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79|回复: 15

[散文]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7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之一
姓氏起源及意义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多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族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姓氏起源于何时?何国?
2、姓氏的首要作用是什么?
3、最先使用姓氏的是何国?最后使用姓氏的是何国?
姓氏起源于何时?这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氏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魏晋以后,士族大姓所在之地),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
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2016.5.8.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族与姓氏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二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多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族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姓氏来源有多少种?
前面说了姓氏的起源及其意义,宗族与姓氏极为关联,那么,什么叫宗族?宗族是以姓氏区分的,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即是宗族的标识符号。一个姓氏就形成一个宗族。那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姓氏的来源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姓氏的来源,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国名为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
三、以邑名为氏:
邑即采邑,就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春秋晋国荀林父之弟采邑于智(今山西永济市),其后别为智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五、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六、以先人的字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七、以兄弟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八、以官职为氏: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九、以职业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十、少数民族汉化的:
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十一、以谥号为氏:
如胡、戴、召等。
十二、改姓的:
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明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这种改姓的比较多。
2016.5.11.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1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姓来源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三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多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族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高姓来历有多少种?
2、齐国有几种高姓形成?
3、高傒是姜太公的第几世孙?
4、高姓始于何人?
上面讲的是所有姓氏的来源。这里专门谈谈高姓的来源。
据有关史料介绍,高姓的来源也有多种,简要说来:
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
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
其三,姜太公6世(一说9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
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
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
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
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
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为了加深记忆,不妨再按朝代、地域来反复看看,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的。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
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 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
南 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
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
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 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
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
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 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
在汉末时,又 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
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
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 北齐、燕、荆南等政权。下面是高大海的补充:
 湖北高大海  : 上面总结的很全面,如:一、高元:黄帝的大臣高元《世本》,高元作宫室《吕氏春秋·勿躬》。
二、高阳:帝颛顼[zhuanxu]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义之子也。高辛:帝喾[ku]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jiao]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娇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帝喾取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juzi],生挚[zhi],帝喾崩,而挚代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gu]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自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史记·五帝本纪》高密:颛顼生,生高密,是为禹也。《世本·夏》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史记·夏本纪》
三、高奔戎:七萃[cui]之士高奔戎。《穆天子传》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因帮助周穆王擒住老虎而出名。(约公元前841年以前)。
四、高渠弥:(庄公)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昭公二年,自昭公为太子时,父庄公欲以高渠弥为卿。太子忽恶之,庄公弗听,卒用渠弥为卿。《史记·郑世家第十二》
《古今姓氏辩证》卷十一上说:“齐之高氏其先已仕郑”。高克是郑国大夫,但他不太受郑人欢迎。史书记载,闵公二年,郑人让高克率军屯兵于河上,过了很久一段时间,还不下诏让他撤回,最后高克师崩而归。高克气愤之下投奔了陈国。
五、高傒: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约公元前685年)桓公之中钩,佯死已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行,亦有高,国内应。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为氏,食采于卢,谥曰敬仲,世为上卿。《新唐书·宰相世系》
  上述史料说明,我们高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不是来自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姓氏,更不是一个先祖的直系后裔。所以,我们只能说黄帝是人文始祖,姜太公是血缘始祖,高傒是得姓始祖。以此作为一种吊祭先祖。其余的就要根据各个支系的具体情况而论了。
2016.5.15.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字辈的来历与发展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四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多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族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我国字辈起源于何时?
2、我国民间字辈起源于何时?
3、字辈有什么作用?
谱碟不能没有字辈,字辈在现今谱牒中的地位很重要。可是,早期的谱牒是没有字辈的,这个问题留待以后来说。这里先来看看字辈的来历——
史料记载,字辈的起源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但是,宋代的字辈还属于皇宫贵族专用,民间还没有字辈。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足见民间字辈从明朝开始,而且是由各姓氏民间自由自主自订的,不需哪级官方批准。
  自订字辈若干代后,人们因战争、灾荒、就业、求生、婚姻或突发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各自逃荒躲难到异地,父子难相顾,兄弟各一方,发展之后,一些人已记不起以前的字辈了,原来没有家谱的不用说,即使原有家谱的也找不到了,但还得有个字辈来区分本族人的辈分,这就只有重新修谱,另改字辈。这种现象很普遍,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为XX之说。例如我们明兴公支系修谱,就以从江西迁到贵州的明兴公为我们这个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辈就从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写了;没过多少代,明兴公的后裔中的字辈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版本。为什么呢?明兴公所生三子:张刘(荫祖)、应(荫)龙、荫发。兵荒马乱年代,逃荒躲难,天各一方。应(荫)发公一支不知去向,他的后裔肯定另改字辈了。连同在大定(今大方)境内的长房、二房两支的字辈也变得大同小异。就我们应龙祖这一支,十代之内就出现了不同的字辈,甚而有不同的民族,但又确系应龙公后裔,这就是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后经族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拟谱,大多数才统一了字辈。之所以说大多数,是族人众多,分布较广,重新修谱不可能联系到本支系的所有族人,漏谱难免,且漏谱者不在少数!
