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446|回复: 15

巡回课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5 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白鹭书院11期开学前诗词巡回讲座

地点:白鹭投稿微信2群

4月25日(周四):童话(山水田园诗上)沙发2楼
4月26日(周五):偶尔(山水田园诗下)板凳3楼
4月27日(周六):凌云(古诗中的动词和句法)地板4楼
4月28日(周日):宋正春(诗词中的典故和意象上)天花板5楼
4月29日(周一):子复(诗词中的典故和意象下)窗户6楼
4月30日(周二):紫荷(诗词的收放上)9楼
5月1日(周三):子善(诗词的收放下)10楼
5月2日(周四):笑捻粉香(诗的密度上)门口7楼
5月3日(周五):抱红阳(诗的密度下)8楼
5月4日(周六):平凡(对联的禁忌)11楼
5月5日(周日):清幽墨客(百花联并析)12楼
5月6日(周一):风雨兼程(诗歌班·诗的特点·奇偶去留法)13楼
5月7日(周二):满甲雪(诗歌班·十四行诗)14楼
5月8日(周三):仰望星空(炼字炼句及诗眼)15楼
5月9日(周四):岳晓春(词的术语及派别)16楼
5月12(周日)开学典礼,5月13(周一)开课。

要求:
1、每天晚上8:00开始讲座,不要提前,也不要推后。
2、讲师提前从白鹭论坛讲义版取讲义,一段一段复制粘贴在微信投稿2群。
3、每次讲座白鹭干部进群参与学习交流活动。
4、巡回讲座期间滚动发送11期招生简章。

白鹭国学苑
白鹭书院
2024年4月24日

开学前、讲座期间书院工作安排

1、督查,各班的课目副院、评阅团到位。

2、督查,课目副院清理班群。具体做法:先和未退班群的学员沟通意见,是否留群复读(复读规定任职,发作业标注旁听,不发毕业证),不复读的劝退,逐个征求意见后,还有不退群的,留言告知再请出,清空班群。删除上期讲义群文件。去报名帖里了解新学员,如通过面试并已发学号但还没进班群的,加好友邀请进群。并摸排告知学员校规贯彻及论坛操作等等。

3、巡回开始前,滚动转发讲座通知,每天多次滚动转发。

4、策划开学典礼。确定发言人,告知准备发言稿,在论坛发起典礼通知帖,并各群转发,登记典礼节目上报名单。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话

白鹭课件:山水田园诗(上)

一、山水诗

在我们中国的诗歌发展上面,魏晋时代是诗歌大转型的时代,有名的是陶渊明跟谢灵运二人。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谢玄曾经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可以说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谢玄是谢安的侄子,可以看出谢家是非常有权势。

常说的王谢,谢就是指的这个家族。 谢灵运从小就寄养在钱塘的杜家, 所以小名就叫客儿,我们也常常叫他谢客。因为他袭父亲的封康乐公,所以又叫谢康乐。

谢灵运生活富足,是当时士大夫阶级的一个代表,而且非常喜欢游山玩水,常常因为喜好游玩遭到弹劾。后来一次被人弹劾,抓他审问,居然带了家丁仆人反抗,定罪造反,被朝廷镇压,自己也被弃市。

他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在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总之相对陶渊明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不过是一个纨绔公子。

正因为这样迷恋山水,便直接描下来了。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虽是这样,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日出东南隅行
柏梁冠南山,桂宫耀北泉。
晨风拂幨幌,朝日照闺轩。
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
皎洁秋松气,淑德春景暄。

《日出东南隅行》是乐府诗的题目,也叫陌上桑。

这个题目一般是写美人歌舞行乐的。这个诗是模仿陆机的作品日出东南隅行。

前面两句是写宫殿的栉比,就很自然的想到一个很开阔的场面,然后很戏剧性的拉近了镜头。把看见的缩小,就写到:晨风拂幨幌,朝日照闺轩。这个 场面好像《牡丹亭·游园》里面杜丽娘起床的场景。想象一下这个精致的设计,风吹开帷幔,清晨的阳光洒在女子住的小室中。我们注意这个闺字。这是一个女子的住处。然后我们就会联想这个女子是怎么样的:

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

美人卧在屏风下的席上,所看见的是淡淡的影子,这个就是钓读者胃口的方法,不过我们在注意一下这个美人是宫里的嫔妃。瑶璠何意?瑶璠是两种美玉、怀兰秀瑶璠。我们古人常常用佩兰来说人品行高洁,佩玉来说人是一个君子,不过这里是美人如玉。这个诗最后还是没有让我们看清这个美人。诗人最后用了一个比喻来说美人一个是秋天青翠的松树,一个是春天温暖的阳光。这个诗是谢灵运早期的作品。

还有下面这个代表作。
                     
富春渚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遡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富春江我们常常叫它第二漓江,也是李白说的新安江一带,还有严子陵垂钓的地方,风光秀丽。此诗是谢灵运在上任途中有感而发的。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
宵,晚上;济,渡水,就是说晚上渡过渔浦潭。天亮到了富春县的外城。这郭和城有区别,城是内城郭是外城,不过后来也有混用的情况。

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定山,山名,伫立在江的中间山势险峻。

遡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此处说明去的方向是逆流而上。寓意说在逆流中艰难的前进。

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乏,意为缺少,伯昏是人名,《列子· 皇帝篇》里面虚构的人。这个人等到高山,爬到危险的石头上面,还是面不改色。吕梁,地名,也是《列子黄帝篇》里面虚构的地方,列子说这里的瀑布有三四仞高激起的水雾可以飞三十里可以说是很深的沟豁。

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这个时候路途是很危险的,刚才他说道登高面不改色的古人。 洊通荐,就是再次的意思洊至就是再至。这里是用了《易经·坎》里面的句子。“水洊至习坎”就是说经历了很多危险,就会历险如常。也就是麻木了。兼山贵止托,这个也是出在易经的《艮》这里是说,人要从高山重立体会到,人要稳重,做事情不要越位。聪明的人要明哲保身。这里两句是玄言诗的特点。

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这里要整体的看。平生协幽期,平常我喜欢幽静,有隐逸的偏好。协是合的意思,就是合适。沦踬困微弱,沦踬就是困顿不能自拔,这个是一种无奈。说直接喜欢隐逸,想去隐逸却又身不由己,说自己微弱,当然是一种夸张了。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常常申请到这里来做官,这次才得到许可。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夙愿以偿,心逐渐得到宣泄,万事俱零落,一来说眼前的冬天景色,也说功名富贵的自然规律。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怀抱,心胸,昭,明亮,旷,开朗。是直接的心开阔明亮,外面的事物只有白白得屈伸,自己也不好在意的。尺蠖是一种虫子。

这样风格的诗,在我们今天来读,多少会觉得艰涩欠通,不够流畅。前面提过玄言诗,基本就是这种风格。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尾联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下面是白鹭原创欣赏。

山水诗

七绝· 题画
文/午午
残阳水洗晚风悠,山黛云堆画笔勾。
夹岸蓼花颓欲坠,驳船许意可淹留。

题画,也就是讲述画意,以及观画的所感所悟。对于题画诗,白鹭的古典文学三年级,绝句课程里有专门的讲解,提到了题画诗的十种写法,详细备至。巧妙勾勒,化静为动;据实虚构,发挥想象;睹画生感,赞美丹青;不即不离,托物言志......此处符合其中一条,不即不离,托物言志。从讲述和抒发中可以领略到画面的布局,画意,色彩等等。情寄山水,浑然一体。

