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谁愿读师范? 高致贤 我仅有的5年师范学校的成绩单发表后,琴声优雅夸我“保管得好”;短笛无腔W赞我是“咱师范生的模范”;成绩单上的学校操行评语中,都肯定了我的“专业思想巩固”。这些鼓励让我感慨不已。 对几张成绩单保管得好,是因物以稀为贵,我一生就仅有那5个学年的成绩单,现在我的外孙李子凡从幼儿园的小小班读到大大班,未入小学就有那么多成绩单了,他读到大学毕业抑或博士后,还有多少成绩单?他们不可能像我那样看重成绩单了! 专业思想巩固和师范生的模范?均说明50、60年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读师范学校。为什么呢?那时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工资低、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低,工作任务重。且在我们那里,50年代小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很容易,文革前的初中毕业生就可安排工作,工作选择余地大,最差的也可以安排去当教师。成绩好的可以升高中,进大学,选择理想单位上班。 而读师范学校呢?不管是速师、短师、初师、中师,毕业后就分配工作,不能升学,只能教书,工作几年后允许报考升学,但也只能报考上一级师范学校,不能报考其它门类的中专或大学,除党政机关需要的极个别人才外,教师不能改行,读师范学校就限制了你的职业选择。 而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困难时期,教师生活更困难。当时我们当地流传的不多民谣中,有两首就叫做:“商业部门穿得好,粮食部门吃得饱,小学教师饿得到处跑”、“商业部门一枝花,粮食部门胖娃娃,教师孩子四肢趴”。当教师的找对象都很困难,乡村男教师多数只能娶农民。这种小学教师的物质地位,除了家庭政治背景不好的,或是经济特困户以外,谁还愿读师范学校? 2004.3.15.于深圳 旧稿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