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午午

[书单] 《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京剧《三家店》里有一段秦琼的唱段:“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一不是响马并贼寇,二不是歹人把城偷。杨林与我来争斗,因此上发配到登州。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舍不得衙役门众班头,实难舍街坊四邻与我的好朋友,舍不得老娘白了头。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叫一声解差把店投。”

第一段述说他因锏打杨林被发配到登州,次一段述说他对好友亲人的思念,渐引出心中最挂念的人——秦老夫人。第三段最为感人,那句“儿行千里母担忧”更是切切实实地唱出了亲人之间血肉相连的牵挂。

《说唐全传》里秦琼不是武艺最高强的一个(108条好汉排名16),却是名声最响最受人喜欢的一个。中国人是这样的,讲本领还要讲人缘,本领高强还要会待人接物,才能让人低头写一个服字。一本《说唐》看下来,秦叔宝除了在学回马枪时耍了点小心眼,基本上都是坦荡大度的。他为人处事很妥帖,上至年少气盛的罗成,下至混沌莽撞的程咬金都对他衷心钦敬。书中许多情节都围绕他展开,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男主角。开篇即写他父亲秦彝城破托孤,宁夫人(秦夫人)带着孤儿远避他乡。秦叔宝长大以后事母至孝,在社会上也很吃得开,渐渐有些英雄好汉的名声。是真龙浅水藏不住,后来秦夫人六十大寿一干英雄还聚在一起为秦母贺寿。有子如此,早年含辛茹苦总算是值得的。

秦叔宝发配登州时在大街上唱得凄苦,大抵是因为担忧思念母亲的缘故。与他自身他并没有多少担心,这就是真英雄与一般小男人的不同。再说除了年幼丧父之外,叔宝怎么算也得算是个好命的人。一般是差解,林冲一路被人折磨地要死要活,野猪林里还差点被人害了性命,他眼见得红日西沉,嘴一张:“解差啊,时候不早了,咱们该投店了吧!”人家立马就去找旅店休息了。瞧这小日子过的,要不是扛个枷,这就等于带队出差公干呐。说起来,秦叔宝比《陟岵》里远役的少子要幸运的多。别看他是发配,可是人家英雄的名声在那儿,很快就有人慕名来接待了,还要赞一句,叹一句:“英雄落难啊!”转身吩咐弟兄们:“好生伺候着你秦爷。”而《《陟岵》诗中少子,应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罢,被抓差了,虽然没有枷扛在身上,却比有枷拘得还紧。

怎么着,你小子不过一普通人,力不能举鼎,声不能骇人。那还不老老实实给我当差去啊,叫你干啥干啥,给你吃啥吃啥,没得抱怨的权利。于是这可怜的小子,就在某天爬上了一处高山远望,满怀希望又不无绝望的唱——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无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登临葱茏山岗上,远远把我爹爹望。似闻我爹对我说:我的儿啊行役忙,早晚不停真紧张。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留远方。
登临荒芜山岗上,远远把我妈妈望。似闻我妈对我道:我的小儿行役忙,没日没夜睡不香。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将娘忘。
登临那座山岗上,远远把我哥哥望。似闻我哥对我讲:我的兄弟行役忙,白天黑夜一个样。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死他乡。

品评诗意,这孩子应该还是在行役的途中,经常变换地方,只有如此,才会一会儿登上草木葱郁的山岗(岵),一会儿又爬上一座荒芜的山岗(屺)。为什么说他不是在往回家赶的途中,因为诗中屡次提起行役的无止无息,亲人担忧,而不言自己归期。如果是差事已经结束,起码应该有类似《采薇》“今我来思”之意,可是读不见。父母兄长的声声惦念,反而加重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孤苦感。他在家中应该是受人爱宠的小儿子,可是现在,他却孤苦伶仃,独自在外忍受着劳役的辛苦。通篇至结尾都给人极大的忧念——他到底还能不能回家?最后是客死异乡还是回归故里?

《陟岵》全诗三章,皆为赋体,全诗重章叠唱,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远望当归,长歌当哭。人子行役,倘非思亲情急,不会登高望乡。此诗开篇,登高远望之旨便一意三复: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开首两句,便把远望当归之意、长歌当哭之情,抒发得痛切感人。然而,《陟岵》妙处和独创性,不仅仅在于起句即正面直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主人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

尤其诗的第二章,他回忆母亲对他的叮嘱,真的让我不由自主就想起那几句唱词:“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我说他苦过秦琼是因为他不落泪也肝肠寸断。细心体味,这一从对面设想的幻境,在艺术创造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幻境的创造,是想像与怀忆的融会。汉唐的《郑笺》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释为征人望乡之时追忆当年临别时亲人的叮咛。此说通而不透;诗人造境不只是追忆,而是想像和怀忆的融合。正如钱钟书指出:“然窃意面语当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

其二,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毛传在各章后曾依次评曰:“父尚义”、“母尚恩”、“兄尚亲”。这虽带有迂儒气息,却已见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父亲说“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为父的旷达;母亲说“犹来无弃”,叮咛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则是更多地从母亲的心理出发,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怜少子”的深情;兄长的“犹来无死”,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他乡,这脱口而出的“犹来无死”,强烈表现了手足深情,表现了对青春生命的爱惜和珍视。

在篇幅短小、语言简古的《诗经》中,寥寥数笔即写出人物的个性,已是极为不易,而能在从对面设想的幻境中,写出人物的特点,更属难能可贵。这在后世同类抒情模式的思乡诗中,也是不多见的。《陟岵》一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思亲佳作。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思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里多说一点与重九登高有关的传说——晋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灾祸。后遂以九日登高为习俗。游役之思常被古人连用,实际上还是有分别的。宦游之人,嘴里絮絮念着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实际上无奈是有的,却不是那么艰辛入骨。所以你看诗词里,那些宦游的人,一叶扁舟泊岸,三杯两盏薄酒衬着几树烟柳摇曳,景有了,情便带着酒香丝丝从喉咙里逸出来,带着文人的优雅矜持——半是哀怨,半是享受。崔颢式销魂的愁,惹你感触么,我也感触——坦言之不到那个境界的人还享受不到。日暮乡关何处是?你信他当真不知么?问的凄然,心里却是有底的,家在那里,人只是一时不归。

