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校舍让理中上了电影镜头 高致贤 收到2013年第6期《大方文艺》,封二上有谢朝政摄的一幅照片。读了文字说明:“12月27日,电影《不朽的时光》到大方县理化中学取景拍摄。据导演闫然介绍,《不朽的时光》表现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一代人怀揣梦想与探究命运的情感状态。去年他来到大方,看到理化中学极富古典元素的建筑群,(感到)在全国,这样的学校环境在逐渐消失,而理化中学却至今保持了学校的全貌,整个学校建筑看起来很成体系,很难得”,这不禁引起我对现在的理化中学校舍的一番深深地回忆: 现在的理化中学的校舍就是文革前毕节师范学校(简称毕师)的校舍。毕师是我唯一的母校,我1956年考入毕师初师部,1961年又回到毕师进修中师到1964年毕业。当年的毕师就设在羊场坝。 羊场坝,地处321国道和贵(阳)毕(节)高级公路必经地,从大方县城乘车南行12公里,便进入一派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但见一片林海,浓荫蔽日,一幢幢新建高楼和一栋栋灰墙青瓦的旧式洋房错落有致,掩映其间,上世纪40年代被称为“新贵阳”。那些建筑还有着一段颇不寻常的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寇以其“空中优势”欺我中华民族,声称“三小时消灭中国空军”。此时,一些“中立国”又断绝对我国的飞机供应,加之日寇又断我海上运输,抗日形势十分严峻,全国军民亟需飞机投入抗日,中国兴办航空工业已迫在眉睫。 1939年,中国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决定兴办我国航空工业,而发动机的制造得首先考虑。于是,立即筹建航发厂。这便引起日寇的十倍仇恨、百倍恐慌,绞尽脑汁扼杀我航空工业。该厂刚在昆明筹办就遭日机狂轰滥炸,企图扼杀我航空工业于襁褓之中。为防日寇空袭,1940年选址于贵州大方县(当时叫大定县)羊场坝的溶洞群中,正式创建了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对外称云发贸易公司,内部习惯简称航发厂;设计规模为年产赛克隆(CycLone)G105型航空发动机300台。 航发厂的厂区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生活区内教育、经贸等生活设施齐备。生产区的车间、厂房一派俨然。金工车间设在溶洞之内,洞分三层:第一层宽990平方米,第二层800平方米,第三层700多平方米。洞口处砌有一壁高高的石墙,以防敌机俯冲炸工厂。另一处叫清虚洞的地方,拟建发电、铸造、制造螺旋桨等配套工厂,未完工,仍有旧迹。进入金工车间的道路旁的岩壁上,而今尚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导矣”和“上下有序”等斗方摩崖石刻。 厂区正门外的那一段清(镇)毕(节)公路,以我国空军大队长——抗日英雄高志航的名字命名为《高志航路》,并刻石立碑于羊场坝街头,以兹纪念! 1943年3月蒋介石曾到该厂视察,在厂内活动三天,为该厂题写了“我们发动机何日可以完全自制”之词。解放后,该厂由人民政府接管,将原航发厂区内的房屋用于办学校和设行政机关,当年蒋介石下榻的屋舍和航发厂行政办公场所就用于毕师的教学区,航发厂的子弟学校就作为毕师附属小学(简称附小),我在毕师读书五年,那时那些旧式“洋房”虽然质量很差,但却别具风格。到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我航空工业的“011基地”迁往贵州,毕师迁往毕节杨家塘,将原航发厂区加以维修、扩建,建起了“金江机械厂”,仍然生产飞机零部件。 现在理化中学的校舍并非当年航发厂的子弟学校。据原来在航发厂子弟学校任教的田庆华女士后来指认,原航发厂的子弟学校在大营门外,就是后来毕师附小的校园,金江机械厂扩建时那校园被拆掉。 金江机械厂90年代迁往贵阳后,以前毕师的教学区的设施才交由大方县理化中学使用。理化中学始建于50年代中期,校舍新建于航发厂区外面。1966年毕师迁往毕节杨家塘后,金江机械厂进入航发厂区,改建扩建。90年代金江机械厂迁往贵阳后,原毕师校园设施才由理化中学使用。 理化中学现在的校舍,经历70多个春秋,改朝换代,先后由航发厂、毕师、金江厂和理化中学等4个单位使用,而今还维持原貌、保护完好,保持了一种很好的传统气息,很有内涵、品味和历史的味道。这本身就可以成为当代历史教科书的一页,实在不容易找到。这也是该建筑群的幸运:如果解放后用于行政办公,那些建筑群肯定会旧貌换新颜;如果用于商贸,建筑结构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设若落到房地产开发商之手,那就会脱胎换骨。好在交由没有权钱有文化的学校使用,使其历史面貌得以保存下来。电影《不朽的时光》以它作为外景,说明闫然导演很有眼光! 2013.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