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运之实录读者必然众 高致贤 发表作品都希望有读者。那么,怎样才能使作品吸引读者?回顾我60多年的发表情况来看,报刊、电台、电视台刊播的作品,自己很难看到读者的反响;2006年开始网络发表以来,很快就可以看到读者的反映。反响最热烈的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运动。我分别写了自己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和WG中的亲身经历这3组系列文章连载之后,引起热烈的反响。光是大跃进的一组,共计10篇文章,就收到几万条评论,其中,包括读者中批评与反批评的,我向读者解惑释疑的,也有交叉评论和互相谩骂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另外,我转载了一篇税务人员揭露房地产商如何偷税漏税的手段,也收到了几十条表扬和补充揭发的评议。 微信发表的帖子,反映真是立竿见影,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我生活过的那个历史阶段中的纪实作品,尤其是我直接参与过的全国性开展的大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W化大G命、粉碎“四人帮”之类大运动中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细节描写,读来很受感动。为什么? 多年了,假大空的官样文章,篇篇如出一辙,只是作者不同而已,一看就让人发腻;那些追风赶浪的长篇大论,宛若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只是各地作者装进去的例子不同,完全是带着现实需要的某种观点的框架现找题材来装修的应时之作。都是为了拉大旗作虎皮吓唬老百姓。知情者只会愤怒,哪来感动?! 还有完全造假的,例如有帖子写1976年1月中央为周总理开追悼会,与基层过来人知道的不一样。1月8日,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群众自发悼念周总理,而且盼望看到国家何时举行国葬的消息。可是,看到的是两报一刊发表:批林批孔批周公、反击右倾翻案风。虽然有“十里长安送总理”报道的群众目送周总理灵车的情景,但那不是追悼会。对此,人们就有两点不解: 一是,如果当时开了追悼会,应属国葬,那是全国人民都要参与的,为何我们县里要到1977年1月8号才举行周总理的追悼会? 二是,如果当年中央已经为周总理召开了追悼大会,为什么会出现“四.五”天安门那群众自发悼念周总理的所谓“四.五事件”? 1976年的中青少年现在还在世的很多,大家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话又说回来,我国人口那么多,年龄,文化,兴趣爱好,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相似乃至相同的人都各有一群;一篇能够使作者感动的文章,肯定会有很多人产生同感,引起共鸣,他们自然就成了该作品的读者群!加上那些虽然不是上述“几同”的人,但他们关心历史、研究历史,抑或学习历史,当然就会成为这种作品的读者群! 自古以来,官方历史都是不断变化的,历次运动都是胜者为王败者贼。賊也好,王也好,各自都有不少后裔及其亲友,这些后裔及其亲友,就连诛连九族的封建王朝也是诛杀不尽的。运动反覆,贼王颠倒,冤冤相报,那些树倒猢狲散的猢狲们,对于那倒树的根茎枝叶的遭遇都不会忘记,而且代代相传。凡是记录他们宗族或个人实际史实的文章,不管出自什么人之手,不管出于何种需要,他们都是读者。这些人就形成了该文的读者群。故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知心的名言! 我国十几亿人口,读者也有若干亿,只要你扎扎实实地记录下真真实实的史迹,文章肯定会有不小的读者群。 2021.12.19.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