公元2005(岁次乙酉)年,族人重新编修了贵州省大方县·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在原有老谱字辈40代的基础上,将字辈重新统一顺延为100个字,即100代。新谱将字辈统一了,但漏谱的人未必知道,而且诸多原因,谱书不可能发到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册,即使现在得到谱书的人家,若干年后,一旦遭到变故离散,他们的后代子孙还能完全记住这一百字的字辈吗?加之后来者对字辈观念的逐渐淡漠,现在许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辈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一些人会对字辈慢慢淡忘下去。
  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么认亲支呢?确切地说,认亲支就是认本分支族人!如我们目前只认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亲支。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始祖高明兴,在贵州我们就是明兴公分支,只要是明兴公后裔,不管字辈合不合,就是亲支。那又怎么来判断辈分?只要以明兴公的第多少代孙来衡量辈分。这就不会乱了!
  然而,家谱是人修的,修谱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工作态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上其它原因,这就不可能保证家谱所录的完全正确。例如渤海堂的高治民宗亲在介绍家谱资料影印件时说:“可能(他们的)族谱有误,历史上高怀德是高行周之子,而我家的族谱记载是行周的孙子 ,中间隔了一代高锡 。我们一带的谱错误较多。”
  他从国史功能分析成因说:“不过也难怪:高姓族谱,和其他族谱一样,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国史与民间谱牒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它不需要记录某个家族一代接一代的血缘关系。我认为,史与谱比较,血缘关系还是要以宗族支谱记载的为准。下面,让我们看看族谱的发展。
2016.5.20.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谱的起源与嬗变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五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其实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族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我国修谱起源于何时?
2、我国民间修谱始于何时?
3、官方修谱与民间修谱有何不同?
史料表明:修谱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
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
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间尚未发动。
  “清朝大兴修谱,资料又没,自上出现拉名人的情况,自下一般还是准确的。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代-----,搞准了好。但难-----我以为,从始迁祖开始。1、准确挂靠世数;2、准确搞清下面发展。”
高治民宗亲的认识是很深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认真领会其之史实与道理。
这里顺便说说家谱的不同名称: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历来的家谱有哪些内容?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
    2016.5.25.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姓获赐字辈先于孔姓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六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其实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族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高姓字辈是哪个朝代获赐的?
2、孔姓字辈是哪个朝代获赐的?
3、高、孔两姓那个姓的字辈先获赐?

有族人羡慕孔子至今几十代,孔姓字辈都是统一的,就想将高傒以来的高姓的世系辈分统一起来,修一部“中国高姓大统谱”,这心是好的,可惜对于字辈来历了解不多,或忽视了我国字辈的来历,显得有些急躁冒进,抑或盲从于时下的“统谱热”。再说,从我国姓氏来源看,孔姓一个大家族,也不可能全是孔子的后裔。
此前我也认为孔姓的字辈是从孔子开始就统一的,而且认为孔、孟、颜、曾四姓的字辈也是从孔子及其得意门生孟子、颜回、曾子四师徒就开始统一的。其实不然!
近来,我在学习宗族文化中,读到研究家族历史的孔宪科和孔庆东叔侄的有关通信(全文附后),才知道孔家的字辈是“由朱元璋颁赐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才有的)”。
孔庆东说:“孔家从45代开始有行辈,但是不严格。到56代开始,由朱元璋颁赐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来续了几次,严格执行了400多年。现代社会不怎么讲究了,因为行辈与年龄相差也太大了”。
孔宪科说:“孔家从孔子的第五十八代孙孔公鉴(明惠帝建文二年 1400年)开始,有了行辈的排序,从此便辈分不乱,一直延续至今”。
两位专家对于本姓字辈正式开始的时间的看法不尽一致,外姓人怎么会比他们了解得更清楚?所以,我以前对于宗族文化实在是迷信专家、盲目服从!
