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39|回复: 2

[静莲精舍] 如何用打坐的方法进入清净心念佛的状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用打坐的方法进入清净心念佛的状态?

阳光师姐问答:

         如何用打坐的方法进入清净心念佛的状态? (具体打坐方法)

作者:阳光师姐

阳光师姐按语:针对下文发表后8个多月以来网友们提出的大量问题,笔者对这篇念佛打坐的文章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因为打坐念佛是进入清净心念佛的捷径,而清净心念佛又能大大加速我们消业灭罪、积累功德福报的过程。佛经说我们临终时要一心不乱地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平时的打坐念佛就是最好的日常训练。




网友问:阳光师姐:你好,请您介绍一下打坐时的方法,并且打坐时心里想什么等应该注意问题,劳您回复,非常感谢。阿弥陀佛!

阳光师姐回复:在恩师的指导下,我自己已经打坐近20年,以一种方法为主,并试验过其它多种打坐方法。一般的打坐,如果你身边没有老师指导,最好不要做,因为没有人指导会出现一些打坐的境象,你处理不了,有一定的风险。(请参看:阳光师姐问答(40):为什么说念佛打坐比其它打坐方法更安全可靠又有能量?打坐的种种身体反应。)

但是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非常简单又绝对安全,不需要老师指导的打坐方法,这个方法既可以健身去病,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暂短地地体验一下念佛三昧的状态。此方法做好了就是以清净心念佛,我们知道用清净心念佛容易和佛菩萨感应道交,治病、健身、心想事成等方面的效益都非常显著,临终时还能帮助我们以较高的品位往生极乐世界。此外,佛法说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除80亿劫的生死重罪,这个“至心”就是清净心,因此我们消除业障的关键就是要进入清净心来念佛,否则就会象古大德常说的那样“喊破喉咙也枉然”。那么怎样进入清净心念佛的状态呢?打坐念佛是最佳捷径。

(0)打坐前的准备:

A)打坐房间的光线不能太亮,否则光线刺激眼睛,无法入静。如果白天打坐,要拉上窗帘,光线昏暗一些比较好。如果天黑时在黑暗中打坐容易昏沉和困倦,早上天亮前这个问题不明显,晚上睡觉前打坐比较容易昏沉,对付昏沉和困倦的方法就是在正式打坐前先用20-30分钟排除体内的不良信息,方法详见下文“(4)身体反应” 和 “6)收功”。

B)打坐最好在早晚进行,空腹打坐效果最好(但是最好不要有饥饿感),如果只能白天打坐,也要尽量争取在饭后两小时后进行,因为,胃里有食物,打坐容易困,更重要的是胃里的食物阻碍了能量在体内的运行,你会有一种气流堵在肠胃的感觉,气脉不通,在这种情况下打坐后,也没有神清气爽的效果。

C)此外,打坐前要上好厕所,使肠胃和膀胱都处于很清净和舒适的状态,身上的衣服、坐垫以及周围环境要舒适,可以在座旁放一杯水随时供饮用,放手表或闹钟看时间,膝盖上盖一个毛巾或毯子,因为打坐时膝盖部位会有冷的感觉,如不保暖,容易生杂念,影响入静。

D)要把手机和座机都关掉,如有条件,把房间从里面锁上,也可以在门上贴个条子“请勿打扰”,这样可以防止家人大声敲门、大声喊叫你的名字、或者小孩和其他家庭成员突然进来使你受到惊吓,在深入静中很容易受惊吓,若受到惊吓后要立刻克制嗔恨情绪,要马上收功(收功方法详见下文)。

为什么要做以上准备?因为在打坐中有一点不舒服(室温不适、衣服不适、口渴、想上厕所、环境干扰等),你就无法入静,还会心有挂碍,甚至杂念纷飞。做这些准备就是把心中的挂碍和杂念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个准备阶段最好打开念佛机,在佛号声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准备,有助于让自己的心绪尽快进入到念佛打坐的状态中,如果此时能尽量多地诱导出一些哈欠来效果最好,因为打哈气可以帮助你把体内一天或一夜之中积累的不良情绪排除体外,非常有助于打坐时的入静。


(1)打坐的姿势:最好是盘腿姿势,松盘、单盘、双盘都可以,其它姿势例如坐着、站着、躺着也可以(躺着仅限病人和默念者),但是盘腿效果最好。一般人双手可以打坐禅的手印(见下图),放在肚脐外侧,离开肚脐1-2厘米,肩膀要放松下沉。双手也可以自然放在腿上或其它任何自己认为舒服的地方。年老体虚者可以虎口相交(男的左手在上、女的右手在上)放在肚脐上,放在肚脐上的健身效果比较好,此时人体形成了一个闭路磁场,能量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小腹和肾部,滋补肾气,健身效果明显。但是中青年若身体健壮,还是要用前面推荐的禅坐的手印,头正颈直,腋下悬空,全身放松,放下万缘。可以意念自己的身体从头到脚每一部分都在逐一放松,可以逐一意念头、脖子、胸部、腹部、胳膊、腿、脚等部位一部分、一部分地放松,如果还放松不下来,就意念得细致一些,例如眉毛放松、眼睛放松、口腔部位放松等等。

(2)口念佛号:可以是大声、小声、默念都可以。如果杂念多就跟着念佛机或光盘大声念,念得速度快一些,要用佛号伏住杂念,不给自己生杂念的机会。杂念少或者没有杂念时可以慢速念或默念佛号。如果打哈气就默念,不打哈气时就出声念佛。如果快速大声念佛也压不住杂念时,可以观想佛菩萨的金色相片,想着自己全身都融进佛菩萨的金光中,但是要注意,杂念退去后还是要持名念佛,除了阿弥陀佛佛号外什么都不想才能真正进入念佛的三昧(入静)状态。根据大势至菩萨、印光大师和其他净土祖师大德的教导,念佛时要都摄六根,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在一句佛号上,特别是自己的耳朵要能听到自己念佛的声音,念佛机把自己引入念佛状态后可以关掉,这样比较容易听到自己的念佛声音。听到自己的声音非常有助于去除杂念。此外记数也有助于去除杂念,一般是最多数到十就要从一再数,具体数数的方法可以参照印光大师的印光大师:十念记数等摄心念佛方法和修行要旨(大力推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方法。

(3)打坐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在睡觉之前和之后(刚起床时)各打坐30-60分钟。打坐后你身体的能量提高了就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睡眠了,例如原来需要8小时睡眠,现在在睡前和睡觉后各打坐一小时,你只需要6小时睡眠了,因此这样打坐不需要单独占用时间,它作为睡眠的一部分,起到了比睡眠更好的健身效果。平时任何时候累了困了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坐,少则5-10分钟,多则一小时或更多,时间越长所得到的能量和感应就越多。