七绝· 秋
文/午午
与谁唱晚小船仓,野鸟芦花岸水长。
老树昏鸦风紧促,归来雏菊隐山冈。

此首布象看似描景直陈,在赋陈中有包含了浓重的情感,去烘托主题的需要。

五绝· 入海口
文/抱红阳
水净波纹细,风轻不挂帆。
长河经入海,品尽万千咸。

这首小绝,入海,为明犯,小体裁透出大气魄来,明犯也为之助力,也是得当的。在起承处,设计的意图比较明显,先静后动。静中体现出磅礴来,以缓慢佐以时间。起句静、细,承句轻,力量内蓄的控制相当到位。转句长河,一下放开,空间瞬时拉远,这个开阔极为夸张,力度也随之而来。合句的万千,为夸张手法,呼应转句的高抛夸大,去比衬起承的纤幼。水的力量,不可忽视。

七律· 秋游秦安凤山感怀
文/张怀勤(甘肃)
斜阳影落凤山巅,举目郊原起暮烟。
旅梦频回峰缥缈,乡愁远寄水盘旋。
心怀壮志难酬奋,足有功名始觉悬。
借乘长风凌绝顶,蓬莱高处问青天。

这首秋游,颇有放翁之态,通篇不着游,句中处处切游,悠游自在。遣词方面较为高古,凝练含蓄,句意深切,情致饱满,诗风流畅。

七律· 红润雅风诗味浓
文/任之(王仁志)
四韵田歌生雅风,川边古镇正音同。
灵山秀水人情爽,竹月松窗诗意浓。
佳作清妍闻有味,名篇淳美赏无穷。
香花绽蕊霞楼外,小院新村交映红。

出律,多题,不通,布局失当,改:

七律· 乡野(新韵)
四野田歌起雅风,川边古镇正音同。
灵山秀水人情笃,竹月松窗写意浓。
肴馔青蔬尝有味,方塘倒影赏无穷。
榴花放蕊农家院,笑语连声暮色融。

下面发个病诗,判断一、是否山水诗;判断二、什么病症。

古风:秋野
文/云无眠(云南)
寂野清风春又来,篱前篱后菊花开。
一抹姣颜听蝉叙,两只秋莺入柳怀。

今晚就学习到这里,下面开始发作品和评论交流。明晚八点由白鹭讲师‘偶尔’老师开讲《山水田园诗(下)》,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尔

白鹭课件:山水田园诗(下)

田园诗

先秦到汉朝,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是社会从战乱到安定的一个阶段。在汉武帝时代,物质文明已经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个时代统治者喜欢华丽的赋,与此同时代的诗歌也很少是为最基曾服务,所以这个时代田园诗几乎没有什么起色。

到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大变革,与此同时的还有文学的变革、宗教的变革。社会的变革联动诗的变革,因此学习诗词,我们常常要求懂点历史,因为文史不分家。

三国和西晋时代的诗人,都如汉朝的一样,一般出身都是官吏或者贵族,或者是为贵族服务的。真的在让诗变革的人,让诗吹入清新空气的,正是陶谢二位开创者。

谢的山水诗,陶的田园诗。

1、田园诗的起源

田园诗和山水诗有什么区别呢?初步印象,山水诗是描写山水,是一种生活或者旅行的记录,游山玩水的感悟,注重的通过山水描写自己的超脱。田园诗是描写田园生活,其实也包含一小部分的山水在内。

陶渊明(?-公元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

陶渊明是没落的贵族,他的曾祖父曾经做了大司马,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祖父武昌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父亲也做过太守,但是亡故得早。那个时期的官场相对来说比较清廉。

家族世代为官,可以算是显贵富裕。但是实际的情况只有几亩田,相比还是比较寒酸拮据的。陶渊明出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在那个时代,那些士族是看不起柴桑人的,把柴桑叫傒人,严格的说就不是中原的汉族。

20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29岁时,陶渊明历任江州祭酒(教育局长,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县令(县委书记)。不过当时的县没有现在的大。南北朝资料表明, 那时一个县大点的1000多户,3000多人,少的就几百人,所以一个县令得到五斗米也是不足奇怪的。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陶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直到他41岁的时候,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就挂冠去了(辞官),据说是耻为五斗米折腰。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他从29岁就开始吃五斗米了。那时的五斗米是现在的多少呢?大约30多斤。对于他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为什么离开官场呢? 辞官后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41岁以后,做一个平民辛苦耕作,不过我们要读陶渊明的诗我们要知道他的生活是怎么样啊!他的田园常常受虫害、干旱、水灾。他的家也一度被火烧了,还去要过饭,是不是他就这样苦呢?萧统《陶渊明传》给我们提供了些间接的资料: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后来知道陶渊明喜欢常常到庐山去,于是就让陶渊明的老朋友买了些酒肉,在半路上请陶渊明来,这里还记录的陶渊明的脚不方便,常常坐篮舆,让人抬着的。还记录颜延之曾经给了两万钱给陶渊明,结果陶渊明去买酒了。还有说陶渊明喜欢坐在家门口的菊花丛里。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又应该区别一般的农民。陶渊明的诗现存的有100多首,有9首四言诗。其他的都是五言诗。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移居二首》《咏贫士七首》等。

今天讲陶渊明的《移居其一》,此诗作于陶渊明的家被烧两年以后,他迁居到浔阳。

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开篇就说往日就想到南村来居住,但是一直没有来,非未卜其宅。素心人,指隐士。‘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夙愿已久,今才以偿。役,搬家。敝庐,茅草。蔽,遮。邻曲,邻居。抗言,直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从‘奇文’知道,他的邻居也非同常人。据考证有殷景仁等人。

南朝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才思敏捷,熟谙朝仪典章。历官秘书郎,中书侍郎、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深受文帝信用,与王华、王昙首、刘湛被誉为“四贤”。后任扬州刺史,卒于官。

再看一个诗,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一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417年,晋朝和宋朝交替的时代,晋分东西晋,宋分南北宋。此宋非唐后之宋。这个是个混乱的时代,一不小心就会杀身灭族。所以这首诗虽说是饮酒却是意在诗外。这是陶渊明作品里少有的隐晦表达的诗。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四季更替,草木荣枯。说一些自然规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这个是一个典故:东陵瓜。邵平,秦故东陵侯,秦亡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青门外,瓜味甜美,时人谓之"东陵瓜"。后称退官之人的瓜田。此典后被很多文人运用在诗词中。

宋· 吴泳《八声甘州·和季永弟思归》:有邵平瓜圃,渊明菊径,谁肯徘徊。
宋· 李曾伯《念奴娇·壬午徽州道间》:菊老陶园,瓜荒邵圃,空负干时策。
宋· 赵文《最高楼·寿刘介叔》:田园尽可渊明栗,弓刀何似邵平瓜。

2、唐朝的田园诗

唐朝是诗歌的全盛期,也是田园诗的发展期。在唐初国力强盛,注重对外的征讨与修和,初唐诗人的关注点多是国家。盛唐经济鼎盛,诗歌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在这里山水田园诗也从唐初的萎靡得到了焕发。