那么,我们高姓的字辈究竟从何时开始?有何来历?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知那些“统谱”的字辈是怎样排列的!我只是从我们明兴公支系族谱收集到的历史记录中看到高姓的字辈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用字行(辈)之后。高琼功绩显赫,宋真宗赵恒特地赐予他“继遵士公世之子不彦善克守乃可久汝必由良师”20字,作为排行字辈之用”。高姓宋朝获赐字辈,孔姓明朝才获赐字辈,高姓比孔姓先有字辈两个朝代。高姓是我国最先使用字辈的姓氏之一。可见从高傒到高琼之间是没有字辈的。宋真宗在位于公元998年至1022年,他何时颁赐高姓字辈,我还没有找到。这里姑且来个折中,以他1010年赐字辈吧?迄今也有1000多年了。这一千多年来,高姓繁衍了多少代?又繁衍了多少子孙?分散到世界多少地方?谁能统一千多年的全族字辈?连收齐都办不到,遑论什么统一?
所以我认为:如果以字辈来认定高傒以下至今的总世系表排列的人名,是没有依据的。那么,新总世系表的人名又是怎样排列出来的?有关人士透露:根据官史(不是族谱)记载同时代为官者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没有字辈依据,怎么能排出辈分来?我们不应该再盲从下去了,如果还要继续盲从下去,不仅可笑,还会造成许多错误!
2016.5.30.于深圳
附孔家叔侄通信原文于后,供参考:

关于孔家排辈的问题,我从报纸上和从网络上看到的有几个字不一样,想请你确认一下。

      孔家从孔子的第五十八代孙孔公鉴(明惠帝建文二年 1400年)开始,有了行辈的排序,从此便辈分不乱,一直延续至今。下面就是孔家的行辈排序:
希、言(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七十六代孙孔令贻于1920年,在“扬”字辈之后又拟行辈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益?)、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绪?)、昌。

      你手头若还有《摸不着门》《千杯不醉》《45岁风满楼》,请各寄来一本好吗?我们都非常喜欢你的作品。
      不必急于回复。
      祝你身体好!并向你妈妈及你全家问好!
                  孔宪科    2010-04-04

宪科叔:
       您好!刚才看到您的来信,谢谢发来的早年诗作。先说行辈吧。我前几年研究了一点这个问题。
      孔家从45代开始有行辈,但是不严格。到56代开始,由朱元璋颁赐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来续了几次,严格执行了400多年。现代社会不怎么讲究了,因为行辈与年龄相差也太大了。
       两个字的变化,是因为到了清朝,为了避讳雍正的名字胤禛,首先把胤改成了衍。接着为了避讳乾隆的名字弘历,又把弘改成了宏。比如我这一支的这两代祖先,就叫孔宏上和孔衍良。
      57代衍圣公名叫孔讷,字言伯,这也算是按照行辈取名的。
      我们这一支,是孔门60户中最核心的一支,即“大宗户”,俗称“圣人户”。58代衍圣公孔公鉴,兄弟三个,他三弟叫孔公镗,是曲阜县令,我们就是孔公镗的后代。
      我查出我往上几代的祖先,依次到我是这样的:孔兴来——孔毓祥——孔传文——孔继成——孔广田——孔昭礼——孔宪知——孔庆东。我不知道您上面的几位,比如您父亲、祖父、曾祖的名讳都是什么,还有兄弟姊妹的情况。我小时候回店子,只知道我爷爷兄弟四个,我见过四爷爷昭修。其他的几支我就不大清楚了。
      后二十个行辈,应该是彝、绪。现在国学热之下,各地政府搞得乱哄哄,其实是借助孔子发财。我是既反对极左也反对极右的,不同意一切复古。弘扬传统文化,重点在于以民为本和仁义道德的精神,不能重新神话孔子和独尊儒术也。
      我妈妈刚从我妹妹那里回京。您要的几本书,我过几天给您寄去吧。
      祝您和婶婶春安!