(4)打坐中出现的境界和身体反应:

A)打坐中出现的各种境界:

打坐时如果杂念少入静比较深的情况下,前额、后脑、眼前、小腹等部位会出现一些各色的光、荷花、佛菩萨、楼阁亭台、街景、人物、已故亲人、动物、山河大地、其它维茨空间的灵性生命等多种图像和光,还可能听到各种声音、闻到气味、与境界中的生命体进行交流等多种境界,这些境界可能是善境,也可能是心魔的折射,还可能是外魔或其它外灵施法、幻化、干扰所致。因此最好的对应方法就是不追求、不执着、不与理睬,自古以来佛法打坐有句名言:“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说打坐时就是看见佛菩萨也不要兴奋与追求,因为魔(外灵干扰的一种)有时会幻化成佛菩萨的形象来诱惑我们,看见了魔也不要去理会,就象没看见一样,总之,只要我们对任何内景都不在意、不追求、不执着,心魔就会自动消失,外魔也没有办法,只能悻悻离去,就无法干扰我们了。



B)打坐中出现的身体反应:

打坐后体内元气大增,对身体自动进行调理,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我们身体的经络有很多地方都堵塞或变窄了,打坐后元气增加,遇到堵滞的地方就自动疏通,在此过程中身体会有一些反应,一般来说身体经络堵滞越严重,疾病或潜在的疾病就越多或越严重,打坐时身体的反应就越大,有时打坐的本人并没有什么疾病,只是身体的某些基因不好(例如生身父母有某些重大疾病),打坐时基因不好的部位也会有反应(修补坏基因)。另外当大量真气进入体内运行,或体内原有的真气运行加快,也会引起种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疏通经络、调理病灶、真气在体内运行加强引起的反应)包括寒冷、吹凉风、热、酸、麻、电麻、触电感、僵、胀、痛、跳痛、抽痛、痒、晕、哭、笑、困倦、流泪、哈气、肠鸣、打嗝、排气、咳嗽、恶心、呕吐、心悸、出汗、身体变大、变小、变轻、变重、变滑、变涩、有漂浮感、被吸入地下感、晃动感、虫爬感、跳跃(动)感、忏悔感、焦躁感、快乐感、听到声音、看到光线、图像、文字,触摸到空中物体等等。总之,打坐的反应非常之多,而且因人而异,在此不可能都一一列出,不管你打坐时有什么感觉和现象,只要打坐完毕反复收功后现象消失了,就属于打坐的反应。请注意:打坐时不能追求,也不能厌恶这些反应,要以一种无为的、无所谓的心态对待,就象刮来一阵风,我们身体突然感到冷了一下,之后就不应再想这阵风和冷的感觉了,因为你越想越冷(与风已经没有关系了),所有反应的处理都以此类推。

在上述诸多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是打呵欠、流鼻涕、流眼泪等反应,这是身体在自然地排除身体里的负面情绪和病气,例如紧张、压力、焦虑、悲伤、怨恨、嫉妒、不平等等。打哈气是身体本身自然调节的功能(例如困倦劳累时身体会自动打呵欠调节,悲伤时会流泪排毒),打坐可以强化这一功能,使身体自然地排除负面情绪和病气等不良信息,增强肾气(肾气乃身体之本,肾气增强了,精气神就旺盛了)。打坐中的流眼泪不但可以排除各种负面情绪,还能保护和改善视力,治疗多种眼疾。

打坐中的所有境界和身心反应都不能追求,唯有打哈气是个例外(流眼泪和鼻涕是哈气的附带品),因为打哈气是人体本人与生具有的排除不良信息和能量的功能,我们人体在困倦和劳累过度时都会自动地打哈气,打哈气就象我们人体其它多种排泄功能一样需要通畅,人体的身心才能健康。因此打坐之前和之后的收功中都要诱发出尽量多的哈气,才能确保打坐念佛时不困不倦,打坐完成后神清气爽。

如果您打不出哈气,一是身体可能还没有真正放松,杂念较多,这时用意念调整,意念自己从头到脚每个部位都在逐一地放松,同时用意念诱发逐渐就能打出哈气来了,打哈气的同时时常会有眼泪和鼻涕出现,这些都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不良信息和能量)。二是因吃众生肉等因素业障比较重,毒素一时卡在体内排不出来,打坐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排出来。打坐时排毒的作用较大,吃肉的同修可能会出现痰多等反应,也可能很快就不能吃肉了(吃了就觉得恶心)。

打坐时若口水增多说明体内精气增多了,要咽下去,切不可浪费这极为宝贵的精华物质。如果身体发热说明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较好,有较多能量进入身体。

打坐中打呵欠、流眼泪、擤鼻涕等身体反应有些佛弟子称为“业障现前”,道家修行者称为不良信息或病气,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我们每天的经历(接触的人与事物)不同,身体接受的不良信息量也不同。一般20-30分钟就可以把不良信息排掉,打坐时如果不打哈气、不流眼泪了,说明病气排得差不多了,余下的时间可以专心打坐念佛了。晚上睡觉时身体处于开放状态,在休息的同时也有很多不良信息进入体内,如果早上能打坐排一下不良之气,哪怕只做10分钟,一天都会有精神、有能量。

请注意:排除不良信息(包括病气)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每天能坚持排除不良之气,一般20-30分钟就可以了,如果当天接触了较多的不良信息,例如看了充满杀盗淫妄和贪嗔痴慢等负面内容的影视作品、小说、广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相关内容,或吃了众生肉卵有时要用1-2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基本上排除体内的不良信息。因此在打坐过程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打哈气流眼泪和擤鼻涕的现象,由于我们每天接触社会不良信息的情况的情况不同,因此每天打坐时排除不良之气的情况也不同,所以有任何反应都不必担心、好奇、追究、研究等等,要顺其自然。

(5)当不良信息排除后,心里会变得比较清净,定中出智慧,此时一般人虽然达不到入定,但是也入了一点静(入定的初级准备阶段),因此,会生出一些小智慧,例如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技术难题和人际关系等难题突然有了解决方法、对所做事情突然有了如何加以完善的想法。这是初级阶段的小智慧,虽然也是杂念,但是好的念头,非常有用处,一般打坐者事后都在工作生活中运用这些答案(定中出智慧),效果很好。

