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开始后粮食不够吃,学校想了五个办法 高致贤 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农村互助组,合作社,也相继建立起来。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之前,多数农民的口粮已自给自足了,我家有了余粮,多吃半年是没有问题的。人们可以敞开肚子吃饱饭了。 然而,随着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高级农业社的建立,懒汉有机可乘,农业生产开始下降,至少是停止了发展势头。 1956年秋天,我考取了毕节师范学校,对农村情况就了解不多了。 伙食全由学校免费提供,每月生活费6元,平均一天2角钱,一日三餐:早餐,鸡蛋花稀饭,佐以油炸花生米;正餐,四菜一汤,全系荤菜,不定量,吃不完。节约下来的伙食费还给学生发衬衣、雨伞等。每餐饭菜都是现煮,吃剩的就作为猪饲料,或送给附属小学的学生食堂。 整风、反右运动开始后,教师半天上课半天开会;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劳动,称为半工半读。校区内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种上蔬菜和玉米。 我们初师部的学生不参加老师们的政治会议,但可以看老师们贴出来的大字报。 管伙食的何姓总务主任的贪污、腐化问题被揭露出来了:他进一趟县城就要花十多元钱,相当于两三个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说他和一个女学生有男女关系。于是,引起全校学生的极大愤慨,我们班的学生更是愤恨,因为那个女学生就是我们班上的。学生参与写大字报,很快就将那个总务主任逼得跳下深坑自杀了。 反右运动结束,还有授课权的老师已经不多了,师生都只能按国家定量购买口粮了。虽然每月供应男生36斤,女生30斤,今天看来已不少了,可因副食品缺乏,总是不够吃。虽然在此之前也是定量供应的,但不够吃时可以向国家粮库多购。 反右之后,政治过硬,再不能超定量供应了。但因反右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如果说国家供应的口粮不够吃,那又怕被戴上“否定反右斗争取得的伟大成果”的政治帽子。但1000多学生天天要吃饭呀,粮食已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市场上没有粮食卖,新上任的革命领导班子,尤其是接任总务主任的新主任,更是千方百计使学生不分饭吃。为此想了许多办法: 一是大搞瓜菜代。将师生自己种的粮食果蔬补充食堂,但一年的劳动成果,几天就吃光了; 二是大加猪油。民间有“多买油肉少买米”的节粮经验,当时市场上还可以买到猪肉,于是,学校多买些熟猪油,把饭蒸熟后,将热化了的猪油从甑口上灌入饭中,饭上全是油腻,学生们吃得很香,还是节约不了多少口粮; 三是多加蔬菜热饭吃。民谚说:“热饭三年,买块大田”,意思是,加些瓜菜汤水与饭混合热吃,可以节约口粮。可学校热了饭,学生们吃得更多,照样无济于事; 四是买碎米。口粮不够的问题反映到地委,地委指示,由学校所在地的县里供应学校一些碎米,每斤大米指标可买3斤碎米。学校又吃了段时间的碎米饭。大跃进开始,其它单位争买碎米的人多了,学校就买不到碎米了; 五是红薯代粮。红薯也属口粮类,但一斤粮的指标可买5斤。红薯与大米混蒸,第一二顿,觉得很甜,可多吃几顿后,学生们就争着刮米饭吃,因而产生抢饭纠纷。……最后不得不采取按口粮定量分饭到人,不管你够吃不够吃了。 学校实行按量分饭后,饭不够吃,我们饿得心慌意乱,已无心听课了。我便约起一个好友,夜间去“偷”吃我们自己种的萝卜,结果发现地里已被别人“偷”了很多,因为是监守自盗,大家都处于饥饿难当之中,谁也不去管谁了! 2023-07-11
|