行役的人要苦得多,有太多无可奈何在里面,冲淡了独身在外的自由色彩。因为他不知何时命终,不知何时再归故里再见亲人。很可能,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不是以放荡旷达的心态在外游历的人,永远也无法轻巧起来。如在田里耕作的人,看见陌上花开,和心情闲散的游人看见花开的心情是不同的,你要他缓缓归么?他想着错了这个季节,收成就不同了。这样切实而沉重的乡思。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豳风·七月》

豳,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周族祖先公由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迁居于此。《豳风》是豳地一带民歌,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七月》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

很多人看到这句“七月流火”就很自然地认为这是用来形容天气炎热的。据说有一位知名高校的中 文系教授某年夏日在作演讲时,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感慨:“真是七月流火啊!”其实正好相反。所谓“流火”,《辞海》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由此可见,“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故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得更为简洁明了:“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描写的是将近4000年前的景象,由于岁差,我们今天看到的天象与我们的前辈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那时的“七月”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公历8、9月。

西周的太阳,炽烈或柔亮?照在人身上是什么感觉呢?那时空气清甜,土地空旷。风在原野中来去像飞鸟一样自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是豳地的采诗官们记录下来的《七月》的第一句。采诗官们驾着马车,走过豳地的田园山野,有农夫和奴隶在耕作,有男有女。不错。他们都很勤快,这当中还有些庄园主,他们不改朴素的本性,和农奴们一起工作,到了午饭的时间,庄园主的妻女们带着饭来了,他们非常守礼地把饭菜送到了田官面前。大家一起吃得其乐融融。采诗官们觉得既开心又自豪:这是他们繁荣兴盛的大周朝才有的景象啊,早在数十年前,残暴的商纣在位时,哪有这样温馨和睦的画面呢?那时候仿佛连太都是灰色的,大地了无生机,民不聊生啊!采诗官忙记下了:“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你瞧,这些温文有礼的百姓们都是有赖伟大的周公训导而成,这是必须让后世知道的功绩。

孔子说,周公是除了周文王外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周公的名字叫姬旦,他的父亲就是周文王姬昌。他的哥哥叫姬发,也就是推翻商纣的周武王,而难得的是姬旦与姬发是同一个娘生的。周武王死时,继位的周成王姬诵还太小,于是,周公便责无旁贷地摄政天下。


之后伟大的周公又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便是大名鼎鼎的周公东征,平定了武庚领导的殷商遗民的大规模叛乱。第二件是营建东都,迁商的遗民于此便于监视,奠定周朝八百年的基业。第三件是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自己封于鲁国,却终身不就国,尽心辅佐成王,成就了成康盛世的伟业。于是五百年后有一个鲁国的老人,坐在牛车上进行漫长的旅行,向他的学生们讲述着伟大的周公一生的丰功伟绩。 毫无疑问,采诗也是繁复而浩大的周礼的一部分,它严格的要求着采诗官们记录下民间的一切,你的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心也必须了解。于是,采诗官们继续往前走,他路过桑园。道路边没有手挎桑篮的女子,桑园里已经没有女奴在采桑,现在不是春日,可是她们的歌声好象还回旋在空中久久不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当时春昼时长,女子们可以慢慢地场中歌,轻松采够白蒿子。采白蒿子是因为,蚕子未孵化,煮白蒿水浇之容易出来。难得有采桑这样优雅的劳动,不急不缓地展示人世华丽深重的风光。采诗官回想起这些女子的风致,一时间亦有些沉醉。脑中晃过一些紧颦的眉,忧虑的回眸,那是他的马车经过时惊起的。那些女子如水上的鸥鹭,惊慌地望着他。他突然明白了,她们是担心他是领主的家臣,来带她们走的。采桑女们都很害怕那些到野外来打猎,祭祀或者干脆就是寻欢作乐的贵族公子们突然坐着马车飞驰而来将她们中的一个掳去,或者是被女公子选中带去陪嫁。

无论那种情况都不好,有道是人离乡贱,何况身为奴隶。她们情愿留在家里,即使每天需要不停的劳作。但是人在家里,心里总是塌实温暖些。采诗官吟着“春日迟迟,女心伤悲”渐渐地远去了。他仿佛窥破了什么,又窥不破。只得摇摇头,驾着他的马车走了。怪不得他,生于彼时,死于彼时的人,思想很难拔节而出到超越那个时代。就是超越了,一己之力,又能起多大用处呢?太清醒的人,徒然自己痛苦而已。在采诗官的心里,还记下了这歌谣的另外一半。马车颠簸并没有颠散掉他鲜明的记忆。这些歌谣必须由他尽责地带回去,如实地唱给国君听,接着由史官刻在竹简上,这是伟大的周公交予的任务。再辛苦他也不敢忘。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载驱薄薄,蕈弗朱鞹

文姜与齐襄公相见之后,两人眉目传情,心痒难耐。齐襄公心领神会,借口后宫眷属要和许久未见的小姑相见,邀请文姜进宫,表面上是兄妹入宫叙旧,实质上则是昏天黑地缠绵了三天三夜。鲁桓公被冷落在驿馆里,孤灯照壁,冷雨敲窗,一夜又一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等到他赶到齐宫见到文姜时,只见她满面春风,醉眼惺松,不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居然狠狠地掌掴了他如花似玉的妻子,并口不择言地抖出他们兄妹的奸情,声言即日返国,绝不再作停留。