(6)收功:首先要用意念反复告诉自己要收功了,然后搓搓手和脸(干洗面),揉一揉肚脐和涌泉(脚心)就可以了。也可以做一下眼保健操或八段锦作为收功内容(主要是一些穴位的按摩,网上到处都是)。最重要的是一边收功,一边要诱导出哈气,要尽量多打哈气,直到没有哈气为止,要学会打哈气,一开始是诱导,以后身体就自动化了。我带领一个打坐组,我要求成员们每次打坐和收功加起来必须至少要打50个哈气以上,如果没有时间打坐,只收功打哈气也会使你排除病气,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思维清晰、神清气爽(要看你排多长时间的不良信息)。


(7)衡量打坐和收功成果的标准是看头脑是否清晰,情绪是否宁静、爽快和愉悦,精力是否旺盛,身体是否清净和安逸。如果没有上述感觉有几种可能:

1. 收功不够,要反复收功直到有上述感觉为止。

2. 体内一般性的不良信息总量太多,而打坐和收功的时间太短,无法全部或大部分地清理这些不良信息。这种情况只要增加打坐和收功的时间就可以了。

3.打坐者近期由于工作和生活上的重压或突发事件(例如与领导闹矛盾、面临解雇、亲人去世、配偶离异等)而干扰过大,需要通过用佛法进行大量调心后再打坐才有好的效果。

4.该做的事情由于懈怠拖着不做或没有完成,在头脑中形成干扰,把这些拖着没做的事情做了,打坐后就会有轻松和爽快的感觉。

5.业障深重,头脑从来的感觉都是象“浆糊一团”(不清爽、不愉悦),或者是情绪抑郁。这种情况在打坐的同时,要通过大量的诵念佛号和经咒、忏悔、超度、放生等方法消减业障。业障少了,打坐时就容易入静,打坐之后也容易感觉到清爽和愉悦。以清净心念佛后又可以进一步大幅度地消除业障,因为佛告诉我们至心(清净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除80亿劫的生死重罪,此处的关键词是清净、清净、再清净!而打坐念佛是进入清净心念佛状态的最佳捷径!

上述打坐方法就象念佛法门一样非常的简单和安全,因为一直在念佛,始终有佛号加持,不会出现深层打坐时容易出现的境象问题,因此没有任何风险。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清净心念佛的三昧状态。  

网友问:师姐,您好。我每次打坐的时候,都感觉到头顶有个盖子。像帽子一样扣住了头顶。我觉得不舒服。打坐之后一段时间,也能感觉到。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师姐回复:中国传统的打坐方法大多数就讲究意念不能超过胸部,意思是你打坐时的意念始终都在小腹部一带,不能想小腹部以上的地方(特殊的功法除外),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胸闷、头部的不适等症状。至于你的情况,你可以想十个手指,每数一个数就想一个手指头,就像推念珠一样,最好是数到五,再从一开始,数另一个手的手指头,这样两手交替,永远是数1-5,非常有利于入静,也可以保证意念在小腹一带。阿弥陀佛!




网友问: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想四大成住坏空假身已坏(化空皮囊)渺渺空宇、闭眼、手堵耳、舌念阿弥陀佛用重鼻音发声、再观想阿弥陀佛屹立虚空放光接引或观佛号,如能连续半小时收获如何?请阳光师姐点评。



阳光师姐回复:自古以来儒释道、中医等祖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打坐都讲究一念代万念,而且这一念是非常有讲究的,道家功夫很多都是数息或观想日月星光或腹内水火等,禅宗是参话头、净土宗这一念最殊胜,就是持诵万德弘名、自性德号阿弥陀佛。你描述的内容念头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入静。但是如果有初学者杂念纷飞,无法控制,那么用你描述的观想内容的一部分来代替和压住杂念是可以的,想这些总比想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杂念要好些,但是这只是个过渡性的方便法门,一旦消减了业障,杂念少了,还是要按照净土念佛进入禅定(三昧)的规定方法去做,净土始祖大势至菩萨怕我们不理解她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具体做法,专门应化人间为印光大师(净土第13代祖师)教导我们念佛法门。请在本空间文章分类中的印光祖师专栏阅读他的相关开示。阿弥陀佛!


网友问:打坐、读经、或拜佛时觉得头晕,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业障或冤债?

阳光师姐回复:这有多种可能性,其中包括:

(1)头颈部有气脉气血不通的病灶(可能还没有检查出来),在打坐、持佛号或经咒时身体进入某种程度的入静状态,同时有外部能量进来,体内堵塞的气脉就会得到自动的调整,此时如果头颈部有病灶或堵塞,就会出现头晕现象。此外,如果自己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等)头颈部有病灶,你在入静中也会有此反应。

(2)头颈部有冤亲债主在作怪。

(3)没有气沉丹田造成的。

如果是(1),以后你本人或者是你的家人头颈部气脉通了,病就好了,你也就自然没有晕的反应了。

如果是(2),请按照置顶贴相关内容超度冤亲债主。

如果是(3),请改持气沉丹田的五音佛号,具体方法请关注下一期的阳光师姐问答。具体是以上哪一种,你要自己一一甄别排除。阿弥陀佛!


网友问:师姐您好,....... 但我是自修,所以还是有靠师姐能够开示:一,按您的打坐开示,我近期身体发现真的好多了。但是觉得从脚脖到腿肚之间总有很凉的感觉,像不过血了似的,很明显。请问能是什么原因,二,我打坐时是右腿在上,(我是女士)有没有必须的要求那个腿在上的?三,近期总觉得有小便意且所便次数比较以前多多了,(请恕我无礼)白天晚上都是,有时影响到了睡眠。以上请师姐慈悲开示,拜谢。人生如梦。

阳光师姐回复:先回复上述问题中的(2),根据男女人体磁场的不同,打坐常见的原则是男左女右,因此女士最好左腿(或左手)在上。但是也不必太执着,做错了也没有太大的关系。问题中的(1)(3):看样子你身体里有很多阴寒之气需要排除,在排除体外的过程中,这些阴寒之气有时会卡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例如你的膀胱一带和小腿一带等等),暂时排不出去,因此造成你的诸多不适感觉,膀胱周围如果聚集着很多阴寒之气,身体的反应就是频繁地小便。

纠正的方法很简单:以后念佛时采用站立的姿势,意念整个身体沐浴在金色的佛光中,将全身的病气(阴寒之气)从里到外地挤出体外,体内全部是光,不留任何角落,你要重点意念膀胱和小腿一带的阴寒之气在金光的推动下顺着双腿直下,从脚心的涌泉穴排除体外(这里是排大宗病气的“高速公路”,躯干部位的病气从这里排除速度最快),之后可以意念这些病气“入地三尺”,如不入地,阴寒之气会自由飘动,有可能再次进入体内。这样做2-3次(每次30-60分钟)一般就可以将阴寒之气排除体外了,当然情况严重者要做很多次才能排除体外。排除体外后,可以恢复盘腿打坐的姿势念佛。阿弥陀佛!

