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96|回复: 1

[入门教材] 对联入门(午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6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是讲究六要素的——对联六要素: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3、词性相当
4、结构相称
5、节奏相应
6、平仄相谐

一下分别解说六要素。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
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从狭义上理解对联,就是“相对”而“关联”,相对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做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无情对除外)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联友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3、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4、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一)、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比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        主      谓      宾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      谓      补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比如: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苏三]
       主 谓 定语 宾
对句:风扶 万柳 腰 [红袖流云]
       主 谓 定语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5、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不眠夜  (慕容泊尔)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意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6、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语音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否则,就是失对。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除了上面以音步为标准的平仄相谐原则外,还有一种是“意节说”。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六要素完毕)

附图诗律表选一首名作加以详细说明近体诗的结构。


绿字:可平可仄          粉字:必须平仄           红字:韵脚
讲解一下图里字体颜色的规定。

红字,是需要押韵的地方。
粉字,是必须遵循的地方。
绿字,是可以变通的地方。

所谓首句,即第一句里第二字的平仄要求,必须遵循所选的体裁格式。比如:平起首句不押韵,那么在“窦巩”这首《南游感兴》里面,“心”就是平音,合乎诗律。
此诗的韵脚,押ai(古韵里,回,台,通用)

“事”字,不在此诗的韵脚里,也是对的。

在这一首诗里:

诗歌平仄                诗律表要求

伤心欲问前朝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惟见江流去不回。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东方春草绿,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鹧鸪飞上越王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照颜色,可以看出也有不完全一致的,但是恰是在绿字的部分,这就是古诗呆板中的变通性,是允许变换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有更多一点的选择词句的组合。

六、近体诗创作要领

作为近体诗,怎样才能写出合格又满意的来呢?在掌握了以上基本要求之后,另外就是需要我们大量的阅读,常言唐诗宋词,都是古代先贤创立的古典文学巅峰。就唐诗,也有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所以说博览群书,是我们积累词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唯一掌握绝佳创作的一个技巧。
作为文章的写作,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那么诗歌创作也一样,讲究起承转合。手法有形容、拟人、近景远景的直叙白描等。诗的创作技巧,可以先腹稿拟定主题,然后去幻想一幅画,想要表达的意思,明确观点,定位以后,再将这幅画讲述出来。这样,一首诗歌就诞生了。
作为古典诗,在构思的同时还要顾及到平仄韵律,这就更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但也锻炼了能力。