文姜向襄公哭诉,齐襄公自知理屈,又耽心丑事外扬,在无可奈何之下,便在临淄的风景区牛山设筵为鲁桓公夫妇饯行。鲁桓公身在齐国,也不愿使场面弄到无法转圜的地步,于是只好吩咐从人随护夫人先行出城,自己则匆匆赴宴。齐襄公已心怀杀机,鲁桓公犹懵然无知地借酒浇愁,终至酩酊大醉。齐襄公喊来心腹公子姜彭生暗暗嘱咐,在扶持鲁桓公上车时,悄悄地施一些手脚,这样鲁桓公只来得及闷哼一两声,就在迷醉中一命呜呼。在临淄城外十里长亭处,鲁桓公的车驾赶上了等在这儿的文姜一行车骑,公子姜彭生故作惊惧万状地向文姜报告说:“鲁侯酗酒伤肝,车行颠簸中竟然气绝身亡!”文姜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明事情真相,只好赶快报告齐襄公,并命令暂时停止行程,就地扎营护丧。齐襄公不久便赶到,假作悲痛模样,命令厚殓妹夫,并以酒后中毒向鲁国报丧。

鲁国姬姓宗室及臣民听到鲁桓公的死讯,自然是愤怒异常,虽然怀疑其中必有阴谋,理应大兴问罪之师,但查无实据,加上鲁弱齐强,倘若冒然出兵,犹如以卵击石。万般无奈,只好先行扶正世子姬同嗣位为鲁庄公,随即派人到齐迎丧,追究事变前后的蛛丝马迹。

事情很快便有了结果,鲁桓公是“拉肋而死”。外伤明显无法推脱,齐襄公丢卒保车,把责任推到姜彭生身上。齐襄公的说辞是:“公子姜彭生护送鲁侯出城,车中护持不当,以致鲁侯丧命。”并命令立即将公子姜彭生处死,以谢鲁人。

公子姜彭生好歹也算贵族,不然也轮不到他护送鲁侯,他原是奉命行事,如今竟成了罪魁祸首,自然是悔恨交加,于是当着鲁使的面大骂襄公兄妹乱伦,并发誓死后将变成厉鬼,来向齐襄公索命。事情很快就传遍了齐都临淄,更沸沸扬扬地传遍了天下。鲁桓公的灵枢迎回鲁国安葬以后,文姜却仍然滞留临淄,借以躲过面对鲁国臣民责难的难堪场面。正当齐襄公与文姜兄妹两人,如胶似漆地在临淄,沉缅在的情欲深渊之时,那厢鲁庄公已羞愤无地的派遣大臣前来迎母归鲁。在礼法上,齐 文姜夫君新丧,儿子嗣位,自应回国照顾一切,但是心中舍不下情人哥哥,又愧对各国臣民,虽然万分不情愿也得登车而去,待至行经禚地,就命令停车不进,坚称:“此地非齐非鲁,正吾居处也。”

既然母亲立意要暂住边境地区,鲁庄公只好派人在禚地建造宫室,具体地点在祝丘。齐襄公听说文姜滞留禚地,也派人在禚地附近的阜建造离宫。两处美仑美奂的宫室遥遥相对,文姜有时住在祝丘,有时越境住进阜,不用说那是因为齐襄公借出猎为名,来与妹子幽会了。新寡文姜,本该守丧含悲。深居简出才是;然而文姜照样衣着光鲜,巧笑倩兮地与齐襄公朝夕共处,且曾同车出游,招摇过市,这一行径被当时的文人记载下,据《春秋》载,庄公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四年“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五年“夫人姜氏如齐师”。七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又“会齐侯于觳”。老百姓没有史家那么矜持,讽刺别人还要写得含而不露似的优雅,会啊享啊的欲言又止,用一个“会”字一个“享”字就以为人家会躲在家里羞愧不已,面红耳赤的自我反省。民间对文姜的讽刺则变成了诗经里的《载驱》一诗:

载驱薄薄,蕈弗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弥弥。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儷儷。鲁道有荡,齐子遨游。

这首诗是描写文姜与襄公幽会来去途中的情形。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描写了文姜车驾的华贵车外缀满饰物,车内铺着软席兽皮。“发夕”,“岂弟”都是表现时间的词,是天朦朦亮的意思。这两个词是从另一面反映了文姜急不可待的心情。在天朦朦亮的时候就乘着四匹骏马驾着豪华的车子在大道疾驰而过,车驾是华贵到让人不可逼视的地步,车里人的操行却是低到行人皆摇头不齿的地步。与兄乱伦却招摇过市,有时与其兄同乘一车,相与调笑,放浪形骸到路人为之侧目,车中人却肆无忌惮。文姜身上有美艳辛辣的气息,她敢于罔顾一切的礼法和规则,以她自己的姿态凌驾于众人之上,这是一个遵从自己内心意志的人,世人怎么相待看望其实都与她无关。史家怎样的摇头跳脚,对于一生纵情情欲的文姜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武则天作为帝嫔先与太子李治偷情,出家为尼再还俗入宫,当了皇后再当皇帝,堂而皇之地养了男宠。她任性地颠覆了天地纲常,酸儒们手中史笔也不见得能拿她怎样。文姜也一样,她与其兄乱伦,春秋史笔却不能磨灭她作为鲁国国母的功绩,文姜她曾助儿子在“长勺之战”中打败了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猗嗟倡兮,颀而长兮


猗嗟倡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藏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正出兮,展我甥兮。
猗嗟变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诗经 齐风》的《猗嗟》是赞美少年射手的篇章,也有人说是赞美鲁庄公的,这是有迹可循的:据《左传庄公十一年》载:“乘丘之役(杜注在十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歂孙搏之。”南宫长万是当时有名的勇士,由于被鲁庄公射伤脚,才被歂孙活捉的,鲁庄公的射技,由此可以得见。