网友问:师姐您好!我开始双盘打坐念佛一个月(每次40-60分钟),每天一到两次,现在很少昏沉,不时有妄念,有打嗝,多时从开始到结束也有八九十个,但从不打哈欠流泪,也看过了师姐写的关于打坐的文章,想再确认一下是什么原因。我已吃素近2月(包括蛋奶,但吃肉边菜)。每月出自己月工资的25%以上用于放生或印经流通。谢谢!
阳光师姐回复:有多种可能性:(1)人打坐时身体会自动地得到全面调理,消化系统有病、虚弱、或基因不好者都容易在打坐时持续打嗝,这是排毒和调理身体的常见反应之一,也是几率最大的一种可能性。(2)直系亲属(例如父母、子女或双胞胎之间)消化系统虚弱或有疾病时,也会打嗝,身体会自动地帮助亲人排毒和调理,打嗝后亲人的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3)打坐后身体变得非常敏感,因此不能沾肉食,包括肉蛋奶,也不能用接触过肉蛋奶的餐具和厨具。(4)身上有众生附体。是哪种情况你可以询问亲人的身体情况,隔离餐具和厨具后,一一排除其它可能性后逐步确定。阿弥陀佛!
                                                  ——《佛说金刚心总持论》

网友问:阳光师姐您好!我是初学佛的  刚开始学习打坐有一周感觉身体周围有两个圆圈围绕身体一个顺时针转,一个逆时针扭转,是什么原因?  谢谢!

阳光师姐回复:

    念佛打坐时身体的反应千奇百怪,有些是能量进入身体后的反应(如全身或某个部位发热等),还有些是人体内真气运行、消除病灶、体内外各种磁场变化时身体的感应,还可能是外灵施法、幻化、干扰所致。因此最好的对应方法就是不追求、不执着、不去管它,自古以来佛法打坐有句名言:“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就是说打坐时就是看见佛菩萨也不要追求,因为魔(外灵干扰的一种)有时会幻化成佛菩萨的形象来诱惑我们,看见了魔也不要去理会,就象没看见一样,总之,只要你对任何内景及身心反应都不在意、不追求、不执着,魔就拿你没有办法,就无法干扰你了,就会悻悻离去。就是体内真气运行的真实反应,也不去理会,以免被魔利用。  阿弥陀佛!  

[静莲精舍] 道不远人 法不离心

摘自:《法音》2011年第5期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又要经营外在的师友缘。如何认识这个道理并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呢?这就需要努力实践“安住道场,广结善缘;心向内缘,辗转增上。”


  一、内心有佛法,身心获安住
  对于安住道场与广结善缘的关系,一般人的认识往往容易偏颇,以为广结善缘就得多跟人接触,而安住道场就得少跟人接触。乍看之下,两者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安住道场并非让大家都关在寺庙里、不出来走动那样。因为身的安住是表相,心的安住才是根本,身的安住是为了辅助、配合心的安住。有了心的安住,跟广结善缘就不会出现矛盾。
  凡夫的内心在种种境界的刺激和诱惑下,忽起忽落、躁动不安,往往总是被外境牵着鼻子走,这样怎么能安住呢?所谓“心猿意马”正是佛陀对众生内心行相的逼真写照。《正法念处经》说:“如彼猿猴躁扰不停,种种树枝、花果林等,山谷岩窟回曲之处,行不障碍,心之猿猴亦复如是。”(卷第五)宋朝永明大师《宗镜录》说:“凡夫心性本体实齐上圣,但凡夫未能常用本,随境生心,分别计较,千差万别,虽在人道,心多不定,或发地狱心,或发饿鬼畜生心,何况人天善道?何况三乘圣道?无始妄习,何能顿遣?虽有见解,未能常照。”(卷第三十七)
  之所以不能安住,是因为内心没有佛法。当内心有佛法,人就容易安住下来。如《法苑珠林》说:“三修祛爱马,六念静心猿。”(卷第六十四)清朝性音禅师《禅宗杂毒海》说:“如今无处觅深山,但得心闲即闭关,吴越不分烟水路,醉人秋色月初圆。”(卷二)如果内心没有佛法的摄持,提不起缘法的力量,那么即便天天闭关修行,也可能妄念纷飞或者无聊昏闷,不见得能够安住下来。
  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内心有佛法呢?在道场中,我们会耳濡目染很多行为并亲身经历很多境界。这些行为和境界往往蕴含着真正的佛法,应该好好用心体会。例如,在道场中,我们看到有的法师总是沉默寡言,很少说话、出门,就能够感受到安静、沉静的力量;我们看到有的法师不分昼夜地工作、付出、承担,就能够感受到广大发心的力量、勇悍的力量;我们看到有的法师一年到头早晚功课一次不落,非常用功,就能够感受到遵守规章制度的力量、持戒的力量;我们看到有的义工热情地接待客人,帮助人挂单、拿行李,真诚地关怀他人,就能够感受到爱语、利行的力量;我们看到有的居士来寺庙里虔诚供养,就能够感受到布施的力量……,整个道场都是三宝功德的体现,都是清净的所缘境。我们看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佛法的体现,能够启发我们对佛法的感悟,增长对三宝的信心。这样我们内心就有佛法,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心里有没有佛法,就看能不能用心在境界中感受到佛法的作用。内心有佛法的人,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在任何人面前,无论是面对法师还是一个不信佛的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恶人,都能激发出佛法的力量。《净心诫观法》云:“言诸恶者,谓五逆十恶、犯四重八重禁、谤诸贤圣、破正法轮、一阐提等,菩萨于此将为福田。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于三涂四趣,代诸众生受碎身等苦,软语引导,教令忏悔,慈心拔济,救令得乐,广开甘露,说微妙法,破彼恶业,善言诱示,令信十善,生人天处,复劝回向无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萨道成,即名众生亦能度佛。”(卷第二)
  反之,如果常常觉得别人做的事自己看不惯,别人说的话自己听不进去,自己的行为不能与别人相融合,那么肯定是你自己有烦恼、有问题,内心没有佛法。如果内心中没有法,没有善知识、善友,则看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的、有问题的。我们之所以看到别人都是毛病,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内心有毛病。《六祖坛经》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佛法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够落实和体验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上去体会佛法?佛法又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认为佛法在经本里,可是经本只是一本书而已,拥有很多佛书不等于心中一定有很多佛法。有人认为佛法在录音带里,但录音带也只是一个卡带而已,不听的时候,内心的佛法还有吗?真正的佛法其实在人的心里,不在书上,也不在录音带上。佛法不在外部,佛法是自己内心的功夫,正所谓“心地法门”。《灵峰宗论》中说:“消文衍义,章句名相,教之枝末也。观心入证,教根本也。”(卷第四)
  佛法到底是什么呢?佛法就是出离痛苦、烦恼和执著。我们的一切问题,都是在这种分别、比较、执著中产生的。如果内心中有佛法,我们走到哪里就会把安详和乐的气场带到哪里,让别人感受到佛法的阳光。若心里没有佛法,自己天天都在分别比较,时间一长不仅自己苦,身边的人也跟着苦,大家都苦。《入菩萨行论》云:“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佛法是超越两边,超越对立的。任何对立在我们心中都能够融化,外在的种种问题和芸芸众生的烦恼在我们心中都能够消融,这才是佛法。一般人很容易陷于两边,比如这个人好、那个人坏;这件事情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个人高、那个人低……,总之都是对立的,非此即彼。这都是世间法的观点,不是佛法的观点。《月灯三昧经》云:“于有无分别,净不净诤论,远离是二边,智者住中道。”(卷第二)