准确意义的田园诗,是对山野乡间生活的描写。孟浩然就是唐朝田园诗之一。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但其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从这里分析他一生没有做官。

唐·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此诗颇有怀古的味道,却是唐诗的语风。《高士传》作者皇甫谧,据说嵇康也写过一本。陶是姓,征君却不是名 ,是一种人,有说是对士兵的尊称,有说是有官却不做的人。两者都讲得通。此处应指陶渊明,他曾在刘裕的手下做过参军(参谋),还去做过五斗米的彭泽县令。所以我们可以看作是陶渊明了。从这里也可以推测到这个《高士传》不是嵇康写的那本。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羲皇是说伏羲氏。这里四句说了自己对陶渊明的喜爱。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心里矛盾,是要学陶渊明还是学当时的社会人物呢? 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看这里知道,此时正是国家用人之机,有才应该报效才是。栖栖,陶渊明诗曾用过,有两个意思,一是忙碌不安,一是孤单寂寞。在这里是忙碌不安的意思。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丘豁,本意是山丘沟豁。这里指隐逸,在徘徊的时候放弃了隐逸。国本意是京城,上国指长安。风尘,证明这个事情是没有把握的。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体现就是儒家的忠孝思想。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回来晚了,没赶上春种。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谢,答谢,同列指同辈或朋友,就是题目上面的京邑耆旧。捎个信答谢京城的朋友,我羡慕的颍阳真。颍阳就是颍水之阳。这个地方有巢父和许由这两个著名的隐者,大概追求一种自然境界。

唐· 孟浩然《采樵作》
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长歌是唐朝的一种民歌欣赏,还有一种就是短歌。但是历代对这个的说法不一。读这首诗,从中体现出生活平淡的幸福。

下面是白鹭原创欣赏。

田园诗

七绝· 如寄(新韵)
文/午午
感阴二候伯劳鸟,应序三更褪壳蝉。
刈麦老翁挥汗雨,平畴炽日只空悬。

作者不喜新韵,奈何此首句为楹联出句,并在起承处设为对仗句式,伯,古仄。诗律应平,因此只能作新韵。此诗对仗布局,属于渔洋第十二法,起承为放。转合处收,以收放间体现出时空的跨距,产生张力。转句的挥,含力量感。合句的炽、悬,呼应这个递交的前景,组合成一副农事耕种的田园风光,景物人物交织,感慨丛生。

七绝· 如寄三首其一其三
文/午午
其一
仲夏荼蘼花事了,农期麦垅刈镰开。
堪怜翁媪田间走,少壮他乡那得回。
其三
良苦吴农田下湿,翠云桑梓垅头阴。
麦收莫道弓腰紧,戴月归来腊酒斟。

这一组,虽与上面同体裁同主题,但不同韵种,所以只能单独放置。一共三首,列举首尾。布局与前一首新韵基本相同,描景开端农事起兴,其一的合句:少壮以呼应转句的翁媪,形成鲜明对比,人物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合句的那,按当今规范汉字书写,应为哪。此处不是错别字,而是诗词里仿古的用法,古诗词里这种情况也不鲜见。比如者,规范汉字就应该是:这。谐音相近,字义相通。在李清照的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里: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者回,就是这回。

七绝· 芒种
文/午午
泛金麦色荡南坡,待试刀镰利几何。
作苦田畴归欲晚,村醪醉倒不须歌。

这首布局手法相同,后面的情绪格调就上扬了许多,田园风景带来的好心情,能体会出来一二。

七绝· 雨水
文/午午
云淡水平烟树簇,花红柳细燕莺低。
山前翁媪锄闲草,黄鸭成行下曲溪。

这首节令诗,描景取胜,四句四景,其中蕴含的意味,则表明一种观景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愉悦的,格调轻松明快。

七绝· 谷雨
文/午午
和风桃浪起春潮,耒耜埯瓜杜宇嘹。
最是村头溪柳软,百柔只在小蛮腰。

最后这一首,格调也属于明快。首先这个韵部,是下平二萧部,本是多见的选用部,只承句的韵脚:嘹,因为较少选用它而显得别致。转句属于渔阳法六:以好是、好到、别是、最是、分明......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合句呼应,完美收束。

七绝· 谷雨二首
文/朱洪滔
其一
庄户无心看落花,田秧插了种篱瓜。
最忙欲数还姑嫂,十指纤纤雨后茶。
其二
豆瓣开萌麦待黄,江南赶早插初秧。
暮春尚剩三分色,觅遍枝头属海棠。

这二首遣词看似平常,诗意却浓郁,浓在田园之内融情之外,所以有画面感。其一转合处,人物转折用以托情而起。尤其合句,一看就明白是采茶,却不言采,只将手指和茶这两个名次堆砌,中间的(采)处理成留白,让读者自动脑补填空,这就是巧妙的处理手法。

其二起承远景,转合拉进,这首没设计人物,但转合处依然可见情绪在,比如‘尚剩’、‘觅遍’,这都是人物的内心/外在的活动,用以代指。

二首的田园痕迹,在起承里。

七律· 雨水
文/童话(四川成都)
东君试染玉条新,社雨衔寒洗市尘。
千陌牛犁知地暖,一竿风月钓江春。
谁惊客子杯中岁,尽是乡山梦里人。
顾影吟窗空寄语,南云替我别慈亲。

这首律诗首联远景用以铺陈背景,颔联为田园风光;颈联发散远达,下句又转回田园情绪,尾联收束呼应,因此作品除了本身对节令气候与环境的描绘,更有人物情绪的展现,同时结合自身境遇加以渲染,突出一种别样的滋味来,以真概论,以情动人。

七律· 谷雨
文/一片云
闲来野陌觅芬芳,谷雨初逢瑞气扬。
堤岸斑鸠鸣翠柳,平林戴胜隐红桑。
含苞小麦川边绿,展叶芸苔岭上黄。
莫道春残无靓色,楝花白紫谢时光。

这首七律首联发端即鲜明,点明主题。颔颈联远景铺设,尾联拉回。远景是田园,尾联‘莫道’植入情绪起兴。

七律· 春分
文/和风细雨
柳丝拖缕海棠欢,浅粉嫣红景韵宽。
山着青衣身愈壮,田飘彩带画弥干。
芬芳必竞春光拾,华岁需争序运盘。
白发三千无落寞,追思往昔绘幽兰。

这首的田园元素略淡,但依然算是。首联铺陈点明季节,颔颈联‘山’、‘田’一笔带过,颈联意在吁叹用以抒发,尾联拔升着重渲染。

今晚就学习到这里,下面各位开始发作品和评论交流。明晚八点由白鹭书院副院长‘凌云’老师开讲《古诗中的动词和句法(上)》,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凌云


白鹭课件: 古诗中的动词和句法

一、动词

动词在诗里面是非常奇怪的。我们这样看,名词是实词,形容词副词语气词等等都是虚词,动词居然在实词与虚词之间。这个动词在诗里面是非常关键的。怎么关键呢?