《诗序》认为这是“刺”庄公的,鲁庄公英武雄壮,射艺精绝,可惜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能防避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子焉。故要以诗刺之,此说未免武断。做人是自己做出来的,母亲怎样,未代表儿子怎样,烈妇养出不孝子,荡妇却有个好儿子,人与人的不同绝年能一概而论。还是方玉润说得有理,他在《诗序原始》中说:“此齐人初见庄公而叹其威仪技艺之美。不失为名门之子,而又可以以戡乱才,诚哉,其为齐侯之甥矣!意本赞美,以其母不贤,故自后人观之而以为刺尔。于是议论纷纷,以‘齐侯之甥’以为微词,将诗人忠厚待人的本意尽情说坏。”细读《猗嗟》可以看出方氏所言不诬,且颇有见地,《猗嗟》是“美”庄公,而不是“刺”。

《猗嗟》的好处在于描写的细致生动。诗人以赞美的口吻,夸张的笔调,细致地描绘了一位英武的少年射手形象。全诗共三章,每章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写射手身材体态的健美,后半部分写他技艺的高超。

“昌”“名”“娈”都是健壮美好的意思,这里是总写鲁庄公的仪表美,接着写具体部位之美:“抑若扬兮,美目扬兮”(面容宽阔姣好,眼睛明亮),在中国的古典审美观里,男子身材高大与健壮有关,面庞宽阔则显得威严。而表现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眼睛的描写必不可少,诗人用了大量笔墨去描写庄公的眼睛“美目扬兮”、 “美目清兮”、“清扬婉兮”,有张僧鳐说的“画龙点睛”之效。如此,一个英俊少年顾盼有神的情态就栩栩如生了。

与写庄公的形体美不同,写他的箭艺高超时,诗人则着力于整个动态美。古代,射箭之前会有一种仪式,表演射法的各种姿势,名为“兴舞”。 “巧趋跄兮”“舞则选兮”说的就是这种仪式,在讲究礼乐姿态的古代,一个出色的射手,射箭之前展现出的仪态,动作,和他的射技一样重要。

现在的人讲究优生学,父母的基因对子女影响很大,文姜美艳绝伦,她的儿子鲁庄公仪表堂堂,英俊洒脱。真是让人开心的事,诗经里再怎么诋毁文姜的品行,却不得不嫉妒地承认她和庄公都有一副出色的皮相。拥有美好的外表,是一件珍贵值得骄傲的事。有了上天的厚爱,更应该自我珍惜。文姜应该是懂的,所以在千帆过尽之后,毅然洗脱了繁华放荡,回复了稚真女子的本色。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女同车,颜如舜花

礼教是人言传身教制定出来的东西,具有普遍的威慑力,人是习惯群居迁就的,所以人言毕竟可畏。齐文姜是一个绝色的尤物,美艳无与伦比,淫荡也为天下之冠,她的行为摇荡了人心;紊乱了伦常,不只是齐、鲁两国的百姓冷嘲热讽,其他的诸侯国也对兄妹俩的淫乱行为议论纷纷。襄公和妹妹肆混日久,自己又好大喜功。手中君权也难杜天下悠悠之口,鲁庄公四年,年届四旬的齐襄公鼓足勇气向周庄王的妹妹求婚,其时周室虽已式微,名义上仍被天下诸侯尊为天子,缔婚皇家照样是莫大的荣宠。周庄王嗣位未久,正需要大国支持.于是欣然应允,并指派同宗的(周王室姓姬)鲁庄公就近主婚。鲁庄公在名义上是齐襄公的外甥,实际上犹如“假子”,齐襄公既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又是霸占其母的“吁夫”。如今鲁庄公竟然奉王命替齐襄公主婚,心情之复杂,自然不难想像。虽然如此,由于王命不可违,鲁庄公还是按照礼仪代替周王室为齐襄公主持了婚礼。

这是齐襄公与鲁庄公的第一次正式会面,一个是爱屋及乌,并带有浓重的内疚心情,竭尽所能地示好;一个则懔于齐国的强盛,不得不恪守晚辈之礼。如斯谦近平和,竞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约定联合攻伐卫国。得胜之后,齐襄公又大方地把卫国进献的金银珠玉,全部赠给了鲁庄公。这世上极少有人能抵御物质的诱惑,一 国之君也是人。襄公这招攻心术这非常有效,年甫二十岁,血气方刚的鲁庄公,不由对齐襄公的敌意尽消。

甥舅两人并辔行猎,相与饮酒作乐,亲密如同家人;不久齐襄公的新婚夫人周王姬生下一女,立刻许配给鲁庄公为妻,顾不得年龄悬殊,按文姜的话来说,为了亲近母族,等她二十年又有何妨。鲁庄公也有自己的打算,既然母亲和舅舅的事天下皆知,木已成舟,那不如顺其自然,改善和齐国的关系,对他自己的权位也是更有力的保障。

齐、鲁两国国君关系的改善,被两国百姓传为笑谈。但春秋时男女关系毕竟松泛,这一点笑谈是没有什么致命的杀伤力的。鲁庄公既然默认了母亲与舅舅的特殊关系,当事人自然祛除了一层天大的顾虑。周王姬命薄,不久过世。襄公理所当然地恢复了自由身,更加心无负担地和妹妹双飞双宿,而且还邀游各地,有时到彀城,有时到防城,出双人对伊然夫妇。这就是上文《载驱》所描写的幽会后面复杂暧昧的政治背景。

就这样齐襄公与文姜又昏天黑地的又过了五年,两人或床第缠绵不理国事,或四处漫游,时常经月不返,国政自然是一天不如一天,危机在逐渐加深。大夫鲍叔牙奉公子姜小白出奔莒国,管仲奉公子姜纠出奔鲁国。不久,果然乱起,齐襄公被大夫连称和管至父所杀,立公子姜无智为国君。

据说大夫连称及管至父与齐襄公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起因于两人奉派戍边,两个好逸恶劳的人嫌守边境寒苦,就问戍守到什么时候可以放假回城,齐襄公正吃香瓜,随口答应以明年瓜熟为期,这就是成语“及瓜而代”一词的由来。第二年瓜熟时期,齐襄公根本忘了戍边将士换防之约。这时齐境紊乱迭起,连称与管至父深恐远在边境,不能掌握局势.为了卫护并争取自身权益,不等命令就撤防返回都城。