二、众生在自心,佛道是自性
  佛法是修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只是语言文字。内心中有真正戒定慧的功夫,才有解除烦恼的办法。通过一定的修心次第,我们对佛法的体会才能越来越深刻。我们学大乘法,首先要信乐大乘,发菩提心,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卷八)菩提心是希求成佛的心,如《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卷四十一)菩提心的前提是大悲心。大悲心是救度一切众生永离痛苦的心,有大悲心才会有坚固菩提心。《华严经》说:“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四十卷之卷第四十)月称菩萨《入中论自释》说:“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如是广大佛果初中后三,唯大悲心为最要。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乐大乘者,应先令心随大悲转;次依大悲,至诚引发众相圆满大菩提心;既发心已,则学菩萨诸行。”(卷第一)
  要发真实大悲心,必须有出离心,即认识六道轮回生死过患,发心令自他出离生死轮回之苦。六道轮回包括三善道和三恶道,造善业投生三善道,造恶业投生三恶道。善道虽然有安乐,但不是恒常的,必定还会堕入恶道。由于烦恼和业报的系缚,人在轮回中不断投生,不断受苦。如《佛说如幻三昧经》说:“天上之快乐,安能得久如?复还堕地狱,因更无量恼。若习于贪欲,恩爱转炽盛,三界无安乐,勿志生死渊。”唯有依靠佛法的修学,出离轮回的惑业系缚,才是真正的安乐所在,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




  我们常常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其中完整含摄了菩提心的内涵。智者大师《维摩经玄疏》云:“问曰:何名发菩提心?答曰:缘生灭四谛,起慈悲四弘誓愿,即是发菩提心也。”(卷第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复次,善男子!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卷第七)
  那么“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又如何理解?“自性众生誓愿度”,众生是内心中的众生,内心中觉得有众生需要我去帮助,需要我去度化。“自性佛道誓愿成”,佛道是内心中的佛道,而非存在于外部。《劝发菩提心文》说:“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
  度自性众生,不是只度自己而不度众生。在菩萨的心中,众生与自心是合为一体的,众生就在心中,心中只有众生,没有人我之分,这才是自性众生。一般人对于《金刚经》所说的“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是不度众生。蕅益大师在《金刚经破空论》中对此讲得很清楚:
  “论云:菩萨慈爱一切众生,同于己故。众生灭度,即我非他,是名爱摄。……一切众生,虽复无量,总不离我同体心性,是故名为自性众生。须知实无心外众生得灭度者,非不灭度自性众生、令证无余涅槃乐也。夫众生之界,本即大涅槃界,由迷妄故,生死浩然,譬如翳目,妄见空华,今令觉悟本灭,即名为度,非有此岸可离,非有彼岸可到。若不达一切众生即我心性,便生彼我之心,不能爱摄。……故‘实无’(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言,为遮心外计有众生,及遮心内计有生死实法,非谓都不誓度自心如幻众生。”
  同样的,菩萨的缘法大悲、无缘大悲,也不是不缘众生去缘其他什么东西,其实所缘的都是众生,其中的差别在于所缘众生之相,缘法大悲缘的是众生的刹那生灭之相,无缘大悲缘的是众生的无自性之相。无论缘的是什么众生相,内心的作意都是要救拔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说:
  “不以行相,而以所缘境分别三种大悲(缘有情、缘法、无缘)。则知彼三,皆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虽亦同缘有情为境,而所缘不同。……应知缘法大悲,非但缘总有情,乃缘刹那起灭之有情。即缘刹那无常所差别之有情也。若能解有情刹那起灭,则必已遣除常一、自在有情之想,故亦能解定无离蕴异体之有情。尔时便知有情唯是五蕴和合假立,即缘蕴等法上假立之有情,故名缘法。此说无常有情仅是一例,即缘无实主宰之有情,亦是缘法所摄。实缘法上假立之有情,而但云‘缘法’者,是省略之称也。无缘大悲,亦非但缘总有情,乃缘自性本空之有情。所谓无缘者,谓无执实相心所著之境也,实是缘非实有所差别之有情,而但云‘无缘大悲’者,亦是简略之称。……此二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亦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若以刹那生灭与无自性为行相,则于一大悲中,应有不同之二行相矣。以是安立彼二义所差别之有情,为大悲之所缘、成就此二大悲心者,由先知有情是刹那生灭及无自性,便能现起二差别相(刹那相与无自性相),非大悲心直缘彼二也。……此三大悲随缘某一所缘,皆以救拔一切有情出苦为相。”(卷第一)
  如果我们认为众生和佛道都在外面,与自己的内心有距离,发心就不易稳固。因为当你看到外境对自己的发心付出毫无所动时,度众生的信心就会动摇,甚至退失。《大智度论》有一段舍利弗退心的公案:
  “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卷第十二)
  内心有众生,才有度生的愿力。如果内心中认为没有人需要我帮忙,没有人需要我为他做事,没有人需要我为他讲佛法,那就是自性心中没有众生,这样众生就是外在的众生,而不是我们自性中的众生了。为什么很多大德祖师、古圣先贤能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弘法利生?因为他们认为众生都是自己内心中的众生,需要自己去度。没有众生可度,自己也就没必要存在了。释迦牟尼佛就是如此,当要度的众生已经全部度完,而没有度的众生都已经种下得度的因缘,佛就涅槃了。这就是佛法,真真实实的佛法。《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菩萨常以不懈退心,拔诸众生出生死泥到安稳处。”(卷第二)《菩提道次第广论》云:“欲令有情得乐离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胜增上意乐。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须自至诚,荷此重担。”(卷第八)