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它在虚实之间,是死板和空虚副词很好的调节剂。所以很多诗里面动词都是诗眼,动词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了整个诗的轻重缓急。

比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这里的“破”和“弄”字都是点睛之笔。  比如, “白日依山尽”,这里的“依”字,也是非常形象的。动词是半实半虚的,但是基本上很多气力都是由动词产生的。我们想一下,什么是动词?其实就状态、我们可以感觉的状态,我们用来表明行为状态的词叫动词。我们看名称代词有实际的东西,比如 ,“花静虫声薄”,这里的“薄”是形容词。

我们诗里面的动词和通常我们的动词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古代动词可以用名词 产生,或者形容词产生。比如,“无情剑东海”,这里的“剑”就是啊,是词性转化啊。还有形容词转动词,“春风绿杨柳”,这里的“绿”就是形容词转名称,“绿”是形转动。

我们常常用动词的这个不定性,可以通过动词的变化达到一个句式变化气息变化的目的。我们看这个力大的“破”字,我们先弄的第一字,“破镜谁人补”,这里“破”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形容词,可以说是形,但是也可以说是动词啊。我们可以理解成为打破。我们看动词出现第一字,如果动词出现第一字的时候,那么后面就应该出现动词,或者省略动词。比如“浮云日千里”,那么就省略了“行”字。

比如,“落花前殿覆 ”, 这里的“覆 ”字就是动词,就是“覆盖”的意思。 我们再看“破”字在第二字里面的效果,“花破春风晚”,我们看这个“晚”字,也简单好像什么在动啊,这里也是省略了的。这里我们可以想一下,花破了,春要过去了,这里的“过去”就是动词。比如“月破鹭鸶飞”,这里的“飞”字就非常明显了。所以动词出现前一二字的时候,里面第一二字是动词。那么后面必然有动的情况。

如果动词出现在中间就不一样啊。 比如,“春风破红药”,这里的动词就是像跷跷板的支点一样,“春风吹破红色的芍药”。然后我们看“破”字出现在第四字,“今宵花破梦”,这里就是把中心转移哦,把主语转到花字了。我们注意一下,然后我们看“破”字出现在最后。比如“一曲尘梁破”,我们的诗常常有单字词和复合词,我们要充分利用单和双动词是产生气和力的最关键的的变化,这样我们一个诗的句子就不会死板,我们的句式就会丰富多彩。

动词是产生气和力的最关键的,比如我们用手掐自己,我们可以感觉疼痛,这个“掐”就是力了。这个力是用于动词产生的,然后比如我们“火烤白薯”,“烤”就是我们的气。动词要用的恰当,那么你一个诗的气息也非常顺畅哦,怎么用呢?第一要力度根据需要变化,必然,“破”字就力度大了。我们用的时候就要非常小心,这里的破字就有些杀气,如果你要表现和谐淡雅的意境那么这样就是不合适的。我们所以用动词的时候要谨小慎微。

动词,是一个诗变化的中心。我们要写的时候一定要先想一下,我们宁可用平常的一般的动词,也不要用过了的词。

白鹭原创欣赏

七绝· 咏竹
文/仙岛望月
碧绿参天四季时,傲霜斗雪展奇枝。
虚心守节陪贤士,不与闲花共一池。
【午午品诗】起承遣词泛泛,转合高远,留有余味。动词所在:参、斗、展、守、陪、与、共,其中力道大小适宜,都分别围绕主题作用,以委婉含蓄的修辞技巧,去映射突出中心思想。


五律· 大寒
文/一片云
暂息繁华里,飘零逐世尘。
风寒残日晚,酒烈倦容辛。
欲信寻鸿雁,思家念老人。
乡音时入梦,别泪夜沾巾。
【午午品诗】词句清丽,古雅纯熟,颈联起兴,尾联入情,循序渐进过渡自然。动词所在:息、逐、寻、念、入、沾,力道悠缓而不凝滞,滋味繁复而显练达。作品格调凝重,微带一丝轻愁,空间布局疏朗,情绪厚重深沉。

七律· 大寒
文/童话(四川成都)
野水苍烟暮色连,南翁隔岸钓江天。
暗香落枕因风动,疏影横窗借月悬。
为赋新词沽斗酒,谁将醉墨写长笺。
一朝谢病归乡里,半亩柴篱半亩田。
【午午品诗】布象别致典雅,字词飘逸。中二联对仗工稳。动词所在:连、钓、落、横、沽、写、归,这些散落在句子里的动词,自身的力量汇聚起来,匀速分布,让作品也具有力量感了,但这种力道是沉稳厚重的,不太激越跳脱,奔涌突袭的那种。与主题暗含连接,各联的功能设置发挥到位,所以读来委婉内敛,以景带情顺势而下,寓情寓兴。

今晚就学习到这里,下面开始发作品和评论交流。明晚八点由白鹭书院副院长‘老狐狸’开讲《古诗中的动词和句法(下)》,欢迎到时听讲。


二、诗的句法

什么是句法呢?句法不仅仅是句式还有句子的对仗,句子的主动被动,这些就是我称的句法。

1、句式  

现在我们先看句式,句式是句法的一种。什么是句式呢?就是词与词间由于小小的停顿产生的空隙,这个空隙的分布规律我们叫句式。

我们以七言诗为例吧,“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四三的结构。但是我们再进一步分就得到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2221结构。这个就是句式。在一个诗,特别是近体诗句式通常不相同。  

比如 :
秦时明月汉时关,  2221  
万里长征人未还。  2212  
但使龙城飞将在,  2221
不教胡马度阴山。  2212

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的句式在后三字是变化的,而且有一种,1、3句相同的句式,2、4句相同的句式。但是这个是不是一定2、4句相同,1、3句相同。也不一定啊。

比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起承二句里,不能以“朱雀桥”和“乌衣巷” 地名来划分节奏,虽然确实是专门的名称, “边” 和 “口”是补语。否则划分成这样:

朱雀桥边野草花,  3121
乌衣巷口夕阳斜,  3121

诗,古典诗,不论古风还是格律,都没有3和1的词语节奏,七言诗只有2221,2212,五言诗只少了最前面的一个2,后面相同。


2、对仗  

句子的对仗也是句法的一种。我们对于对仗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常常玩对联。但是也要知道一下,诗的对仗和对联还是有区别的。诗的对仗一般比对联的要宽泛,机关不多。因为诗的对仗是服务诗的一个部分,必须按照中心来支配。

对,这个形式里,分三种:
1)对联
2)对仗
3)对偶

先说对联,对联要求有六要素,须符合才能归纳在内。
对仗,就是诗词中运用到的上下句具有对联基本要求的句子,比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偕,语意相关等等,但比对联稍微宽泛。
对偶,上下字数相等,有重字,平仄甚至有时不一定相偕。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典型的对偶句。

词语的词,分词性,字词的性质。词性:指以词的特点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2种词性。

1、实词:①名词、②动词、③形容词、④数词、⑤量词、⑥代词。
2、虚词:①副词、②介词、③连词、④助词、⑤拟声词、⑥叹词。


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颜色属于形容词自成一类。方位也是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不及物动词,是什么呢?比如说:“你走过来”,“走”是动词,但是“过来”不是宾语。用在诗里面比如“酒杯倾未少”,这里的“倾”就是动词,但是后面没有宾语。这样的动词可以与形容词相对的。那么怎么样对呢?“酒杯倾未少,月露冷还轻”,这里的“冷”就是形容词。  

