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的人:全国优秀校长赵刚的教育人生 高致贤 黔北高原的风掠过九思培实验学校的银杏林,年逾花甲的赵刚站在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前,斑驳的树影里叠印着半个世纪的教育剪影。这位从乌蒙山区走出的教育拓荒者,用四十余年光阴在贵州与深圳之间架起教育的彩虹桥,用脚步丈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厚度与温度。 一、乌蒙山麓的种树时光 1983年的春天,大方一中操场上的梧桐树刚抽新芽。二十九岁的赵刚带着化学教案穿过晨雾,口袋里揣着昨夜写就的《课堂改革十问》。在这所黔北老校,他首创"三环六步教学法",将枯燥的元素符号化作山间清泉。清晨六点的教室走廊,总能看到他弯腰捡纸屑的身影;晚自习的灯光下,他与青年教师研讨教案的声音常持续到星斗满天。 十年树木的坚守让这所山区中学焕发新生:高考升学率从32%跃升至89%,"流动红旗"在教室门口生根发芽。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校长"证书送达时,赵刚正在给高三学生讲解最后一道题。 二、特区教育的破冰之旅 深圳横岗高中的梧桐山校区,2011年的蝉鸣格外聒噪。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档案在办公桌上堆成小山,赵刚用三个月时间完成127场听课记录。他首创的"双师课堂"打破学科壁垒,让语文老师走进物理实验室讲解《两小儿辩日》,数学教师带着学生测量梧桐山坡度写函数方程。 在龙岗职业教育学院筹建期间,赵刚带着年轻团队跑遍珠三角237家企业。他设计的"车间教室"让数控机床的轰鸣成为教学伴奏,学生工作服上的油渍化作最鲜活的结业证书。当学校捧回"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奖"时,老校长正在实训车间调试新购进的智能机械臂。 三、归根者的教育诗篇 2024年深秋,九思培实验学校的桂花香浸透了退休教师公寓。赵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新课程改革要点,他提议的"乡土研学"课程正在成形。每周三下午,总能看到白发老者带着学生在喀斯特地貌间测量溶洞容积,在彝族村寨记录口述历史。 在名誉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板下,压着三张不同时期的工作证:泛黄的大方一中证件照片里藏着乌蒙山的雾气,深圳时期的证件透着海风的气息,而今的证件照背景是九思培的银杏林。窗外的树影婆娑,恍惚间与四十年前大方一中的梧桐树影重叠,年轮里写满一个教育守望者的生命史诗。 2025.3.31.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