私自撤防,形同儿戏,军国大政.岂可如此肆意为之,倘若齐襄公追究下来,不管是天理国法那一方面,连称和管至父都无法自圆其说。连称与管至父越想越觉得难辞其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趁齐襄公漫游归来身心俱疲之际,一举将其杀死。

据传,那天齐襄公在打猎打得正欢,不觉掉了一只鞋,由于当时鞋比较珍贵,一伙人就回去去找鞋,当时天色已暗,林木萧萧中,襄公恍惚瞥见公子姜彭生满身血污前来索命。然后就有一只神齐的大野猪立在襄公车前立在车前,口吐人言,说齐襄公死期已到。齐襄公以为是姜彭生的鬼魂前来索命,惊吓过度精神差点崩溃,也是合该襄公命绝,当晚就有连称与管至父的叛变。而且最诡异的是,当他差不多就要躲过去的时候,那只丢掉的鞋子居然又凭空落了出来,啪地落在地上,落在他跟前,引得叛军来搜,毫无反抗就一命呜呼了。

齐襄公死后,鲍叔牙拥戴的公子姜小白与管仲拥戴的公子姜纠,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最终姜小白获胜,他不念旧恶,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的实力大大发展,成了春秋时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齐桓公。

政局翻转,文姜在禚地再呆下去也没有意义。与姜诸儿的恋情,虽为天下人所不齿,于她自己而言,却是极真诚的情感经历,使她整个人变得更饱满丰富。与世俗礼法的角力,更使她不曾堕落为一个平庸的女人。回到鲁国以后,齐文姜曾经有好几年一心一意地帮儿子鲁庄公处理国政,由于她心思细密,手腕灵活,不但迅速地大权在握,在“国际”间更折冲樽俎,处置得宜,使得鲁国威望在“国际”上提高了不少,还在长勺挫败了齐桓公的进攻,一度成为军事强国。又过了十多年,鲁庄公也已与齐襄公长大成人的女儿结婚了,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的国势如日中天,众人都忙着瞻仰齐桓公的英武与霸业。前朝齐襄公与文姜之间的旧事,渐渐地被似水年华洗得褪了色,只有郑国的臣民对那个曾被他们的世子姬忽拒婚的文姜记忆犹新。根据各种史料记载:郑国堪称春秋时代是淫风最炽的地方,他们根本不把文姜的淫荡行径,当成是可卑的污点。相反却认为以文姜的聪明及美貌他们的公子姬忽拒绝与齐文姜结婚是莫大的失策。

《诗经·郑风》里的《有女同车》一诗,对齐文姜的美貌,描绘得纤毫毕陈,除了把她形容成像木瑾花一样的艳丽而外,还称誉她颇为贤德。诗是这样的:

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事情还要从那个被文姜看中的男人姬忽说起,据史料的记载分析,这诗当作于忽拒婚于齐,而迎娶陈妫之时,赞美陈妫是从迎亲落笔,古婚有六礼;其中最后一礼为亲迎。亲迎即迎亲,新郎接到新娘后,要登上新娘的车,并为之驾车,在车论转动三圈以后,新郎下车,由御手驾车;然后男女各自登乘自己的车,来到新郎家。

亲迎是大礼,犹如女娲造人的最后一步那样圆满。贵族结婚,对亲迎尤其重视。诗经中以亲迎为内容的诗篇还有《召南》中的《鹊巢》和《何彼秾矣》。郑人于赞美迎娶陈妫的庄重华贵之中,惋惜忽失去了齐姜。依《毛序》的观点,“有女”之女与“彼美”之女应是两个人,清钱澄之《田间诗学》说前一人为太子忽所娶陈妫,后一人为齐侯之女文姜。从诗中叙陈女只言其色,叙齐女则兼言其德,木槿花又花期不长几点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作诗的人赞美陈妫美好,貌美娇柔,赞孟姜不止说她美好,还说她品德好。虽然没有贬损陈妫的意思,但是偏爱不言自明,说陈妫美好,孟姜更美好,意在说明与卫联姻不如与齐联姻好。

爱情是很奇怪的事情,齐女世人皆喜之,仰之弥高,趋之若骛。唯忽易得而不得,两次拒婚于齐,是真正做到了“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必须承认姬忽这个人还是蛮有男子气概和原则的,文姜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地。在政治婚姻盛行并习以为常的时候,姬忽坚持对自己的感情负责,没有屈从于齐,只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郑人为他惋惜,他自己却一定不觉得可惜。也许,要一个有志节的男子屈从于比自己更强大的权势之下,是比要他死更艰难的事。

所以不妨把这看作一对贵族青年男女乘车出去游玩的恋歌,男子赞美女子的美貌,觉得她无一处不美不适合自己的心意。赞她如花一样娇艳的脸庞,赞她行动如鸟轻盈飞翔,赞她身份高贵,品德更是美好。那位与他同车的姑娘,正是齐国姜家的大女儿,但是齐之长女并非文姜,所以也有可能,诗中说的是齐桓公的长女文姜。不管怎样,姬忽又一次伤害了齐国美少女的心。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


《郑风》的《将仲子》,是诗经里我最爱的篇章之一。其实这篇既不哀婉也不缠绵,更不壮烈。它只是在重复地,重复吟唱着一种无奈——人言可畏。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总不免想起阮玲玉,她最后留在世间的书札上,最触目惊心的四个字,亦即是——人言可畏。人生到最后似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四个字却是雪地上的红梅,耀人眼目地开。看起来美不胜收,实际上那艳色,是钉子生生钉入眼睛般的疼痛。人言如罂粟,在流者口中灿烂如花,妖艳无比。传播者会有一种吸毒上瘾似的快意。转到受者处,却自是杀人不见血的阴凉毒辣。其实何止是阮玲玉,丧于这四字之手的人已不能胜数。