(资料来源于白鹭课堂版和百度,月收集整理编写)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 结构相称 (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 平仄相谐 (声律要素)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
  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具体内容参见有关文献。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
  “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纵”“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休”“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同观日月
    异想天开
    因春倦鸟独啼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内容相关特例之二:分咏格诗钟
  分咏格诗钟的基本规则: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有关诗钟的专门知识另见《闲话诗钟》和《诗钟与对联》。本文仅举数例:
  杨贵妃·近视眼:
    面前但觉乾坤小 
    掌上犹嫌体态肥
  杨贵妃·煤: 
    秋宵牛女长生殿 
    故国君王万岁山
  感冒·排队:
    但有后先无少长 
    最难调理是炎凉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内容相关禁忌:同义相对(合掌)
  同义相对又称“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某些情况下,使用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词性相当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二、词性相当的规则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以下规则宽严有别,对联写作及评选中应以联意为主活用规则。
  (一)“实对实,虚对虚”规则
  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二)词类对应规则
  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三)义类对应规则
  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四)邻类对应规则
  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根据联意需要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
  词性及结构规则特例: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因和以上规则似有冲突,故可作为对联格律的特例。这是初为联者也应该知晓的规则。
  先看一例(取自昆明大观楼长联):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英雄”与“空阔”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前者“实”,后者“虚”,论词性有如南辕北辙。须知这是句中自对的最小单位――联锦词自对:空对阔,英对雄。上联“空阔”与下联“英雄”形成联锦词对应,属于对联格律之当然。
  联锦词当句对再例(1991年悉尼华埠的建德大厦征联之冠军联): 
    建始楼台,经营有道;
    德昭远近,童叟无欺。
  此联以“楼台”“远近”“经营”“童叟”四个联绵词作反常的实对虚、虚对实,互相匹配,既灵活,亦工致。
  (说明:此两例摘自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例中所说“虚实”乃不同词类相对而言,如形容词相对名词为虚,并非词性大类之“虚实”。)
  “当句对”除联锦词外,还有词组当句对及各分句之间的当句对。如民初一副著名的讽骂袁世凯的挽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上联的“总统府”与“新华宫”成对,“生于是”与“死于是”成对;下联的“拥戴书”与“劝进表”成对,“民意耶”与“帝意耶”成对,而不是用“总统府”来对“拥戴书”。
  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联中“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如果严格讲究词性,“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也不能算是对得工整,但因句子的架构相同,在对联艺术中称为“宽对”,这个对称也是可以成立的。
  词性及结构规则禁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若将下联的“不”改为“无”,就与上联的“无”同位重字,即属犯忌。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即属犯忌。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 (孙家鼎自题门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词性及结构规则的例外: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这往往是在精通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楹联艺术同样如此。以下两例出格之作,实乃九牛一毛。我们并不提倡依样画葫芦,初为联者,学好“正格”是当然。
  例1,郑板桥联:
    二三星斗胸前落;
    万花飞舞圣人书。
  这是所谓的“依稀对”,追求上下联字面的联系恰在对与不对之间的境界。“星斗”与“花”、“二三”与“万”、“落”与“飞舞”,隐约调和在一起,构成完整而和谐的意境。
  例2,彭元瑞题北固山联:
    两点金焦,到山时不如望;
    一庵海岳,怀古者见其人。
  这是所谓的“字底对”,“望”与“人”字面不对,但“望”是“望山”的隐略,于是字底的“山”与“人”终于对应。
  楹联艺术达到如此境界,实非一般人所能效仿!
节奏相应 平仄相谐
  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规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中,常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
  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交替;(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
  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例:
  常见的格言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
  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参见《马蹄韵》)。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这里暂不作更多解析例证。请接着看第3条规则。
  3、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此规则容易掌握,且较为科学。例:
    书山 有路 勤 为径 (“山、路、勤、径”交替)
    学海 无涯 苦 作舟 (“海、涯、苦、舟”交替)

    四面花 果然好样 (“花、样”交替即可)
    一肚草 格外大声 (“草、声”交替即可)

    与 有肝胆人 共事 (“与、人、事”交替)
    从 无字句处 读书 (“从、处、书”交替)
  此规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规则的内容。其一,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部分,故大多数对联的节奏点是符合马蹄韵的。其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正是注重了节奏点上的平仄搭配。其三,“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均无法处理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四个字的成语以及其他不宜拆分的词组入联后的平仄问题。例如上述后两个例子,只能用“节奏点规则”来解析。
  关于平仄交替规则的活用问题:
  “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都有死板的一面;“节奏点规则”也必须灵活运用。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本身!
  什么是平仄交替的原理?要让一幅对联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应使词组末字(或节奏点字眼)平仄有所交替。
  “有所交替”就是活用规则,意即“允许部分不作交替”。
  试读以下例子,并结合上述3种规则作体会:
  (词义搭配不当,仅作体会节奏点音律用) 
    学海 无涯 苦 为 径
    书山 有路 勤 作 舟
  “学”字按入声来读,普通话可试读作去声
    学海有路 勤 为径
    书山无涯 苦 作舟
  如此平仄搭配并没有失去整副对联的音韵美。其中“学”字可照普通话读为阳平,再尝试将其读作普通话去声(即按古韵处理),整体音韵更具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长联句脚规则,在参考“马蹄韵”规则的基础上,可将每个分句尾字(句脚)当作节奏点,灵活处理平仄交替。
  三、关于平仄相谐规则的例外
  以上规则均允许有条件的例外。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特殊联格中允许例外,例如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视具体情况而定。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例外。例: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矫健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清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1-5 05:51 , Processed in 0.050645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