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的文章摘录于高中历史必须三…… 人民日报一篇约7800字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列举了一系列“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500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年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还有一个悬殊的对比: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数量的10%,却占了全世界1/2的观影时间。又如同样是“文化输出”,美国的杀手锏是“三片文化”——大片、薯片、芯片,电影大片控制人们的视觉娱乐 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包括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 ------摘自百度词条 “国家之治乱,民主之盛衰,恒系乎其文化之高下。文化高深悠久之国,虽历险厄、遭艰难、受外侮,苟其文化不忘,终必光复旧物;若文化一蹶而不振,则其国亦必随以灭亡。” -------刘国钧 音乐学院院长领头在全院批判贝多芬是大地主、封建官僚和大资产阶级买办的代言人。 ……到了夏初,红卫兵运动兴起,又顺理成章地传出“跳芭蕾的斩腿,弹钢琴的斩手”的风声,我们便再也不敢碰钢琴,只得与美妙动人的音乐断然隔绝了……” ——一个音乐人的回忆 报刊、政界的“不革命便是反革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的舆论压力,“造反理论”中的“逍遥派,死得快,死了不得板板盖”的歌谣,迫使我们几个同龄人自己成立了当时通称的“革命组织”,与社会上的造反派对抗起来!我作为辩论高手被对立派重点围攻,我则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勇往直前、奋不顾身,认为“为了文革牺牲也是光荣的”,完全把观点不同的群众当成了敌人!大字报、大辩论我们占了上风。好在当时还处在大辩论、不搞武斗的阶段,故未“光荣”!当时观点不同的恋人分手、夫妻离婚、父子反目的怪现象很普遍。 -------高致贤《文革中的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了《红岩》《创业史》《雷锋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有( ) ①内容上“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讴歌革命和建设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 ②文艺创作提出“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③“二为”方向规定了文学创作的主题 ④“鲁迅文学奖”的设立激发了文学创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