我在徽州时,看见如许贞节忠烈的牌坊,心知树起它们的并非石匠,而是那时代自认监守道德的卫道者和盲目跟从的大众,使之坚固的也非石料,而是流言。念及未免心意沉凉。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周礼虽烦琐到让人发怔的地步,底子还是人性的温暖,《周礼·地官·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周代,周礼特地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了。这样的规定,大概跟那时的生产力文化种种不发达有关,人还因循保留了某些兽类本能。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那么小小一下偷看,都要遭人贱骂,宋玉所言的邻女登墙窥他老人家三年的美好浪费的时光算是一去不返了。郑是先秦时有名的“淫奔”之地,可这个女子已经有了人言可畏的顾虑,可见社会舆论已到了可以杀人的地步。

相爱,却错了日映荷花的时候,于是变成了见不得天光的苦恋。“畏我父母”,“畏我父兄”,“畏人之多言”,《东方之日》里的齐女是任性可爱的,《将仲子》里的郑女就是楚楚可怜的。她个性温柔而谨慎,恳求着自己的情人——你不要莽撞的去翻越村社的围墙,不要去攀里巷,不要想着爬过我家的墙,我不是爱惜这些树啊,更不是不愿和你相见,我只是担心的这样做会惊动了我的父母兄弟,让隔壁邻居知道。他们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谴责的话,你和我在一起的可能就更小了。

我相信这不是什么刺谁不刺说的诗,它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唱给情人的诗,有缱绻的爱意和对未来的隐忧。据《周礼媒氏》载:男女结合,必须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正式结婚。我想,诗中的女子和男子应该有点后世富家女子贫贱男的味道,女子生性温柔谨慎,顾虑重重,男人却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一时爱情冲昏了头就要一往无前。

小时候觉得恋爱大过天,渐渐才明白:爱是一个人的事情,相爱却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更是牵涉到一家人是否和睦的事情,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酒。因为谨慎,所以相信诗中的女子是诚恳的付出了真感情的,因为她已经在为未来打算,对仲子这样的相求,不是婉言谢绝,而是邀请:请你,和我一起努力来获得我身边人的认可,我们一起来经营感情。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人言如潮,历来是可畏的,因为懂得,所以敬畏。孟子比孔子务实,他对后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我由此想到,大丈夫既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被功名富贵所扰,不为贫贱清寒焦虑,不受强权恶势的逼迫。如果为人清正如湖心明月,外事皆不能动摇。那么亚圣所谓苦其心志的苦又自何处来?百折不挠的心志又是如何被锻炼出来的。

然后我在想,圣人未提流言,就像佛不戒烦恼,他是比一般人更明白人言的危力的。一个男子在功成名就之前,他所需要面对的痛苦不是来源于身体,不是经济的窘迫,而是周遭众人口舌翻覆,对其才能的置疑动摇。这种不信比面对失败更让人灰心胆怯。

《西游记》里写太上老君有极厉害的八卦炉和三昧真火,把个孙悟空投在里面炼。七七四十九日,孙猴子固然没烧死,却也熏成了烟熏眼,得了个见风流泪的毛病。神仙尚且如此,何况凡人?八卦炉是个灵物也不过死物一个,童子打瞌睡不煽风火就灭了。人的嘴却比八卦炉厉害百倍不只,因是以人心做火,以人言做柴,生生不息,千万年不息。你不信么,三皇五帝到如今,有谁躲得开流言的纷扰?尧舜大贤,犹不免被人盘出老底:“尧幽死,舜野望”,寻常人哪里敌得过蜚短流长。

人言如炉,男人熬过来了,便是景泰蓝的官窑。女人熬过了,也是壁画里的干花,药罐里的药渣。旁人看着倒惊异,已经油枯灯尽怎么还敢赖着不死?熬不过来的,就要以性命相赔了,从关盼盼到阮玲玉,往往越是美貌引人注目越是受伤惨重。不能说她们不够坚强,只能说人言太毒,而人又不是每时每刻都带着防毒面具出来行走江湖,更不是每个人,都是金刚不坏之身。

被流言摧毁的大多是善良者,你知道,人始终是嗜血动物。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


《郑风》的《将仲子》,是诗经里我最爱的篇章之一。其实这篇既不哀婉也不缠绵,更不壮烈。它只是在重复地,重复吟唱着一种无奈——人言可畏。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总不免想起阮玲玉,她最后留在世间的书札上,最触目惊心的四个字,亦即是——人言可畏。人生到最后似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四个字却是雪地上的红梅,耀人眼目地开。看起来美不胜收,实际上那艳色,是钉子生生钉入眼睛般的疼痛。人言如罂粟,在流者口中灿烂如花,妖艳无比。传播者会有一种吸毒上瘾似的快意。转到受者处,却自是杀人不见血的阴凉毒辣。其实何止是阮玲玉,丧于这四字之手的人已不能胜数。

我在徽州时,看见如许贞节忠烈的牌坊,心知树起它们的并非石匠,而是那时代自认监守道德的卫道者和盲目跟从的大众,使之坚固的也非石料,而是流言。念及未免心意沉凉。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周礼虽烦琐到让人发怔的地步,底子还是人性的温暖,《周礼·地官·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周代,周礼特地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了。这样的规定,大概跟那时的生产力文化种种不发达有关,人还因循保留了某些兽类本能。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那么小小一下偷看,都要遭人贱骂,宋玉所言的邻女登墙窥他老人家三年的美好浪费的时光算是一去不返了。郑是先秦时有名的“淫奔”之地,可这个女子已经有了人言可畏的顾虑,可见社会舆论已到了可以杀人的地步。