               庆东   拜

庆东:
      你好!你的信解决了我多年关于孔家行辈几个字的疑点,还劳你又一次寄书,谢谢了。
      我上几代的祖先是:孔传文——孔继成——孔广增——孔昭荣——孔宪科,我姐姐孔宪珍,哥哥孔宪东,弟弟孔宪普,妹妹孔宪英。通过你的信得知了孔传文的上两辈是孔兴来——孔毓祥。记得我小时候曾到富锦县马金屯昭礼大爷家拜过年,给我糖和花生吃。还记得你爸爸曾到我家用自己新照的照片把挂在墙上你爸爸年轻时的旧照片换去了,心想宪知大哥可真好,撤去了不象他自己的旧照片,镶上了象他自己的新照片,感到很高兴。更记得,我在北京读书时寒假回家途径哈市去你家,你妈妈夜里给我烘烤湿漉漉的鞋垫,你爸爸一大早冒着严寒气喘吁吁地送我去车站,至今感念在心。那时你才六岁,站在凳子上用清亮的童音字正腔圆地唱京剧样板戏,而今你四十有五,已经成为著名的北大教授。我真高兴啊!
       希望你注意身体!
       问候你妈妈好!
       问候你全家好!
                       孔宪科    2010-04-09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9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系表的演变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七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其实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族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世系表有何作用?
2、世系表可分为几种?怎样划分?
3、外世系表中的代际关系是怎样排列出来的?可信吗?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将世系图与世系表和称为“世系表”。世系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系和内世系。“外世系”从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系”则以支系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世系表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辈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世系表是谱书必不可少的内容,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我参与宗族文化活动,对世系表很感兴趣。此前,我只知道我们高姓与姜姓是一家人。但姓高的为什么会是姓姜的后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二十一世纪初叶,我们的入黔始祖明兴公支系正式修谱,制订了从得姓始祖高傒以来的世系表,使我学到了一些新的宗族历史知识,就以网上搜索的有关世系表,制成一个从姜太公以来的世系表,沾沾自喜地认为这就是我们从姜太公以来的正确代际关系了!
此后,此类世系表越来越多,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不少世系表几乎是从当代上溯到母系社会,再从原始祖人一世、二世.....依次往下排列到今。可是,一作比较,就发现有的世系表上相同代际的人名不同,同一代祖人的名字不同,同一祖人的辈份不同,还很悬殊,使人越看越糊涂,孰是孰非?无所适从!
后来学习了一些字辈知识,便对于某些世系表中的外世系部分的依次排列的代际关系产生了怀疑。不少世系表中的外世系部分对于明朝以前的若干代人的世系都是按辈分一世、二世......的顺序排列而下的。当时民间还没有谱牒,字辈也没有,制表人根据什么来排列代际顺序呢?
再学习,知道官方修谱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但是清朝以前的谱牒都是皇宫贵族的,而在赵匡胤之前,皇宫贵族也没有字辈。那时候的谱书就是朝廷记录皇宫贵族的官位。皇位世袭制时,在一个朝代内可以找到当朝皇族姓氏的辈分,可是,我国几千年的帝制,皇帝不是某个姓氏一当到底的,而是经过若干次的改朝换代,那些被推翻了的皇族没有人继续为官了,世系表的辈分又是怎样衔接上的?
例如我们高姓,高欢、高洋这样父子记史的,也只是按当时朝廷以记史的需要写上当政的那几代。皇位不再之后,国史记录的就是其它朝代的高姓大官了。这些大官的与高欢支系没有辈分关系的记载,可以说,我国有史以来,没有一个家族有一脉血缘传承至今的真实记载。那么,外世系表的编制者又以什么依据来将后之来者接上前者的世系表?由是观之,那些从得姓始祖按辈分关系依次排列的到内世系表的外世系表,所记的代际关系是没有确切依据的。
有人说,外世系表是根据国史编制出来的。国史只记官衔不记字辈,宋朝以前皇家也没有字辈可记,那么,外世系表的代际关系又是根据什么编制出来的?有关权威制表人士透露:他们按照史书记载相当一级的大官在位的先后顺序列名单,排顺序,史书记载有血缘关系的,例如高欢家支依代记完之后,就在那个年代时段的史书中找一个同姓的来接上。就这样编制成为总世系表。由此可见,这种移花接木的总世系表上的代际关系是没有依据的。还有什么直系旁系可言?所以,我认为那些以某种统谱的新制外世系表作为统一全族人的先祖部分纯属无稽之谈!
上面讲的是有的民间修谱的外世系表部分。至于民间族谱的内世系表的代际关系,除了那些有意傍名人抑或记错的以外,绝大多数的代际关系是可信的!