对联词划分有27个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服饰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这里的“庾”对“鲍”就是姓名对姓名,“开府”“参军”则是官名对官名。类似如此严谨的对仗我们把它叫做“工对”。但是工对虽然齐整但是我们容易感觉到死板。所以一个诗里面两个工对是很少的。我们在工对里面最要注意的是不要合掌。什么是合掌呢?就是在同联的上下句里面出现意思相同的词句,或者此两句意思雷同。比如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但是这两个字是虚字,虽然有些不好,但是也不是很要紧的,我们注意的要是实词和半实词。  

与工对相反的是“宽对”,宽对就是宽松的对仗。比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这里是用地理的“堂对地理的“路,是非常宽的对仗了。在古代的律诗中,在第二联,常常还有半对半不对的句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那样的情况。

3、句法的主动与被动

然后我们现在说句法的主动与被动。

这个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教过,什么把什么,什么被什么。比如,“轻风落秋叶”。可以理解成为,“ 轻风把秋叶吹落”,要是换一下被动句:“ 秋叶轻风落”,就是  “ 秋叶被轻风吹落”。这样我们得到的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是语感却有很大区别。这里的主动句显得的自然,没有什么雕塑,而被动句就感觉到一种人为的,但是显得古雅,有点拗又有非常奇险的感觉。

白鹭原创欣赏

七绝· 消权日
文/宋正春
恨勿金睛辨伪真,购来罗服染黄尘。
消权日里寻公义,一纸弹文送吏人。
【午午品诗】词句练达,构思奇巧,以古典格式体现新时代话题,颇考验功底。作品高雅又贴切主题。这首作品的句法,挺有意思的,不落俗套比较典型。本身主题就比较现代化,结合时代特点,这种主题入古典体裁,是相当考究功力的,能否驾驭。让作品既有古典味,又明显带有当代的流行元素,这种复合的滋味使人眼前一亮。在创作时,却难度系数大,把控失衡,不是晦涩难通,就是流于浅显而直白。这首对两种元素的制衡,是相当成功的。其间代换使用了一些同义词。比如罗服、吏人。句法来说,流畅而灵动。起句,恨勿,动词自带力量,态度鲜明。承句赋陈事由。转句接地气,平稳转折。合句紧密衔接过渡,以弹劾形式表达对公义的声张。这里转句的句法,流利直陈,合句挽回这种偏白的风格,植入古奥元素,所以读来觉得滋味繁复,值得细品。


五律· 周日
文/抱红阳
童车驱作马,散步出天街。
暇日游何国,春风吹小娃。
避人无大患,迎面不和谐。
路畔新花簇,红如玉燕钗。
【午午品诗】立意高远,雅致精炼。这首作品,句式上比较中规中矩,诗意表现来说,含蓄内敛中,又不乏灵动俏皮。而且韵部选择也增色,六麻属于宽韵和开口音,给作品格调增加了欢快的色彩。

七律· 赞妻子
文/张新林
长年劳碌不图勋,荡涤尘埃系布裙。
窈窕曾吟闺阁著,清廉正气友朋闻。
奉亲对客开明朗,教子持家礼乐熏。
愿作门前榆柳树,遮风挡雨自宽欣。
【午午品诗】词句典雅,诗意贯通,情理交融。作品布局得当,句式工稳,委婉含蓄,以崇敬之心褒扬称赞,也使得作者本身的形象品格拔高,营造出一片悦色的祥和之气。

今晚就学习到这里,下面开始对句。明晚八点由白鹭书院院长‘宋正春’老师开讲《诗词中的典故和意象(上)》,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正春

白鹭课件:诗词常见的典故和意象(上)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柳”有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今晚就学习到这里,欢迎诗友发作品互评互赏。明晚八点由白鹭讲师‘罗子复’老师开讲《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下)》,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子复

白鹭课件:诗词常见的典故和意象(下)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故有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暂时分享这么多,典故课件整理有104个,后续可以进入书院学习。

今晚就学习到这里,明晚八点由白鹭书院评阅师‘笑捻粉香’开讲《诗的密度上》,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粉香

白鹭课件:诗的密度(上)

密度一词起源于物理学,意为同一体积中所含质量越多,则密度越大。又指分子的距离,距离近则小,距离远则大。

而现代人将这个词用到诗里,则是这样解释的:就我们的绝或律,字数行数极短,只限于二十字或二十八字、四十字或五十六字。在读者面前仅有一瞬间的展现,却要给人必须提供一个玩味不尽的载体。由于量受限,所以在质上务必要求精炼浓缩,而不是诗质稀薄,句法松散。这样使有限的句中所含诗意,不仅丰富,更加饱和。所以物理讲的分子,就是诗中的物象,分子与分子的距离,物象与物象的距离,不硬性规定必须近,或者远,需要一个合适的度,物象的安排宜疏朗有致,迂回曲折。所以不宜重字,字重则意重,意重,代表着物象的累叠附加,原地转圈圈,诗意自然就稀薄,无法层叠婉转意浓情深。

下面从六个方面来理解诗的密度问题。

1、 一句数折,意象复叠,可使诗意浓至。

诗心文心,无不以曲折为本色。曲折得法,可以使同样长度的句子里,意义加多;也可以使单一的意象,转变为复式的意象。反之,一句平直的诗句,毫无曲折,容易使笔墨形成浪费。

【例57】唐·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例58】唐· 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抚侍还黔》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第五句,离别不堪无限意。
前人朱瀚批语:这句做的无聊之极,原因是这七个字只有一个平直的意思,无限意就是指离愁,何必浪费七个字?这种写法,浅宜而庸俗,拖沓而陈旧,不曾费丝毫曲折的心机。所以诗质稀薄。想来这个王判官,与老杜交情很浅,所以杜甫只堆些凑数的文字去应付而已吧。

再看一个例句:
【例59】唐·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第三句:一春梦雨常飘瓦。

这句诗如果省做“春雨常飘瓦”,虽然也美,但总感单一。加了个“一”字,与“雨”字结合起来,在音节上很动听,还表示出整个季节的长度无意间使春雨有了绵绵不绝的具体意象。另外加一个“梦”字与“雨”结合起来,就起了曲折作用,并使原本单一的“雨”的意象上,加了一个抽象的“梦”的概念,便形成了繁复的意象。

且“梦雨”二字,又自然和神女的“云雨巫山”联系在一起,使原本的实景变得如梦如幻,化实为虚。虚实相依的神奇就在于这个“梦”字的投入。

【例60】七绝· 旧事
文/微风
相寻小径忆重重,似是闲花掩旧踪,
漫想曾经情几许,方知最数那时浓。

这首绝句由于物象的安排没有到位,虚词占位,导致了密度偏低。比如相寻,忆属于议论,重重,重字。开篇抒议,这种布局不太多见。承句似是虚词,占位,冲淡诗意,转合更是如此。加入掐头去尾改成五言诗,也未尝不可,说明废字太多,油味太重。所谓的油味,则专门指密度小的结构。

【例61】七绝· 桃花
文/千里马(任玉科)
桃花喜上绿枝头,欲嫁清风面带羞。
采蜜蜂儿传笑语,春天数你最风流。

这首也充满了油味,密度小,诗意薄,回味淡。

2、分做数层,层层入里,造成层波叠澜的境界。

曲折多,密度就小。方东树曾说“凡短章最要层次多,每一二句既当一大段 。其实,这句话也是同样的理。讲究用意的层次,能透深一层去写,总比泛泛的只做表皮轮廓的描写,更显得多一层意味。

