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65|回复: 0

[转载] 转发中国家谱的发展与演变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3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发中国家谱的发展与演变之二
谱亲文化 2022-08-29 00:06 发表于河南
由于家谱在政治、婚姻等方面作用的剧增,南北朝时期家谱得到了极大发展,政府设置“谱局”,专门编修谱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设“谱库”一类机构,收藏谱牒,以备不时查验。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更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而且还形成了几代传承的谱学世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贾家,从东晋时贾弼,到其子贾匪之,孙贾渊,曾孙贾执,贾执之孙贾冠,一门六代,代有传人。另外一个著名的谱学世家是琅琊王氏,虽不是父子嫡传,但也是同一家族中,连续几代,代有名人。除此之外,著名的谱学专家还有曹魏时的管宁,西晋时的虞挚,刘宋时的刘湛,萧梁时的徐勉、傅昭,陈朝的孔奂、姚察,北魏的高谅、李神,北齐的宋绘等。对于谱牒,上流社会人人都须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父、祖的名讳,那他当场会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名叫王弘的人,也就是王氏谱学的创始者,“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萧梁时吏部尚书徐勉也是如此,不仅选官时“彝伦有序”,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这是南北朝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就连皇帝也不能例外。虽然北朝人相对而言不如南朝人那样讲究谱牒之学,但对于避讳也同样留意,不敢轻率造次。如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所与游处,一知其家讳,终身未尝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大臣们则更不用说了。
为了能使家族等级区别清楚,南北朝时人们除了编有本家族的谱牒之外,也编有如《百家谱》之类的郡姓、州姓谱,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三六九等地区别记录各自的世系。据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记载,当时的谱牒著作就达一千余卷。那时的寒门素族,如果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除了与士族攀婚之外,只有伪诈高门,诡称郡望了。他们通常买通谱学专家篡改谱牒,但此事如被揭露,在当时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南齐时著名的谱学家贾渊就因帮助一个叫王泰宝的人篡改谱牒,冒充当时的士族琅琊王家而被人告发,差点儿丢了脑袋。
南北朝时,家谱如此重要,因而,一切能证明家族身份、氏族等级的文件、资料,都一定要有世系的内容,流传至今的一些墓志铭和史书都不例外。尤其是北朝魏收所撰的位列封建时代二十四部正史之一的《魏书》,更是一部家谱式的正史,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余人。《宋书》、《南史》、《北史》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情况,而为后人所讥。南北朝时期的家谱现在已基本亡佚,这些史书为我们保留了一批相当完整的谱系资料。此外,南北朝时的一些注书也曾大量引用当时的家谱资料,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19种,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用达52种,由此亦可见当时谱书之盛。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谱牒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隋唐两代的统治者均出身于豪门士族,因而,对于谱牒维护统治者利益、巩固政权的作用非常清楚。隋唐时期,门阀制度也很盛行,但与南北朝有所不同,一是隋唐取士大多通过科举制度,不唯门第,与门第关系不大。另外,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南北朝时的一些士族衰落了,消亡了,另一批军功贵族崛起,产生了一批新的豪门,构成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和主体。为了维护整个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巩固统治基础,唐王朝的谱牒修撰权基本为官府所垄断,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编写了数部大型的谱牒著作。唐代政府修撰的谱牒,均为政治作用明显的姓氏谱和衣冠谱,比较著名的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谱》、《唐皇玉牒》等,都是皇皇巨制。官修谱牒,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政治工具,以谱牒形式将各派政治力量的既得利益固定下来,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尤其是高宗显庆四年(659)修成的《姓氏录》更是如此,五品以上的官僚全部入谱,然后根据职位高低确定姓氏高低。这个谱牒的颁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武则天的声望和地位,为武则天顺利获得政权奠定了基础。当然,大批五品以下的原士族不能入谱,自然口吐怨言,攻击这部新谱牒是“勋格”,也就是“职官表”,不足为贵。
谱牒在唐代政治生活和婚姻中仍有相当作用,尤其是在婚姻方面,因而,不仅官府修谱,评定姓氏高下,私人自修家谱的情况也很普及。据《新唐书·艺文志》的不完全记载,经过唐末及五代战乱所余的各类家谱仍达一千余卷。著名人物如刘知几、颜真卿等也都纂修了自家家谱。同时,还涌现了一批谱学家,初唐、盛唐时期,比较著名的有路敬淳、柳冲、韦述、李守素、李公庵、萧颖士、殷寅、孔至;中唐以后,有高士廉、柳璟、林宝等。还有一些虽不以谱学家知名于世,但他们的谱学著作仍有很大影响,如魏元忠、张钧、刘知几、李衢、李匡文等,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只可惜唐代的各类家谱除了敦煌石室中还保留有若干残页外,早已荡然无存。从后人的记载来看,隋唐时期的新修家谱,主要记载家族世系和婚姻,对妻室家谱较为注意。到了唐代后期,家传的内容增加。在体例上,也有一些提倡“小宗之法”,这对后代欧阳修、苏洵变革家谱体例应该说起到了一些启迪作用。
唐末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门阀制度。五代时期,征战不已,权贵者大多是靠战功而升迁,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赫家世值得夸耀,再加上贵贱变化无常,更替很快,权贵者既不愿意,也不可能抽出时间来摆家世,排门第,所以,魏晋以来的政府谱学也就自然消亡了。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12-31 01:06 , Processed in 0.044294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