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与其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是最全的,他的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这完全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文化教育。在没有获赐字辈之前,孔子及其后裔可以将他们本支系的人名一代代记录下来,接到朱元璋颁赐十个字的字辈。除此之外的家谱,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错,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说服力了。而且孔姓也绝不止孔子这一支,在没有统一字辈之前,也是没有依据论定孔子支系与其他支系的代际关系的。
2016.6.4.于深圳发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1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当代家谱内容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八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多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谱书主要有哪些内容?
网上搜索到曹教授写的《如何修谱》,写得全面、深刻又系统,对于我辈不会修谱的人很有帮助,我就记下他的很多内容。他说:作为一个完整的家谱,在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现将这6个部分抄录于后,供修谱者参考。
  (一)序: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图片、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曹教授说:我曾看过几本家谱,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看看,80%的都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记录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几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现在不写,你的孙子还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孙、玄孙恐怕就很难说了。
我最喜欢后面这段话: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与其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
2016.6.10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3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纠正我对世系表的错误看法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九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多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
1、如何看待内、外世系表?
前几年我从网上搜索和书上查阅到一些资料,七拼八凑地制了一个以姜太公开始定位序号1,而后2、3、4、5......依次往下排列到97就是我这一代的总世系表,每个序号一代人,我就自以为是姜太公的第97世孙、高傒公的86世孙了。这还在部分族人中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重新学习宗族文化知识后,觉得我以前按序号算辈分的看法是不确切的!在没有宗族字辈之前,那种排列的代际关系没有依据,至少是依据不足,不能以那种列表来完全认定宗族的代际关系。谱书世系表多分为“外世系和内世系”:“外世系”即是从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系”则以支系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之后。为了阅读方便,下面就以内、外世系表来叙述。
我制的世系表中的“外世系”部分对于明朝以前的若干代人的世系都是按一世、二世......的辈分顺序排列的。当时民间还没有谱牒,字辈也没有,怎么知道那排列中人的代际关系呢?此其一;
其二呢,虽然官方修谱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但是清朝以前的谱牒都是皇宫贵族的,而在赵匡胤之前,皇宫贵族也没有字辈。那时候的谱书就是朝廷记录皇宫贵族的官位。皇位世袭制时的一个朝代内,可以找到当朝皇族姓氏的辈分,可是,我国几千年的帝制,经过若干次的改朝换代,皇帝没有某个姓氏一当到底,被推翻的皇族没有人继续为官了,世系表的辈分就衔接不上了。
例如我们高姓,北齐是以高欢、高洋这样父子记史的,也只按当时朝廷以记史的需要,写上高姓当政的那几代。皇位不再之后,国史就只能记录其它朝代的高姓大官了。后面朝代的高姓大官与高欢支系没有辈分关系的记载,根本就确定不了他们之间的代际关系。我国有史以来,没有哪一个家族有一脉血缘传承至今的真实记载。那些“外世系表”又以什么依据来将后之来者接上前者的世系?由是观之,认为外世系表所记的“代际关系”是没有确切依据的,不可全信。
其三,有些人的“外世系表”是根据国史编制的。国史只记官衔不记字辈,宋朝以前皇家也没有字辈,他们的外世系表的代际关系又是根据什么编制的?有制表人透露:他们按照史书记载相当一级的大官在位的先后顺序列名单,排顺序,史书也记载有血缘关系的,但是该姓的皇权结束,就不再记录其后代了。例如高欢家支依代记完之后,就在那个年代时段的史书中找一个高姓的大官接上,就这样编制成外世系表。由此可见,那些外世系表上的代际关系是没有依据的。谁想以那些以某种新制外世系表来统一全族人的先祖部分,纯属无稽之谈!所以,我要改变以前我对于外世系表的错误看法。至于民间族谱的内世系表的代际关系,除了那些有意傍名人抑或记错的以外,绝大多数的代际关系是可信的!
再从我东施效颦制定的那个90多代的世系表来看,内、外世系表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内世系是从入黔始祖高明兴开始这一段,到我第十一世,我这一支代代有碑记,绝对不会错。2005年修谱,各分支的代际关系也梳理清楚了,但也还有一部分漏谱的。明兴公以上的世系表属于“外世系”。此外世系的代际关系,我没有搞清楚!
