异常壮观的景象——到处是闪烁的灯光,像天河的千万颗星星撒落人间,像春天千万朵花儿开遍大地,让人心驰神往,随那稀稀落落的鞭炮声,进入一种和平静穆,纯净悠远的氛围中去。 上坡回来 便是照地灯(就是说的照蛇虫蚂蚁),各家各户带着没出门小孩子在自家的屋里屋外及菜地各处都点上红烛,人们都说: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灯,以驱鬼辟邪,近些年由于家乡土地开发,好多的坟都迁在一起,不象往年那样麻烦,走许多路,最多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文章已于2021/02/25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