【例62】王昌龄《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美丽的女子,情不自禁问起他们是谁家女儿,接下来诗人并不紧接上文,对女子的美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而是把笔宕开,引用吴王历史故事对女子进行赞美,使诗句转深一层含义更远,既含着诗人对世事清平的赞美,也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例63】宋· 苏轼《煎茶诗系列之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水煎,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例句:活水还将活火煮,自临钓石汲深情。

描写煎茶的水需要活水,煎茶的火需要活火,怎样才是理想的活水呢?下句“自临钓石汲深情。”就是活水的说明。杨万里以为这七字中有五层意思。

水清,一也;
深处清,二也;
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
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
东坡自汲,而非遣卒奴,五也;
用感情去汲,六也。

这段话出自“诚齐诗话页三”非仅如此,“东坡自汲”是雅事,“钓石”是雅物,钓石下清澈之深水,何尝不雅?取来煎茶更雅!这样看来,这两句是作者静观思考后组织成的极度精密的句子。

杜甫登高诗中的一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指出,这一联中有八个意思。

【例64】宋· 苏轼《煎茶诗系列之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例65】宋· 苏轼《煎茶诗系列之和子瞻煎茶》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独能谙。
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争茶不知势。
又不见:北方茗饮无不有,酪椒夸满口。
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斗,匙脚旋转秋萤光。
何时茅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去枯竹女煎汤。

【例66】宋· 苏轼《煎茶系列之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斗晴窗。

【例67】七律· 立夏随吟
文/老巫
送走残春不比花,长裙短褂秀奇葩。
喧繁雀影迟栖垒,寂寞篱园早结瓜。
远外西阳三岔路,街头啤酒小龙虾。
粗衣爽朗无骄贵,意释何妨会冷茶。

巫师这首七律,用字不可谓不俗,通俗易懂接地气,想起朱洪滔朱老师的作品风格来,两者之间分明异曲同工,均带有一股浓重的生活气息,又在格律的严谨中游走自如。读这样的诗,心情是愉悦松快的,也是轻巧活泼的。易懂就不存在过多的思考,但这跟浅白直露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谓入诗家语又出诗家语,便是如此。首联带着打量的心情和目光看这个季节,从自然界植物的变化,到人们着装的改换,二者存在比的手法,这是对比的修辞。长裙指女性,短褂可以理解为男性,以服饰来代指人物身份,这是借代修辞。

颔联承续首联的铺垫,进行细化详解,分明一派生机,格调十分鲜明。

颈联转入起兴,人物出场。按对仗的角度看,似乎都不那么工谨,但就是这样在边缘游走的形式带着玄奥的脉动,给作品带来动感。此处下句不可谓不大白话,但十分亲切自然,跟首联的长裙短褂联系起来,画面呼之欲出。

尾联总结,将洒脱的意绪发散出去,并降温放缓。诗的张力也就在热与冷之间交替产生了,读来,酣畅淋漓。

诗的密度来自于物象的衔接和互相衬托,并且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今晚就学习到这里,明晚八点由白鹭书院班主任/评阅师‘抱红阳’开讲《诗的密度(下)》,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抱红阳


白鹭课件:诗的密度(下)

3、运用实字,语劲句健

【例1】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这首和诗写出了早朝宫里醉人景色和分为,赞扬了贾至的儒雅风流和家世荣耀。‘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意象密集陈列。体现了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景观,体现了杜甫诗歌清词丽句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挺拔之姿与雄健之气。

【例2】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关切,以及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愤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这两句采用了三个名词复叠使用的‘三叠句法’,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景,显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4、矛盾逆折,诗句警策

1)当句逆折

【例3】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这首诗歌咏了秦州山川凤舞,抒写了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历来被称为警绝。城在万山石谷间,所以城里无风,天上的云却在奔涌,天还没有全黑,月亮已照临关上。通过这种加一倍写法,更显示出山的多、谷的深,城虽高迥,却少见夕阳。借着矛盾的语法,这一联使苍莽荒凉的乱山孤城景象跃现出来。

2)层层转折

【例4】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一首闺怨诗,起句与题意相反,写她本不知愁。承句写登楼赏春。转句一宕,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合句一‘悔’之一字写省悟。从无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深刻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顷刻间的感情波澜,使怨之深、愁之重一览无余。

5、浓缩字面,诗意倍增

1)增加内容

【例5】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充分感受到诗人澎湃难平的激情,深刻地表现出内心漂泊无依的赶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在江山画面之外,更有立体空间中星月争辉的景象,意象密集丰富。

2)浓缩句子

【例6】杜牧《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此诗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与杜甫的‘千崖秋气高’相比,用意接近。但杜甫却浓缩为依据,思力更加浑厚,前人称为缩银法。

6、手法翻叠,复叠新意

1)句中翻叠

【例7】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翻叠句,又叫重出句法,是修辞中比较高级的技巧之一。这首诗写诗人与情人在筵席上难舍难分的情感。起承二句,使人用反比并列:多情、无情同在一句中,是对自身观照后捕捉的传神表情,句子灵妙内涵繁复,十分深刻细腻。

2)下句翻叠上句

【例8】杨万里《泊平江百花洲》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这首抒写旅途感受,诗中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生活,突出对苏州风物的熟悉,发出了身如孤舟的深情苦语,动人处就在由孤舟翻叠到自身上来的比喻中。

3)上半首翻叠下半首

【例9】王微《记梦》
孤枕寒生好梦频,几番疑见忽疑真。
情知好梦都无用,犹愿为君梦里人。

起承觉得凄凉的前提下,一字孤,一字寒,反而梦多,这样情况里分不清真真假假了。转句的好梦,单指真梦,也就是期愿的那部分,虽如此,但情知还是理智的,好梦无用,这里为合句做了极好的铺垫,所以才平稳过渡衔接上,表达了内心的专注,愿意沉醉梦里。四句中,三句带有梦字,虽然常说尽量别重字,这里反其道而为之,并不觉得意重,是因为作者把主干确立的很清楚,这功夫下在了诗理部分,以理服人,从诗理到情理,形成一贯而下的流淌趋势,所以讲理的同时,也在抒情,最终还是以情动人。

白鹭作品欣赏。

【例10】七绝· 立春
文/明镜非台
剪剪春风裁新绿,双双燕子旧巢归。
牧童吹笛斜阳外,钓客烟溪赏鹭飞。
【午午品诗】此诗格调明快,起承句首使用了叠词,更显得清丽活泼,灵动生姿。起句以新绿对应承句旧巢,巧妙而鲜明。转句人事‘牧童’起兴,更兼之斜阳,莫名一顿急转,当合句展开,才霎时明白急转之意。合句设计成远景,视线放远的同时襟怀也放宽放大,再回味诗题,画面的质感就非常清晰可辨了。对密度的掌控得到了很好效应。

【例11】七绝· 盼归
文/童话(四川成都王立萍)
秋来白露绕西风,日暮黄英问塞鸿。
一纸家书归有信,可嗔夜雨误青骢。
【午午品诗】此诗读来清幽雅致,在于措辞的精细。意脉上看,起承大景而远,设立背景以作铺垫。转句看似没有人物,实则是有的,以‘家书’代喻,更显隐含不露。合句发散拉远思绪,以雨和青骢的并陈形成比对,前面又巧妙用一个‘嗔’来淡化悲愁的意绪,可谓拿捏精绝不遗丝毫。