现在我仅知的上一段,是从入赣始祖崇文公以下到高智璧(高明兴)为内世系。高崇文以上为外世系。这一段体现在皈仙谱上。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高明兴与江西老谱上的高智璧是对接中的代换名!为修大方明兴公族谱,族人按以前的文字记载和口口相传,到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寻根,皈仙谱上没有找到高明兴。在江西宗亲的热情帮助下,在谱书上查到一位与高明兴同时段从泰和县迁出的高智璧下落不明,没有人去寻找过。这样,修谱时就以高明兴代换了高智璧。所以,我们是这样叙述的:江西谱名高智璧(入黔落业名高明兴)。高智璧的出生时间和离开泰和县的时间与高明兴不尽相同,只能算一个时段。这里只能存疑,有待继续考察弄清的必要。这也是我只相信内世系的一种实际体会!
我们编修明兴公支系族谱,绝对不是为了傍名人,而是寻根人员在江西老谱书上找不到高明兴的名字,而我们以前的文字记载和口口相传:明兴公于明万历四十四年(曾记为四十二年),岁次丙辰年六月初六子时出生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北沙岗高衡乡三十六都,小地名鹅颈大丘高家村大桥头率子迁至贵州大定府(今大方县)北门落业。这才三百多年的事,我们费了不少功夫,还没有搞清楚,只好对接代换。由此可想而知:从姜太公的现在几千年的代际关系,不是国家统一安排部署、组织人财物力考证全国性的大普查,仅凭少数人在短短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内怎么可以搞清楚?至于我个人制定百余代人的所谓世系总表,那真是黄鼠狼想吃天鹅肉——自不量力!
痛定思痛,痛何如斯?要将几千年前的姜太公到现在的代际关系搞清楚,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要自己纠正我前几年自己东施效颦、盲目编制的那个90多代的世系表的错误看法!并向受我错误思想影响的读者致歉!对于类似的宗族世系表,我也只作如是观!

2016.6.15发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5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人的名字号看两位高崇文的“三不同”
学习宗族文化笔记连载之十
高致贤
前言:自古稀之年以来,我参与了一些研究族谱之类的宗族文化活动,学到一些相关知识,懵里懵懂地写了一些有关帖子。开始还以为自己学懂了,多是盲从。进入耄年才感到老来出家的艰辛与自己知识之浅薄,故决定从网上搜索和谱书中寻找教材,从零开始学习宗文化,并将学习笔记这个丑媳妇公诸于公婆面前,敬请老师们批改与赐教,谢谢我采用教材的所有作者老师!
本节提示:这一节是带着问题学的笔记。什么问题?唐朝有“墓碣铭”和“神道碑”均刻录高崇文的身世及其家人姓名。可是,两碑上的高崇文,除了名字相同外,父亲、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妻子的姓也不同:
“墓碣铭”上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郢,高崇文貞元十三年丁丑娶蔡氏,有賢行。十六年庚辰(800年)正月初四日寅時生子名承簡,十九年甲申(804)八月初二日辰時生子名承業;
“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其夫人董姓,汝州长史同珍之女;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
鉴于墓碣铭和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父亲名不同,妻子姓不同,儿子名不同,我认为两碑铭上的高崇文不是一个人。可是,有人说是一个人,而且硬说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不是高郢是高行晖。对此,我看了以高崇文为始祖的皈仙派沿袭几百年的皈仙谱,记载高崇文的父亲都是高郢。于是,我提出神道碑上那个高崇文与墓碣铭上的高崇文不是一个人。理由是:两人的父亲、妻子、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妻子的姓也不同。所以,不能说墓碣铭上那个高崇文的父亲是高行晖。
于是,有人避开其父、其妻,只说其子名字不同的理由:“至于《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记载崇文三子名不是常见的承简、承明、承恭,并不奇怪。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崇文有三子和其他材料不矛盾。”
我对这“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的理由为什么只适用于高崇文的三个儿子,不适用于高崇文的父亲和高崇文的妻子?两三个名难道连姓都改吗?如高崇文的妻子姓蔡又姓董?这是不是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理由”?无法理解。为此,我学习了古代人名的相关知识——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上述可知:古人有名、字、号。“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的提法不确切,作为研究来讲,将名、字、号统称为“名”是不科学的。而且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为自取,称自号。常识告诉我们:谱名及碑刻之名,必须用名或字,没有单独用号的。那么,墓碣铭和神道碑上的高崇文的父亲、儿子的名字完全不同,甚至于妻子的姓也不同。有如此写碑铭文的吗?叙述碑主其它史迹的文字可能会写错,可是他的父亲、妻子、儿子的姓名是不会写错的。用“古人有两三个名是常态”的理由来解释父亲、妻子、儿子的名字都不同的高崇文是一个人,实在是是没有说服力的!
2016.6.20发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12-22 15:08 , Processed in 0.056192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