三、苦乐生于内,心境本不二
  苦乐皆由心生,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解决烦恼和痛苦,必须心向内缘。如《中阿含经》说:“不求内乐,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求于内乐,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卷第四十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若见色声香味触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烦恼根本,不知五境从自心生,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以是因缘,乐住寂静求无上道。一切菩萨摩诃萨等,若五欲境现前之时,观察自心。”(卷第七)
  我们认识到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心。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对某人印象本来很好,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批评了你一通,你心里可能就会有相反的看法了,认为这个人如何不好。其实,认为这个人好,是当时你自己内心的行相——在这个时候,在你内心中他的行相是个好的行相,所以你认为他好。一段时间之后你认为这个人不好,是因为此时在你内心中他的行相是不好的行相。所以,我们认识的一切人、事、物,其实都只是认识自己心上的相,所认识的仅是外在种种境界在我们内心中的反映。《宗镜录》云:“一切法从心起故,所起无体,即是一心,何用说见与不见?根本是心故。又云:境本非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本非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既无自体,曷有境乎?唯心之门,从兹明矣。”(卷第六十七)
  再譬如,两个人相处,甲认为乙对自己不好,乙却觉得两人关系很好。那两人的关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彼此都只是认识到自己的心相,问题其实都在自己心里,不在外境。《金刚三昧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金刚三昧经论》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者,三业因行皆是心作故。一切境界意言分别者,六道果境无非意变故,由心乱不能制故,变作因果,流转苦海。”(卷第三)
  唯识学把能够分别取相的心叫做见分,把外境在心中的行相叫做相分,见分和相分皆由心识变化而成,因而我们所认识到的是自己的心相,而不是真正的外物本身。《唯识三十论颂》云: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成唯识论》云:“是诸识者……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法等。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卷第七)
  很多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外境造成的,其实根源都在于心。比如一个人本来身体很健康,但是有一天检查出来得了绝症,这个人认为自己没救了,精神一下子崩溃,身体状态急转直下,甚至危在旦夕。结果事后医院发现是误诊,这个人的身体很快又恢复正常了。可见,真正使他身体出毛病的不是绝症本身,而是他内心对绝症的恐惧。有的人虽然得了重病,但是心态很乐观,没把毛病压在心上让自己整天喘不过气来,身体反而一直都没事。心态很重要,学佛就是要培养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境随心转,心生万法,而不是心被境牵,万法壅心。《宗镜录》有一段公案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且如梦中,实无蛇螫,识心才变,怖境枞然,如同蛇螫。若觉中实被蛇螫,疑心不生,亦不为害。近闻世间有人,于路被毒蛇螫胫,其人自见为是树椿所伤,行经三十余里,毒亦不发。忽遇禁蛇之人,指云:‘汝被毒蛇螫了!’才闻是语,疑心顿起,毒发便终。若执心外实有毒蛇之境,心未生时,毒何不发?故知心外无境,蛇毒不能杀人。心毒起时,自能成害。是以境无心有,境便现前;境有心无,境终不现。例一切法,悉亦如然,可验唯心,成就宗镜。”(卷第七十八)
  众生因为迷失自心,颠倒取相,所以才沉沦轮回苦海,不能自拔,如《楞伽经》说:“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卷第一)学习佛法,就要帮助自他解决问题,处理内心中的种种苦恼、烦恼和问题。所以心必须向内缘,心向内缘才不会向外看,才能看清楚我们内心的行相,才能知道我们的心是清净的还是杂染的,是善法还是恶法。外在的境界只是一种外部存在,它如何反应到我们内心中才是重要的,就如同拿照相机去拍照,怎么取景就很关键。心向内缘,就是要更加深刻地去认识内心中的佛法,认识到自己的心是怎么取相的。《妙法圣念处经》云:“一切业报身,离心不可得,是故降伏心,当获无尽果。汝速勤修进,调伏离执迷,满善得随心,究竟获安乐。心若恒调伏,永不增诸过,智者善伏心,诸苦不能害。”(卷第五)《入菩萨行论》说:“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我们的心不可拒绝外在的境界。即使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依然可以看到墙壁;即使把眼睛闭起来,依然可以看到黑暗;一直看着黑暗就会想什么时候把眼睛睁开——我们的心是关不住的。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通过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来解决外在的问题。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外在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好。这是关键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四、信心去疑惑,如理调作意
  内心如何与佛法相应而解决问题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我们的信心。去除怀疑,才能真正体现出佛法的作用。疑是五盖之一,盖的意思就是遮盖善法。疑心如同毒药,能够污染内心的善法种子。随着疑心在内心一点一点积累和扩散开来,内心就逐渐丧失了佛法的力量和进步的动力,因此要着意对治。《杂集论》说:“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转故。”(卷第七)《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说:“疑结者,谓于谛犹豫。疑结所系故,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卷第四)
  有人学佛之后,懂了一些业果的道理,很怕因为自己犯的一些错误而在后世堕入三恶道中,结果一天到晚心神不宁,内心根本安住不下来。其实这是自己吓唬自己,问题也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什么对恶业感果的恐惧不能转化到修学善法上呢?原因在于对三宝的信心不够,没有真正相信三宝完全有能力救护我们,也没有真正相信三宝具有大慈悲心而不弃舍我们,更没有信心按照佛菩萨的教导认真去做。《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佛是皈依大师,僧是皈依正行助伴,故正皈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卷第四)
  信心将使内心清净。没有信心,内心就不能清净,就会浑浊,从而跟恶法相应。《俱舍论颂疏论本》说:“信者,澄净也。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不信者,令心不澄净,是前所说信所对治。”(卷第四)
  信心是善法的根本、佛法的源泉,将使内心中源源不断产生出向上的力量。这是因为信心是一种大善地法(十个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能够遍一切善心。当内心中生起善心时,会有一分信心存在;内心中有一分信心生起,则其它善法也会相应引生。《俱舍论颂疏论本》云:“信等(大善地法)具此两义:一则唯是善性,二则遍一切善心。”(卷第四)《成唯识论》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卷第六)反之,不信是大烦恼地法(六个大烦恼地法:痴、逸、怠、不信、昏、掉),会承载引生其它烦恼。如果心里没有信心,各种烦恼乃至恶业会接踵而至。如《成唯识论》说: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应知,然诸染法各有别相,唯此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是故说此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非别有性。若于余事邪忍乐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卷第六)
  因为信心有极大的功德,所以在佛经中被数数宣说,如《华严经》说:“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八十卷之卷十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
  “菩萨声闻化众生,如大河水流不竭;众生无信化不被,如处幽冥日难照。如来月光甚清涼,能除众暗亦如是;犹如覆盆月不照,迷惑众生亦如是。法宝甘露妙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有信服药证菩提,无信随缘堕恶道。菩萨声闻常在世,无数方便度众生,若有众生信乐心,各入三乘安乐位。”(卷第三)
  有些人可能没有学多少理论,但是他内心中佛法的力量很坚定,从来没有怀疑,这是真正有佛法的表现。有的人学了许多理论,但是仍然半信半疑、将信将疑,乃至很多时候根本就不信,那么他学的这些理论都跟佛法没有关系。理论没有化为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理论还是理论,不信还是不信。当然,不必因有些疑心而自暴自弃,信心的培养一般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彻于整个生命之中,通过不断熏习和巩固而获得。
  有了信心,就容易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能够帮助我们增长内心的佛法。如理作意就是要把烦恼的心转化为跟佛法相应的心,使心中不起恶法,乃至把烦恼转为增长内心佛法力量的增上缘。《大宝积经》云:
  “云何名为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乃至摄持于心平等安住?舍利子!所言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便生欲乐勇猛策励者,是谓如理作意故;发勤精进者,是谓不舍如理作意故;摄持于心平等安住者,是则名为如理观察。何以故?由如理方便故,恶不善法不复现行。”(卷第五十三)
  比如一盘很普通的菜,只要善加调味,可以非常好吃。反之,虽然是一盘非常好的山珍海味,但是味道调错了,就非常难吃。境界就像是饭菜,如理作意就像是好的调料。不管好坏顺逆各种境界,只要懂得去如理作意,内心都可以得到佛法的加持与力量。如《顺正理论》云:“受类饮食,增益损减有情身故;想同助味,由取怨、亲、中平等相。”(卷第三)《俱舍论记》云:“受类饮食,增益损减有情身故,故次说受。求得食已不可独进,次求助味谓菹盐等。想同助味,由取怨、亲、中平等相,助生受故,故次说想。”(卷第一)
  如理作意需要树立最基本的业果概念,笃信业果法则真实不虚。相信业果,不是让人变得消极逃避,而是让人更加积极乐观。因为未来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取决于自己当下的种因。《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说:“信业报故,于一切善法中如理作意。”(卷第二)《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
  “云何菩萨如理相应修习佛法?如理者,名入缘生。何以故?如彼彼因缘,感彼彼果报。谓如布施因,获大财富;……尸罗是生人天之因;……忍辱柔和为庄严身口意之因;……精进为能引摄一切佛法之因;……禅定为于正知之因;……般若多闻为大慧之因;……如是能于一切善法,知如是因,感如是果,是名因缘如理作意。”(卷第三)
  反之,不如理作意是所有烦恼的根本和一切过失的先导。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认识角度出了问题,障碍了内心清净善法的出现,那么内心就没有佛法,不可能有安住的力量。《佛说未曾有正法经》说:“又问:‘即此无明,孰为根本?’佛答曰:‘不如理作意是为根本。’”(卷第三)《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云何是因?云何是缘?谓即一切众生诸杂染中,不如理作意是因,无明是缘;无明为因,行为缘;行为因,识为缘;……一切烦恼诸根本,源由不如理作意,从是因缘生有支,佛善了故为开晓。”(卷第十二)《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菩萨于彼因缘,若有动念思惟,不如理作意,皆是魔作。”(卷第七)法称论师《释量论自释》说:“生起一切过失之先行者,谓乃不如理作意故。身等虽为因法体,然于诸单独中无有功能故。”

