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6|回复: 0

[散文] 知青下乡并非始于“文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8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青下乡并非始于“文革”
从抄录文革日记中发现——
高致贤
提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们多以为开始于文化大革命,其实不然。我从抄录文革日记(附后)中想起这个问题,现就我所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我们贵州大方县有组织的知青下乡,始于1964年。那是县里在贯彻毛泽东1964年春节与毛远新谈话(简称春节谈话)精神的时候,将大方县城里的几十个知青【实际上是一批既没有读书,也没有职业的闲散青年】下放到长石区,集体食宿,统一组织参加农业生产。当时这一工作属于教育局管,我在瓢井小学教书,就是宣传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5年,县里又安排了一批城市青年到瓢井区八堡公社长新大队集体落户。其实他们并非全是知识青年,而是一些城市干居民或家庭出身不太好的闲散青年,有的只读过小学三四年级。当时还由瓢井小学派刘达琴老师去当他们领队。我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还专程去采访他们。其实,知青下乡工作,在大方县解放后就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我的好友郭桂发1951年春季从猫场考入大定中学,1954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当农民,县里在学校为他召开热烈隆重的欢送大会,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劳动锻炼。
郭桂发是我县解放后入学的首届初中毕业生之一,当时县委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最高学历只是初中肄业。那时的初中生相当干部,比现在的博士后容易找工作。郭桂发回乡当农民才受到那样隆重的欢送。几年后,他参加工作了。文革后期,郭桂发又去带领大方城关12.26”知青队下乡。他带的这一批知青中,仅我所知,而今专家、学者、教授不少;当公务员的,也有两名部级干部了。
文革前的知青下乡,我以为是为城市无业青年就业找出路,达到“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要求,为国家城市物资匮乏减负而放包袱。文革中停止升学,积压下大批城市知青,包袱越背越重,于是文革期间便有了“农村是广阔的天地......”的“给出路的政策”,于是,便形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才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随着文化大革命一道寿终正寝了。
历史已经开始证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非全是坏事。许多上山下乡知青而今在各行各业建设中起骨干作用,成为领军人物;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张德江等,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附文革日记:1966619日 星期天 情
今晚赶到八堡公社长新大队,和我县第二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他们分别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学习毛著的体会和成绩……
他们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放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就在哪里取得伟大成果。……
追记:所谓我县第二批上山下乡知青,即是1965年从县城到瓢井区八堡公社长新大队集体落户的知青。其实他们并非全是知识青年,而是一些城市干居民或家庭出身不太好的闲散青年,有的只读过小学三四年级。当时还由瓢井小学派刘达琴老师去当他们领队。此前已有一批去长石区安家落户的,故他们称为第二批。那是贯彻毛泽东1964年春节与毛远新谈话精神的行动。
2012.5.24.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2-5 13:55 , Processed in 0.042048 second(s), 2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