【例12】《白鹭文学106》对句连诗五七绝十首其五
文/老狐狸
老柘叶黄如嫩树,香枫露下似狂花。
霜风一日催凋落,飞向山居十万家。
【午午品诗】此诗格调洒脱,襟怀不输太白。起承远景大气,转句植入情绪,合句再放远,十万豪迈,好结。

【例13】七绝· 共享单车
文/宋正春
士子骑来暗锁拴,玉姝复解驶城边。
千般利好酬人意,少许租银享一年。
【午午品诗】此诗命题非常新潮,也给创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看遣词,是十分典雅的,因此无形带出一股悠游的闲情逸致来。起承士子、玉姝分别代指男士女士,用词优雅,与诗题相映成趣。转合则放远另起,阐述主题的重要特点,着眼点既精准,又洒脱。密度把控到位,也是古诗言新事的成功作品。

【例14】七律· 阳台
文/宋正春
两丈楼台对翠溪,几盆花木叶初齐。
何求月季逢春绽,更喜鹦哥见主啼。
软座学书斜稚女,平杆晒服累鸿妻。
向宵遣兴凭琼露,坐看青波濯柳堤。
【午午品诗】这首阳台,诗题自然是当代的新潮事物,因为古时的建筑并没有。然而和上首一样,古诗新事的设计,除了体裁的不同,更有立意上新奇所在。首联写环境,可谓字字珠玑,刻画到位又无废字,精准细腻。颔联继续拉近距离,写花鸟,这样动静皆在,诗脉灵动起来。颈联起兴转折在人物上,妻女各自专注的形态,极具画面质感。尾联收束,却以远景视线放开,景情交融,亭匀得当。

诗的密度就分享完了,明晚由白鹭书院讲师‘紫荷’讲解《诗词的收放(上)》,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荷

白鹭课件:诗词的收放(上)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盈亏、满溢是一个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万事都有个有度, 任何事物都不是弹性无限的, 扯得太紧总有崩溃的那一刻,出现“物极必反”矛盾转化的现象,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矛盾的两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某一方面占统治地位,起决定作用,事物就具有由它所决定的性质。但其中又蕴含着对立面,并会不断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占统治地位,使事物走向反面。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收放有度,不要一味的放,也不要一味的收。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先收后放,也可以先放后收,收放没有定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我们在诗词创作过种中视角和思维不能总停留在一个地方,虽然自己所处的位置不一定移动,所思念的也就是那么一个人,所愁的也就是那么一件事情,但是所观所得所想从笔尖上滑过的时候是处于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古典诗词是通过收放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从某个角度说,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收是为了放,放也是为了收。收放,同时也可以是放收,收放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去斟酌。收放的范围是广范的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空间转移的收放和情感刻画的收放,为大家在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的思路上提供一些思路。

一、空间转移上的收放

空间上的收放,所描写的景物,不是锁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有意识的放宽视野,让自己的目光处于运动状态,而不是固定状态,当作者的视线是由远而近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收”,相反当作者的视线由近而远的时候 ,我们称之为“放”。 也就是说作者要展示的景,并不是死死地停留在远处,也不是在眼前原地不动,而是凭作者的目光引领着读者的眼球按照一定的顺序在移动。具体怎么样控制收放。

例1:唐·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起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君送到江水边,作者和友人站 在江边上,放眼望向远方,顺着诗人的笔端,我们可以想象到一脉青山连绵不断,青山之下坐落着一座城池,也许就是作者和友人居住的地方,我们经常会看到城郭二字,以城墙为界,里面是城,外面是郭。一条河流伴着这座城池流淌,从这座城池流向作者和友人站着的位置,并且将要载着友人漂向远方,那么,这青山一定在远处了,明显是郭近山远,否刚城被山挡着,我们是看不到的。

假设作者一直纠缠于青山之上,纠缠于青山之景,甚至由青山写到白云,毫无疑问,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来到“白水”这个地方的,如果是这样,后面的“此地”“蓬”就没有来历了。即使山上有水,但山上的水,是根本就走不了船的,所以,必须把视线拉回到眼前。这样作者并没有死死地停留在远处,而是从青山到北郭再到白水再到东城的描写,他的视野是从远到近、从高到低转换,这就是一个收的过程。

承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起句是一个收的过程,从白水到东城作者将笔端从青山移到城郭以后又移到了脚下“此地”,这也是一个收的过程,收呢,要有一个度,如果承句还是在继续收,那就不是承句,而是停留在起句上,纠结在起句出不来。所以,收到一定程度就该转换了。别,就是放的开始,向远处放。承句的远处,与起句的远处,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起句是回头看看来门的方向,从远到近的收。承句的放,是向着将要出行的方向,向着万里而放,这是个放的空间,就是万里,在空间这个概念上,明显超过起句的青山许多许多。

这个超出,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这个任务是由前分句的“别”到后分句的“征”来实现的。“征”这个字,能够给我们一个长长的距离的感觉。“别”字是放的开始,要放到哪里去呢?接下来继续放,孤蓬万里征,一只小船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顺着小船将要行驶的方向,作者的目光又看向了遥远的天际,至此,已经不能再放了,放到此收笔。

起句第一分句,是一个“收”的开始,后分句是收的结束;承句前分句是放的开始,后分句是放的极端,必须往回收,不能再放。起承,形成了一个不仅完整,并且很清晰的路线,这就为转句做好了全面的准备。转,依旧是收来开始,一步一步的收,收,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结果,放,也是如此,这点要牢记。

再来看转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是被放到很远很远的物,要回到地面上,必须经过一个动作来实现,否则,只好一直呆在天上,结果就是下不来,转句只好继续在天上飘着,这样写当然是不行的。我们实际看到,作者通过同是天上的太阳来完成,这个就是“收”来实现。落日,傍晚下山的太阳,其动作是个下降的过程,通过这个下降的过程,往小处来收。这个收,不是完全象平时看到的自然景观那样。

转句采用了“比兴”中“比”的方式来实现,天边的浮云无力的被风驱使着飘动,好像游子不想离开故乡,却又无耐的必须离开,从浮云写到了游子、写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是由景入情的描写,也是从放到收的过程。落日故人情,夕阳西下,太阳要回家了,人更想回家,在分别的时候就盼望着重逢的哪一天,这还是收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此时送别的心理。因此,用比的手法把“人”自然而然的引出来,不仅比得很合理,更为合句的衔接,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可以说,这个收,是相当完美的收。

合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收也到此结束,该说再见了放也就此开始,挥手自兹去,挥手这是一个放的开始,体现这个放的,还有“去”字。去,去到了什么位置,没有说明;鸣在什么位置鸣,同样也没有说明,这样,就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者认为应该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读者认为听到的鸣应该有多大,那么,它就有多大。

挥挥手作别远去的朋友,多少话语哽咽在心头无以言表,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朋友越行越远最后从视野里消失,任朋友在前行的道路上独自去经历风风雨雨而无能为力,只有衷心的祝福朋友一路平安吧。

“萧萧班马鸣,”也许此时真的有马鸣,也许作者幻想想到了朋友回来时的场景。“班师还朝”,指军队得胜回来,作者此时用班马,那是在盼望朋友此行诸事顺利,早日还家,此时欲收还放,欲放还收,收放请读者自己去回味。

从上面的收放,我们可以看到,收放分布于各个环节:

1、分句内部:

青山横北郭,收;白水绕东城。收。
此地一为别,放;孤蓬万里征。放,扩展。
浮云游子意,收;落日故人情。收,用比实现。
挥手自兹去,放;萧萧班马鸣。收放。

2、联内收放: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收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放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收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收放

3、联间收放: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放。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收。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放。
萧萧班马鸣。青山横北郭,收。

4、全篇收放: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全篇收放是起承转合结合起来景加情的收放,具体地说就是从景语到情语相邻的部位的收放,在这首诗里“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从想像中的万里到眼前的游子就是收。

白鹭佳作赏析

七律· 夜读
文/童话(四川成都)
白露窥窗玉簟凉,一弯钩月钓秋霜。(远景,放)
五更起舞潮初上,三鼓行吟夜未央。(上句远下句近,收)
半是心空黄卷语,难寻句妙锦笺章。(收)
不劳汉迹惊风劲,欣有陶诗伴梦长。(放)

七律· 暮秋
文/童话(四川成都)
素景催残十里秋,排空旅雁去难留。(放)
苍烟冷雨三场过,白露枯株一目收。(收)
不见胡沙惊枕畔,何因汉月挂床头。(放)
红尘如履皆为客,浊酒青灯万念休。(收)

下面来标注一下收放

七绝· 题鹭友重聚三首其一
文/小凉
暮秋老友再重逢,()
惊见称名尽笑容。()
却恨西风添雪色,()
苍茫戈壁一并封。()

标注下收放,或者挑挑收放的问题

七律· 晚归
文/抱红阳
晚结寒霜瓦片匀,迟回戴月速移身。()
远盘酒味邀晴影,斜送书香照暗尘。()
积雪楼头穿市过,黄昏道上赋诗新。()
灵犀似玉窗前立,家有分明等我人。()

七律· 春游秦安龙泉寺有感
文/张怀勤(甘肃)
九龙山壁出灵泉,泻玉鸣金到陇川。()
野竹千重环古寺,沙溪一曲抱桑田。()
波翻麦垄迷残照,香卷桃花驻夕烟。()
濯净尘劳心恋至,风光更载入诗篇。()

今晚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发作品展示鉴赏。明晚由白鹭诗社社长‘子善’老师讲解《诗词的收放(下)》,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善


白鹭课件:诗词的收放(下)

二、情感刻画的收放

我们描写某种愁、某种爱也不能总在一个情绪层面上徘徊,情绪不光要渲泻也要有蕴藉,而且渲泻和蕴藉也要有个度。光酝酿不渲泻心里憋得难受,容易造成气滞血於,一味的发作而不收敛,再强的感情也要被无度而冲淡。下面我们就以李清照的《点绛唇》为例再从情感刻画方面来学习一下收放。

例2:宋· 李清照《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第一句,“寂寞深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轻柔安静的女子,用一种淡而幽的语气托出。

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一种忧愁的意境渐出。有一种欲理还乱,欲罢还绕的纠结。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这是一种放的描写。

第三句,惜春春去,借物言事,追思旧事,在收的外表下为放蕴育着力量。惜春春去,虽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不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第四句,“几点催花雨,”就是哀愁一片了,惜春春去,内心是多么的伤感失落,那点点雨落之声,催落了春花催走了春天。更催促着女子美好的年华在孤单寂寞中匆匆离去,这雨声难道不是一声声都敲打在她的心上,让她心痛不已吗。于是几点催花雨引出了哀愁一片,这又是一个放的过程。

第五句,“倚遍栏杆。”愁绪无所寄托,心中想着盼着亲人归来,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倚栏而望,而且不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而是倚遍栏杆,说明了内心的一种焦灼,但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这又是收的状态。

第六句,“只是无情绪。”无助的徘徊之后呢,心中的愿望依旧是渺茫,依旧是失望,一种百事俱厌的情绪充溢心头无法排泄,“只是无情绪”,把这种感觉尽情的点染了出来,这又是放的描写。

第七句,“人何处?”由渴望回归现实,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亲人归来。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亲人,但是“愁”啊、“恨”啊只字未提,感情的描写又函了起来,这又可以看作是收的描写。

第八句,“连天衰草。”词人在前面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亲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在这里词人借物言事,欲寻人何处,眼前只有望不到边的枯草,那种忧愁,那份哀怨,无穷无尽,未写一情字,但是主人公的“伤情”却实实在在的刺痛着读者的心扉。似写景,但是情的积蓄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是一种欲收还放的状态。

第九句,望断归来路。主题意境,整篇收尾。盼不到亲人的归来,无耐地望着遥远的天际,最后,天际也望不到了,视线也被截断了,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一个断字,仿佛截断了亲人归来的道路,更截断了女子满心的希望,作者没有说肝肠寸断,但是字里行间处处是断肠。与其说是收不如说是放,收放让我们自己去感觉。

上面介绍的是每一步的收放,在这里,上下片之间也有一个收放,上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我们看到上片写的是伤春之情。下片“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作者并没有在伤春的基调上面一直的反复,而是调转笔端,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刻画出了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形象。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整篇每一次的收放,不是平行的,收放过后都有一个高度的提升,通过层层的提升,把愁写尽也写透了,所以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收放,每一步是收还是放并不是固定的格式。具体哪里收哪里放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但是有一个原则是确定的,哪就是我们的作品中一定要收放相间,而且要过渡衔接自然,不能把弦绷得太满了,也不能太跳跃,只有收放自如配合,才能使作品有柔性、有弹性、有张力,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收放概念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但不论是哪一种观点,只要我们领会了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好好的去体会、去把握。

白鹭作品赏析。

七绝· 桂花
文/宋正春
几枝小蕊著丹裳,九月繁开九里香。
愧叹平生无学绩,不曾折桂报萱堂。
【午午品诗】这首先放后收。起句简笔勾勒出近景,承句拉远,形成无形的跨越张力。转起兴,合升华,巧妙借化成语,使得作品意脉奔涌突出,典型的以小见大格局。

七绝:127期对句连诗十首其八
文/老狐狸
罗裘不奈秋风力,寂夜偏如梵客身。
未必时时皆适意,昭明月色烂柯人。
【午午品诗】这首先收后放。起承对仗,关联密切,将秋意蔓延开去。转句起兴,似有释义嘲解,又带几分宿命论的认定。合句借化提升,意脉放空远达,思绪缥缈。

五律· 秋分
文/王怀尧
秋澄转爽凉,夜昼两均长。
挂露蔬畦绿,攀篱菊蕊黄。
枫燃千岭秀,果泛一盘香。
笔下寻幽趣,欣然醉季商。
【午午品诗】这首律诗的收放:首联放,颔联收。颈联上放下收,尾联放。遣词典雅,首联点题大景描绘。颔联转小景,跨越适中。颈联拉远大景,下句收回小景,张弛有度。尾联归结自身,从颈联下句顺延,结句再放空逸兴,季商:九月别称。布象让诗脉跃动,格调明快,颇有刘禹锡秋词况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词的收放(下)就分享完了,明晚由白鹭书院班主任‘平凡’老师讲解《对联的禁忌》,欢迎到时听讲。
更多资讯尽在白鹭,欢迎访问‘白鹭国学苑’论坛。
白鹭国学苑 www.blgxnet.com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12-22 01:51 , Processed in 0.055797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