相爱,却错了日映荷花的时候,于是变成了见不得天光的苦恋。“畏我父母”,“畏我父兄”,“畏人之多言”,《东方之日》里的齐女是任性可爱的,《将仲子》里的郑女就是楚楚可怜的。她个性温柔而谨慎,恳求着自己的情人——你不要莽撞的去翻越村社的围墙,不要去攀里巷,不要想着爬过我家的墙,我不是爱惜这些树啊,更不是不愿和你相见,我只是担心的这样做会惊动了我的父母兄弟,让隔壁邻居知道。他们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谴责的话,你和我在一起的可能就更小了。

我相信这不是什么刺谁不刺说的诗,它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唱给情人的诗,有缱绻的爱意和对未来的隐忧。据《周礼媒氏》载:男女结合,必须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正式结婚。我想,诗中的女子和男子应该有点后世富家女子贫贱男的味道,女子生性温柔谨慎,顾虑重重,男人却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一时爱情冲昏了头就要一往无前。

小时候觉得恋爱大过天,渐渐才明白:爱是一个人的事情,相爱却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更是牵涉到一家人是否和睦的事情,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酒。因为谨慎,所以相信诗中的女子是诚恳的付出了真感情的,因为她已经在为未来打算,对仲子这样的相求,不是婉言谢绝,而是邀请:请你,和我一起努力来获得我身边人的认可,我们一起来经营感情。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人言如潮,历来是可畏的,因为懂得,所以敬畏。孟子比孔子务实,他对后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我由此想到,大丈夫既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被功名富贵所扰,不为贫贱清寒焦虑,不受强权恶势的逼迫。如果为人清正如湖心明月,外事皆不能动摇。那么亚圣所谓苦其心志的苦又自何处来?百折不挠的心志又是如何被锻炼出来的。

然后我在想,圣人未提流言,就像佛不戒烦恼,他是比一般人更明白人言的危力的。一个男子在功成名就之前,他所需要面对的痛苦不是来源于身体,不是经济的窘迫,而是周遭众人口舌翻覆,对其才能的置疑动摇。这种不信比面对失败更让人灰心胆怯。

《西游记》里写太上老君有极厉害的八卦炉和三昧真火,把个孙悟空投在里面炼。七七四十九日,孙猴子固然没烧死,却也熏成了烟熏眼,得了个见风流泪的毛病。神仙尚且如此,何况凡人?八卦炉是个灵物也不过死物一个,童子打瞌睡不煽风火就灭了。人的嘴却比八卦炉厉害百倍不只,因是以人心做火,以人言做柴,生生不息,千万年不息。你不信么,三皇五帝到如今,有谁躲得开流言的纷扰?尧舜大贤,犹不免被人盘出老底:“尧幽死,舜野望”,寻常人哪里敌得过蜚短流长。

人言如炉,男人熬过来了,便是景泰蓝的官窑。女人熬过了,也是壁画里的干花,药罐里的药渣。旁人看着倒惊异,已经油枯灯尽怎么还敢赖着不死?熬不过来的,就要以性命相赔了,从关盼盼到阮玲玉,往往越是美貌引人注目越是受伤惨重。不能说她们不够坚强,只能说人言太毒,而人又不是每时每刻都带着防毒面具出来行走江湖,更不是每个人,都是金刚不坏之身。

被流言摧毁的大多是善良者,你知道,人始终是嗜血动物。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若言优雅的思念,千秋以来当属《诗经郑风》里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美在四个叠字:“青青”、“悠悠”,有声有色,鲜活亮丽。像戏曲里的尾腔,字里行间情意拖延。

他青色的衣襟,将她的思念也染成了青色。思念有了颜色,像河流两岸青青树影。思念如水涣涣。女心似影悠悠。这句话漂亮得惊人,尤其是“悠悠”一语道破了思念是如何漫长。让后来的人无不心有戚戚。因为很难,我们对一个人产生这样持久的思念而始终心无厌倦。“悠悠”可以满足我们对情感夸饰的心理。同时又不无天真,希翼着从别人处获得这种情感。

多年之后,有一个男人,他用这句话为自己的雄心做了精美的修饰。他告诉我们,这后面还有两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于是,这思念更饱满,更稳固。千百年后,多情女子的情意,通过文字在盖世无双的男人身上找到依托。这未尝不算一种安慰。多情的郑国女子在城阙等候着情人,她望眼欲穿,就是不见情人的踪影,她着急地来回走动,不但埋怨情人不赴约会,更埋怨他连音信也不曾传替。

她唱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你衣服纯青的士子啊,你的身影深深萦绕在我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你佩玉纯青的士子呀,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就不来看我?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侯在城楼上,我一天不见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古时男女的约会很不自由,就算郑是比较开放的地儿,那自由程度和现代人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机会难得,约起会来就没那么矫情,拐弯抹角地不入正题,一般如果大起胆子,看准机会跑出去跟人约会的,那都是作好了以身相许,偕老终身的准备。可惜他没有来。她的等待落了空。想许都没得许。


忍不住想起纳兰容若的一阕临江仙——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这词中女子的情态,不免叫人想起《子衿》,同是侯人不至,容若词中描写细腻,以外部的景物来映衬人物内心的波动焦虑。而《子衿》是蜕去了一切躯壳,省去所有外在的描述,以女子的口吻直述思念,坦然直率与临江仙的婉转低回很是不同。

与《子衿》里的郑女比,《临江仙》里的女子算不得哀苦,起码她还有“原是瞿唐风间阻,叫人错恨无情。”的借口来聊以自慰。有时,若是知道了他的失约是因外界的干涉不得已而为,也许还有点安慰。毕竟是外界力量的强加干预。可若是,他自己改变主意退缩了,就像步飞烟的情郎赵象一样,平时你侬我侬巴不得把身子化在水里和你溶到一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一到关键时刻,脚底抹油溜得比耗子还快。叫人情何以堪?