五、师友增上缘,事业利众生
  牢记心向内缘,在与师友的互动中就可以实现辗转增上。辗转增上就是人与人、人与事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互相促进,不断增上,不断进步,越来越好。
  在师友团体中学习承担,是磨炼自己心性的最好机会。《净心诫观法》说:“经云:‘此国一日修道,胜他方一劫。’何以故?此中多恼害,能忍者希,虽忍诸苦,功德易长;净土无恼,佛道难成。”(卷第二)虽然大家都是好心,但是在做事过程中,还是会因为意见和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种种摩擦和不愉快。这时要及时调整自己,心向内缘,以佛法反观内心,并在承担中逐步走向成熟。如果一承担就跟大家闹矛盾,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原因在于内心有烦恼,对别人没有包容心,不能容纳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所以,要在承担中成熟自身、包容他人。
  很多人都不缺知识、学问和技能,既有能力,又会办事,但并不意味着他的修行就一定好。关键看他是否能在承担中真正认识到佛法的本源,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并运用佛法。如果自己感受不到佛法,那么对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就容易产生诸多不满和抱怨,比如觉得“庙里来的人怎么这么少”、“为什么只有自己干,别人都不帮忙”等,这些其实都是自己内心有躁动、烦恼和问题的表现。长此以往,也就难以坚持学下去了。
  学佛修行、建设团队、承担佛法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蕅益大师在《楞严经玄义》中说:“菩提心秪是悲智双运,上求自性佛道名智,下化自性众生名悲也。”(卷第二)上求佛道,就是时时刻刻保持对三宝、佛法的希求心;下化众生,就是要去帮助无数有苦、有难的众生。无论打坐也好,诵经也好,研究教理也好,都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有了这样的发心,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动力无穷。《华严经》说:“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最胜药,服之延龄,长得充健,不羸不瘦,不老不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服菩提心最胜智药,住无数劫生死之中修菩萨行,心无疲厌,亦无染着。”(四十卷之卷第三十六)《劝发菩提心文》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做佛教事业,都是为成就众生修学佛法的因缘而做,不是仅出于个人的兴趣。圆满成办一件事情是非常辛苦的,需要很多缘起的配合,需要众人的携手合作。例如为办好一台晚会,有许多工作人员在幕后默默付出,演员费很大的心力来排练,道具师花很多功夫做道具,导演协调方方面面的事务……。大家在一起做事非常不容易,而得以做成、做好是因为大家心中有愿力,都想把这件事情做成、做好。省庵大师的话是对我们很好的策励:“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劝发菩提心文》)修学佛法,内心里要有菩提大愿,才能不畏困难,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一步步成就深广利生事业。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头低下了,人格却升华了

作者: 12月05日龙泉寺网院QQ群聊天记录  

常芳:我最近遇事老发脾气,不知如何改?
副组:发脾气是恶业不清净,希望师兄莫见怪,确实是如此的。
常芳:就像今天抱着我儿子,—开车男开车就是不停,把我逼水沆边,我气的不走了,那男的下车还骂我,我在雨中抱着我儿子就是不让路。

副组:发脾气是习气所致,每个人在习气消除之前可能都会发脾气,有的发得大,有的能控制得住就小。但是发脾气就好像往篱笆上钉一个钉子,钉进去就是一砖头的事情,但是你要拔出来却要用上加倍的力气,而且即使拔出来也会留下痕迹,永远都去不掉,所以能控制脾气的是贤人了。

副组:这样的事情我前些日子也碰到过,自己觉得一点没有碰到别人,怎么别人可以这么过分,当下也是不依不饶的,不过事后又很后悔。

副组:有句话说得好,忍一时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讲得太好了。

常芳:我现在越来越拧。

副组:自己跟自己拧,何必呢?

常芳:是。

副组:咱又拧不过别人。

常芳:可真气不过。

副组:你说你也不能狠心打人吧,你也不能没素质到骂人吧,你打也打不过,骂也骂不过,你还要让自己生气上火,这是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啊?

常芳:没法释怀。

副组:气,发出来就是生气,但是这个气要吞得下去才是大丈夫。有涵养的人是怎么造就的,就是咽得下气,容得下人。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啊,划不来啊!

常芳:说是这样说,可就是气,有车了不起啊?!

副组:其实有车是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你心里还是有点攀比和得失心,还有不平。因为你没有车你才会这样气,是不是?

常芳:是啊。

副组:气坏身子无人替啊,莫生气。

常芳:好像不是。

副组:嘴巴上逞强的事谁都能做,但是那都是凡夫的习气。我也是跟你差不多境界一来就不及格了,事后还是要后悔。你就让别人逞强一回,服一次输又有什么输不起的呢?谦逊是美德。

常心:道理我都懂,可到事上就不行了。

常芳:我这睡不着,气的,真想脱离尘世。

副组:这么气啊?哎呀 那可不行。你现在要反省和忏悔。你是佛弟子啊!还心眼小小的,跟那凡夫一模一样,那还得了。你说你学佛学什么呢?不是学慈悲吗?你不慈悲别人也就算了,你连自己都不慈悲吗?

常芳:他还骂我?你……我都说不出来。

副组:当还债想,过去了就不要去想那么多了。有什么好气的?他骂的是站在车边挡他路的你,不是现在的你。

常芳:看来我太不够格了。

副组:恩,反省自己才会进步。

副组:怨恨别人只会增加罪恶。

常芳:我先让开的。

副组:对啊,你做得比他好。我们低下我们的头,但是我们的人格却升华了。有的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头看起来是抬起来了,但是他的心却堕落了。

常芳:叫师兄这样一说我好受多了。

副组:其实人也都差不多,道理都懂,就是要别人说给自己听。好受了?宣化上人说:不要跟任何人有污染的渊源,那样会让你堕落。你又让自己堕落了一次。以后能避免就要避免。

常芳:呵呵,好的,谢谢师兄。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如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行者的信念即是如此,水的流动就象行者。收拾起泛白的行囊,筑起情感的堡垒,在菩提的大道上一路行去,无怨无悔。


水从来不眷念过往,滞留现在,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是它的信念,从不停息地流动,不懈地追求,永不言放弃!

  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水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再由地下回升天上的无数个轮回。走过森林、峡谷、草地……一路奔驰而去,却没有因美景的诱惑而停歇,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道美不胜收的景!

  水愿作负载的工具,愿作行者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他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孤独者。大海不纳死尸,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比山深谙随势应变的道理。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邃的智慧。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行者的心永远都是谦和卑下的,因为他深知“我慢高山不流德水”。晦略而韬光,才能体现行者的智慧,光芒万丈!

  雨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放弃了所有,就是远离了执着。水对外界没有所求,而无论有情无情,四大五行,皆不离水。行者如水,清心寡欲,无为而无所不为。

水如精灵,夜雾呵护着生灵如一只巨大的手;晨露在滋润了万物,完成了使命之后,在太阳的璀璨光辉中,灵魂得到了升华。行者在走过漫长、艰辛的旅程,只是为了为芸芸众生寻求一个超越的理念。水滋养了一切,也蕴含于万物。行者的菩提心时时都是与众生在一起,脉脉相连,息息相关,牵挂、摄受着法界每一位众生。

  行者有一口吸尽千江水的气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留下千古传奇;陈真谛乘风破浪,只为大法东来。行者如水,方圆随器,随遇而安,住世间而善用出世之智。“如来真身本无二,应物随形满世间”(1)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众生傍水而住,行者因众生而住。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在行者心中就如那虚无缥缈的月。故而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水不仅养育了万物苍生,也演绎着亘古不变的哲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恰倒好处,便是中道的体现。执着是一种如磐石的坚固,水如果失去了柔情,便能伤害一切。行者如果没有了菩提心,那么不仅仅是对众生的伤害,也是对自身的摧残与否定。

  行者有一份柔情如水,但不似烟。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而烟是无止尽的缱绊。水滋养一切含识,洗尘除垢而不惜玷污自己。菩萨以大悲为水,留惑润生,不惜往返娑婆八千返。没有承诺,也无需承诺,这就是没有承诺的承诺。

  众生的心如此起彼浮的海,行者的心一平如镜,故而有海映三昧一览大千,无一余不影现。水能濯洗,表清净意。不分拣择性地,凡是污垢皆洗涤荡尽。行者的觉照如潺潺的细流,缓缓地漂白世出世间的无明尘垢。

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的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山与水,一静一动,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花开花谢,四季变幻的行者。因为他能在水中默读山,能在山的多情中谛听水,从无情中注释有情生命的谛理!

  山的磐坐,是为了万物的褓抱;水奔腾不息,是为了示现生灭的幻象。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智者深深懂得,水的流动便是生命血液的汹涌;水的呜咽,便是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痛苦的呼号。

  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在生与死无话可说的时刻,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的泪属于水!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12-22 01:08 , Processed in 0.045064 second(s), 2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