万一,不幸,他是这样的男人,你付与了感情,还继不继续呢?大半女子会摇头的,就像我们看完步飞烟,白素贞的故事,掩卷叹息:你这样的女人,有才有貌,怎样的男人爱不到,偏偏爱上这样懦弱无能的男人!可是,当自己身陷其中的时候,又是两说。感情,往往就是泄气丸。看起来百毒不侵的人,也许就顶不住拉肚子。

爱情从来不懂公平,几家欢喜几家忧实在正常。同是等待,《风雨》里的女子,风雨黄昏夜终于侯得情人归来,《子衿》里的女子则迟迟不见情人到来。失约,是让人心花零落的事,像张曼玉坐在窗前,花容寂寂,知道他又不来了,就那么一瞬间,花凋心谢,心碎无痕。在旁观者看来,郑女已接近失恋的边缘,起码是感情出了问题,由她自己的叙述可以了解,那男子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来,也没有和她通音信。这种不寻常的迹象极有可能是他的恋人变心了。

说她痴也好,说她傻也行,爱情令人盲目而迷乱,能让人失望也能给人无穷的勇气和信心。她的吟唱“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听得出失落,听不出绝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样脍炙人口。被后人化作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此也可见这句话是如何动人了——思念要如何缱绻不绝,才能在一日之间穿越三秋,抵达彼处时,已白发苍苍。

我们说郑女是可爱的,是因为她对感情的不绝望,这点我们达不到的执着。即使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她仍相信转过这一处山坳,就能看到梦中的花园。诗中并无交代男子因何失约,后来有没有来。不解释,不交代结局,也是一种期待。

NO news is good news。也许,她会如愿,就像紫霞仙子和至尊宝在城头上对峙三天,终于在最后的一吻中袒露心迹。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不忍践踏。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过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伦理观念由此衍生,越来越稳固。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还有姜子牙的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像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采薇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言贫者采薇,《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呢?而且还如此身不由己?是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玁狁”二字今做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城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采薇》的实质绝非人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采薇》可看做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曾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友人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以自豪的事情。下面的两章不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象牙弭鱼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你必须承认它是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尽。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拖延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笑傲江湖的。 “依依”尽杨柳之貌,精确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16个字对偶匀称,在诗经中是少见的。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当然,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恒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如彼岸花。它比玫瑰平易,却更繁芜。千年之前,有一人站在岸边,看着秋水汤汤,芦苇大片大片地开过。白色芦花漫天旋舞。他隔着苇丛,想看看有没有伊人站在水之湄。

千年之后,你站在芦花荡雪的湖边,你听,还有人在水边哀哀常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两个字的发音是那样平淡,素雅,仿佛万水千山后的波澜不惊。仅仅是这两个字,还有它后面那句:“白露为霜”。至多意境凄清而已,你绝对想不到那是怎样的苦恋,怎样绝望却又缠绕住心脏的情感。蒹葭沉着地如叶孤城。当所有的爱恨翻腾如雪涌,而他只是笑说一句“成王败寇”,然后任命随风轻轻跌落。

爱情和权势一样,是引人着魔的东西,此时写到就想起离离《爱城》里写到的在凤凰遇见的男生。那个男生如果换一套古装,换一个场景,如果沱江边长满芦苇的话,他完全可以被看作是秦风里的痴情男子,在水边哀哀常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就诗意看来,男子带着深深不舍和眷恋,女子反而不为所动,一直离得远。这是比较有特色的。看起来是个男子被辜负了,他比较可怜,像聊斋里一夜醒来被狐女遗弃在野屋的书生——爱情,不是那样。它不是一种交易,一种一厢情愿的守侯。它更像是你迁移了万里之遥,却不得不发现你原先的居所已被侵占,或是,这个地方原来不是想象中那么适合自己。不得不放弃,如此而已!

现在,已经很少会轻易同情痴情的人了,痴情的人往往是软弱的,他们太容易把寻找到的情感当做泅渡的木筏,而不去考虑这木筏在风高浪急的海上能行多久。所谓的坚定,也是软弱,因为除此之外,缺乏选择的余地。何况,这天下太多女子容易心软,容易将就,太容易被甜言蜜语,小恩小惠打动,能如这诗中知道不合适,不可能就截然转身,不做眷恋的女子有几个?那些男人们,偶尔徘徊在水边,偶尔为相思所苦,又怎么样?自古以来,为男子化做望夫石的女人何其多,男子转身化做望妻石的,不好意思,好象没有吧。还是很遥远的,仿佛睁开眼睛茉莉的香气扑面而来,开在河岸的桃花惊艳刺目。却似乎永远也不能靠近。

天气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黄了,秋水已瘦。而思念,日夕萦绕。我忘记有多少人愿意用这句话来感叹自己爱情的可望不可及,就像我们不能胜数,有多少人喜欢摇头晃脑的感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此来表达自己爱慕美色的正当,让跃跃欲试变得光明正大。

诗中女子之美,远在男子之上。不得不承认这是那男人用自己的才情和思念喂哺出来的。就像褒姒的一笑是拿整个王朝烽火做底色提亮一样。我们不禁有这样的思维习惯,这样有才情的男子,他所着迷的女孩一定的美的,所谓伊人,也许她不只美,她或许还有自己的特点。够才情,有一定的头脑。

也许,不是感觉不到身后注视的目光,不是不知道他在爱慕,而是晓得这是一场没有开始就要结束的游戏,游戏的双方根本不具备同一种份量,不能在同一个级别上PK。如果得不到,已失去,那不如离去。假设,她是秦王的妃子或是贵妇,而他不过车前小卒,那相互再爱又能怎样?有太多世情不被计算推测。在蒹葭生长的地方,灵魂不能同时到达的地方,爱情成了绝望的宿命。连同登彼岸的资格都不获得。也有说,这诗是写某位有志之士在寻访梦寐以求的贤人,寻找事业的道路和寻找爱情一样渺茫劳碌,途中艰难困苦怪石嶙峋。而贤人亦如女子般难以伺候,且骄矜。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无论是男是女,他(她)的孤洁,都为世所稀。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1-5 06:32 , Processed in 0.050257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